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之后躺在功劳簿上,只见开发、少有保护的例子举不胜举,不能不说是申遗的“流行性保护后遗症”。哈尼梯田精密而脆弱的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人与自然互动的模式,经得住这样的冲击吗?又需要怎样的保护与发展道路呢?
从未面对的复杂的梯田遗产
2013年,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之后,所有人在惊呼它的美景的同时,几乎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申遗成功之后,路该如何走?
与古建筑、古遗址、古化石等这类遗产不同,哈尼梯田价值核心不仅仅在于村寨、建筑的审美价值,更在于其独特的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这是哈尼梯田得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核心。
保护哈尼梯田,就必须保护其完整的社会体系,保护其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价值观,保护其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对哈尼社会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才能延续哈尼梯田的世界遗产价值。可以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不仅仅是梯田,更是哈尼社会的全部。
↑ 老虎嘴梯田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而无奈的事实。我们从未面对这样复杂的遗产。它与人息息相关,没有人耕田,哈尼梯田就不复存在;它的绝世美景使其价值独一无二,却也成为全球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压力对于其生态脆弱性、传统社区价值观的冲击将史无前例,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使经济模式、劳动力结构面临着巨变的前夕。可以假想,如果村寨发生“空心化”,那么谁来耕田?当农民感到在梯田里劳作,远不如搞旅游的回报时,还愿意在梯田里辛苦耕作吗?假如旅游公司把这些梯田租赁下来作为资产经营,村民成为员工,耕种沦为表演,延续千百年的社会关系、组织发生巨变,这种文化景观有何意义?文化传承从何谈起?
前所未有的保护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尼梯田的价值如何延续?承载价值的遗产本体、环境、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如何延续?会不会一个链条的崩溃引发整体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这样的变化会不会直接导致遗产的消失?虽然在2012年,我们申遗文本与管理规划团队,通过对现场的评估,得出了传统保护机制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现状保存良好这样的结论,但是面对未来的加速发展,特别是申遗成功之后带来的改变,我们并非没有忧虑。同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专门评估机构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在哈尼梯田的评估报告中要求缔约国提供可持续保护的策略与规划,并在2015年世界遗产大会讨论,这是哈尼梯田得以列入世界遗产的条件,也是缔约国必须完成的承诺。
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保护难题,传统的文物保护思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哈尼梯田的要求。这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农业、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更需要政府部门、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的群策群力。
↑ 多依树梯田之春 (摄影/李学东)
哈尼梯田发展的全方位视野
改善经济结构
农业
农业的增收直接与村民收入挂钩,并且有益于遗产的保护,是哈尼梯田发展的根本性策略。以有机农产品带动传统农业发展,使农业经济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直接受益于耕作,这是梯田保护的原动力。
目前遗产地在积极培育梯田产业品牌,引入市场机制推广种植梯田红米等生态产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未来,如何扩大资金规模、引入人才、做大做强,进一步打开市场,形成品牌优势,使遗产地的农户全面受益,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更是需要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事业。
↑ 村民共同享用祭水饭 (摄影/李学东)
旅游
旅游在哈尼梯田的发展决不能走竭泽而渔的道路,而应该开展资源保护与发展利用相平衡的生态旅游。目前哈尼梯田在推动农家乐形式的家庭旅游产业,这使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对村民自觉维护梯田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应该注意,从传统均衡的农业经济,转向出现贫富差距的旅游经济,对社区群体、传统信仰是有一定冲击的。
旅游产业的推进,要有科学的发展目标,合理的发展规划。在哈尼梯田遗产管理规划中,我们提出把大型旅游服务设施建在新乡、胜村、攀枝花等几个镇上,而不是分散在村寨中;采用公共交通换乘,而非自驾游到田间地头的形式,就是希望未来将旅游压力对遗产地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共享保护
使遗产地的原住民共享保护与发展的成果,这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理念,哈尼梯田应该成为示范。要建立农户补偿机制,让村民参与遗产保护与开发并受益,使他们有扎根乡土发展特色旅游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留住年轻人,留住人才。
维护传统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信仰系统的丢失导致遗产的衰落、社会结构巨变的案例,在全球范围内屡见不鲜,因此这在哈尼梯田的保护中是重中之重。
↑ 蘑菇村寨里的妇女 (摄影/张有林)
哈尼人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仪式等民俗活动,到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处世哲学、审美观等意识形态,再到哈尼梯田种植的稻米、养殖的鲜鱼,直至所居住的蘑菇房、穿戴服饰、饮食习惯等等,都是哈尼梯田文化的独特构成部分,无一不是从梯田生活衍生而来。这样的传统文化习俗信仰正是维系哈尼梯田存在的根源。
今天它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传统的文化系统是非常有效的,而我们所需做的就是了解它,认同它,并且用尊崇、敬畏之心去维护延续。
有两方面工作是当务之急:一是对民间文化的扶持,应当设立多层次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文化团体,大力挖掘哈尼文化,构建民族特色的文化保护体系;二是开展科普教育、展示传播的工作,对居民及外来游客加强宣传,使其了解哈尼梯田的价值,热爱、传承本地文化,改良生产技术,尊崇当地习俗传统。
保障劳动力资源
哈尼梯田人地矛盾突出,人均0.86 亩的耕地本就极少,人口却在不断增加,梯田的开垦已经达到了极限。离开梯田外出打工的人大多是短途打工,并且大都能够在插秧和收割季节回家帮忙,梯田劳动力流失的情况并未出现。反而,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当地村民只好通过增加单产和改变用地结构实现增收,做法之一就是将林下植物清除以便种植收益较高的草果等,而林下种植草果就会使森林弱化蓄水能力,降低生态弹性。
因此,与菲律宾伊富高水稻梯田由于劳动力流失而导致濒危的问题不同,哈尼梯田恰恰反而需要疏解部分劳动力人口。我们可以仔细地思考应对策略,通过全面的劳动力资源调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合理规划劳动力资源分配,使遗产地的整体人口分布与产业结构相平衡。
↑ 倮玛点 (摄影/李学东)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很多农户家的居住条件很差。哈尼梯田遗产区农户1.1万多户中,生活在传统或半传统民居中的农户就有3000—4000 户,其中15%—20%的农户家庭居住条件相当艰苦,常有一个家庭七八个人(两代甚至三代人)共住一间卧室。保护哈尼梯田应该从保护梯田上的主人开始,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哈尼梯田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长远保证。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是当务之急。
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红河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导则》为依据,在遗产区内开展的试点工作得到了村民的热烈支持,说明了由政府提供补贴,村民自己动手参与的方式是可行的,将现代化的厨房、卫生间引入传统民居的方式是可行的,但是未来的推广是更大的任务。
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元阳梯田的灌溉沟渠 90%以上是土沟渠,沟渠渗漏及工程性缺水,造成部分梯田得不到有效灌溉,面临干涸危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化。但是全面的对沟渠硬化,又需要对沟渠的样式做很好的设计,才能不影响景观的视觉效果,这需要细节的工作。
在遗产管理规划中提出了在村寨集中设置水处理系统,使生活用水净化后流入梯田的措施,这样的措施也需要尽快的组织实施。
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
毋庸置疑,生态保护是哈尼梯田存在的基础。在过去的数年间,随着现代行政管理制度的介入,哈尼梯田也逐步形成了传统机制与现代行政管理相匹配的有效的生态保护体系,对物理要素山、林、水、田的保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无疑,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机制是相对最为健全,也是令人对未来最充满信心的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学、经济学等超越了传统遗产保护领域的学科介入,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介入,随着更多的讨论与思考,以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哈尼梯田的价值,制定整体的、综合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一定能够找到一个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是今天我们当代人对哈尼梯田遗产价值的延续。
1.《给哈尼梯田一个怎样的未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给哈尼梯田一个怎样的未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