最近有很多朋友在后台问老t。

全仓有小平台的,后知后觉,最近看到那么多雷泰就开始慌了。

有的人利用一些小平台做活动,一次性进入长期目标。短期内没有下车的希望。

有的干脆不知道自己投的平台已经雷霆万钧了,就过来问…

很多行业的自媒体语音维护:认为真正的P2P事故比较少见,目前的雷阵雨不过是打着P2P旗号诈骗作弊的平台。

从业外媒体上,老T看到一个金融V直接判P2P死刑:

那么,给出的投资建议其实就是:存入银行或者公募基金。

这种旗帜鲜明、不负责任的说法,不仅抹黑了P2P行业,也让普通人失去了存款跑赢通胀的简单欲望。

老t讨厌这种不分析行业现状,做同样事情的做法。

但很多自发清理网贷行业原始源头的自媒体,总会总结出一些现象来说明这个行业的生命力:比如一万亿以上的市场容量,比如人头平台大踏步前进,比如很多传统金融公司发展P2P副业。

可惜,这些不是P2P的原因,而是P2P的结果。

说得更简单粗暴一点,P2P弥补了过去我国小额信贷的不足,是对普惠金融中普通人投资渠道的补充。

似乎P2P是一个带有空的礼物,完美嵌入中国金融的版图,成为不可动摇的一部分。

老t不太同意。

先抛开媒体维护行业的努力:“最近风头正劲的P2P不是真正做资产的P2P”,说说一脉相承的正统P2P,自身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

对于行业来说,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一样不受欢迎。

正如老T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监管部门何时能够将“伪P2P平台”从网贷行业移除,是整顿金融风险的第一步。

第二步呢?网贷行业的问题是在雷雨期间被掩盖还是被挖掘?

全行业资金持续集中到人头平台的过程是否万无一失?

所以老t谨慎乐观。

也许我们应该看看P2P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意外的资金补充

面对传统金融机构,P2P天生就有一个非法属性:不受监管的超高杠杆率。

一个注册资金只有几百万的P2P企业,很容易就能拿到几十亿的资金。

这对于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来说似乎难以想象。

这也与国情有关:

在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体系下,大量信贷资源被配置到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有政府担保背景的房地产企业。

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务比率仍然很高。事实上,当他们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时,他们的资本运作能力很差,甚至不能支付利息。

只能继续借还。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整个阶段,大型企业产能过剩,经营状况下滑,资金链紧张,甚至出现多起违约事件。

因此,虽然银行一直小心翼翼地只向大企业、国有背景等隐性担保的信贷资产放贷,但不良信贷规模仍在逐步上升。

虽然不良资产证券化有信托等渠道,但由于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的监管限制,作为无约束的P2P行业,已经成为不良资产新的信贷渠道和网点的继承者。

P2P之所以能出现,当然是因为中小民营企业,他们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常年不受银行信贷的照顾。

P2P可以看到这些中小民营企业的需求,把他们从讨要银行和讨要民间高利贷的斗争中拯救出来,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我们必须知道2008年有多少中小企业仅仅因为现金流困难而不得不关闭。

但并不是因为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P2P才能在非法集资的名义下顽强生存。

但因为一个很隐晦的原因:面对大企业的高负债率,银行要借旧换新,还要评估自己的不良资产规模,所以急需足够的资金解决燃眉之急。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监管严格,只能承担一部分。P2P以不受监管、超高的杠杆率成功登顶。

这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紧急情况,也是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容忍度。

当时不良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一直靠大量信贷支撑的国有企业很难通过不断提高杠杆在银行赚取更多的资金,不得不通过新的融资渠道实现老渠道的折价。为了延缓不良贷款资产的负面影响,银行也愿意接入P2P作为资产消化渠道。

虽然当时的P2P规模救不了这些需要大量血液的僵尸企业,但毕竟作为一家能够缓解破产企业现金流、分散银行积累的信用风险的公司,政府、担保公司、银行都是主观欢迎的。

但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僵尸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债务风险也从银行转移到P2P行业,这就到了下面一部分。

二是资产风险和资金来源群体的不对称性

这是P2P行业发展最大的悖论。

普惠金融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金融投资和理财的固定收入渠道,从而保值增值。

但P2P资产在经济上是二级或低于垃圾资产,风险更大。

让最受欢迎的受众面对风险最高的产品,是一个悖论。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产品风险相匹配是金融投资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大多数网贷投资者似乎无法容忍他们出价的本金损失。这也导致了网贷平台普遍存在的“藏底”现象。

显然,P2P的资产类别属于风险较高的类别。如果像私募、信托那样设定合格投资者的门槛,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很难聚集资金流。

无论是电视广告、足球赞助广告,还是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这些金融平台对传统金融的效率和颠覆,大多是以牺牲风险评估为代价实现的。

普通人看广告,上网站,买产品,等利润。

一蹴而就,互联网似乎把春风带到了金融业?

大部分严重搞资产的P2P平台其实都是依靠传统的线下风险控制模式,并不一定比传统金融机构好。

真正能依靠互联网发挥技术优势的大数据、征信,从来都是贪得无厌的。大部分基层平台,更不用说创造新的金融模式,已经失去了对监管的敬畏,风险控制、大数据、信用评估只是口号。除了想办法让监管空抢传统金融的肉,他们并没有真正努力完善信用体系。

在经济低迷时期,公共债券市场很难依赖信贷。在不依靠政府和现有金融体系的情况下,疯长的P2P行业该如何面对逾期和坏账?

传统金融的裂缝和民间金融的巨大缺口,给P2P平台一个空出生和爆发的鸿沟。但是这个空还不够大,不能满足普惠金融这个伟大命题。

由于我们承担了大量的高风险资产,无论如何隐瞒和拖延,我们都将面临逾期和坏账的问题。

所谓的二级资产是否成为P2P行业优质资产,甚至是0逾期0坏账?

想不到。

因此,由于杠杆率高,平台必须在正确的时间放置好。

关键是P2P平台能否在这个时期开发出一种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风险控制模式,能够以持续的现金流覆盖平台的不良资产。

爱花大钱打广告的网贷平台,不仅要面对监管政策带来的环境风险,还要面对自身不良资产的违约风险。不具备传统金融长期积累的风险控制水平,表面风光暗礁暗流。

就像一个P2P平台的创始人说的“金融行业没有退路”。

在动荡的行业中,大量企业家破产,失去了名利。

三、P2P的未来和定位

从上面可以看出,其实大量P2P平台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一些达不到传统金融机构门槛的企业发行高风险债券。

随着2018年去杠杆化和降低风险大趋势的到来,即使是资产管理产品也要进行净值管理。这些高风险债券有什么理由冷静?

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都在收购P2P平台,其目的很明显,就是给自己的企业输血,这也将P2P平台的命运与公司运营的成败联系在一起。

钱和草根投资都是如此,就连今天发布逾期公告的投资公司也不例外。

P2P行业正在疯狂发展,积累了许多风险,这种轻率的推进也会带来苦果,这是行业发展模式造成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怪投资者不知道P2P平台的风险,也不能怪P2P平台缺乏风险控制能力,这些都是有因果的。

P2P没有未来吗?

不,就像老t一开始说的,一定要正视这个行业的问题,然后才能为以后的P2P指引正确的道路。

谨慎乐观。

互联网金融毕竟要回归互联网那部分,而不是和传统金融竞争。

国内信用信息系统不完善,数据不完善,处理和挖掘数据的能力不足。这些都是P2P擅长的部分,值得坚持积累力量。

6月28日上午,百兴征信有限公司与15家互联网金融机构举行信用信息共享合作仪式,新增了愉快贷款和pat贷款。

如果以后能接入更多呢?

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优势发展个人借贷业务,优化金融流程和效率,在做好行业积累的同时走上专业化道路。不要玩资产证券化无知无畏的创新,玩风险。

不要试图把中小创新企业的融资任务当成行业的重要任务。新成立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破产是常有的事。对于这部分企业,即使是传统金融也做不好贷款风险控制。P2P平台不具备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和风险控制优势,如何赚取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赚取的利润?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产生的背景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立,而不是P2P行业能够单独完成的壮举。

但是老T并没有因此行业气馁,P2P行业能量巨大,从这几年孕育了这么多独角兽企业就可以看出来。

一个伴随着巨大机遇的行业,必然会遇到巨大的动荡,更何况在金融行业,不是生就是死。

认清这个行业的现状,比闭着眼睛摇旗呐喊更能给这个行业信心和能量。资料来源:

"正确认识过去的人通常不会对现在持有忧郁或悲观的看法."

-托马斯·麦考利

1.《金融p2p P2P到底属于互联网,还是属于金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融p2p P2P到底属于互联网,还是属于金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79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