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任天津市黄河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热爱传统文化,衷于传统书画。
王大成,1956年生,天津人,著名画家,早年受姑父黄士俊影响步入画坛,后师从季芸圃、穆子荆、梁崎、赵松涛、孙克纲等书画大师,近大师而成大师,终成绘画艺术顶峰造诣。
兰亭序译文新解
文/ 刘钊 王大成
前一段时间发表了《三希帖的断句和译文》一文,得到了一些前辈的好评,现在我们来说说神龙版兰亭序帖,就一些有异议的地方和大家一起探讨。
关于兰亭序帖,从古至今争议较多,1965年,曾有一场轰动一时的兰亭论战,双方都举了很多证据,我都认真研究过,多是从文章的外部寻找证据,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了。目前,兰亭序译文只有一个版本,读起来前言不搭后语,晦涩难懂,而实际上不应该这样。现在我们就从文章的内容上,从文章的字词上来说说研究神龙版兰亭序帖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商榷。
我的研究体会是:1.临河序部分是存在的,从开头到信可乐也,还有文章结尾部分,有史可查,南朝刘孝标所标注的《世说新语》。2.从夫人之相与到悲夫是第二部分,可以和前一部分是一个整体,也可能与第一部分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后人对临河序后添加的。3.从重复字数字形不同上分析,此帖极可能是安排后的艺术品。下面来看看我的分析。
1.重复的字一共有51字,之字重复最多,重复20次。当然,少的重复1次,也就是说兰亭序共有324个字。差不多有近一半的字是重复的(大约134个字)。且出现不同字的重复,一气呵成写成,且字形都不同,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夸兰亭序有20个之字写的不同,其实这不算什么,下面看看重复的字,字之多令人惊奇。
和2、山4、脩3、有3、至2、清2、流2、之20、竹2、畅2、为3、会2、也3、俯3仰3事3盛2、视3怀5足2、以6今2、由2、亦2、死2、生2、随2、不4、大2、欣2、情2、揽2、殊2、文2、叙2、人3、其5者2、兴3、感3、觞2、一5、夫2、将2、或2、矣2、能2、知2、者2、所7、虽2。
这51个字,均有重复,之字重复20次,所字重复7次,7次字形不同,以字重复6次,其字重复5次,每次字形都不同,在写兰亭序324个字时,一边写的流畅,又要记住这些字出现过几次,每次要写的字形不同,这个难度比登天还难,相比只说重复20个之字的难度,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然,一次性快速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2问题字词。“因”字不知当时是否有这种写法,现在无法查到,从查资料看,“因”字有问题。神龙版兰亭序原文,我去北京故宫看过,“每”字的一横确实是不同于其余笔画墨色,考虑“每”字是由一字改过来的,是可以的。一览表示刚接触某物,改为"每"字以后,表示多次反复接触某物。一次当然不如多次表达的好。可以说改的好,于今两字改为"向之"反复接触才能感触深,从文章整体上看改的合理。于今两字改为"向之",如果用于今,则与后面文字不妥。
3下面来看看文章,从开头到信可乐也,这是第一部分,写的清雅流畅,气势恢宏,既有写景,也有写情,既写人也写物,可单独为一篇好散文,从夫之相与到悲夫,我们称之为第二部分,写的哀婉悲叹。
我们对第一部分的译文是没有异议的,所有资料显示,兰亭序译文只有一个版本,就是高中课本教案现在我们就拿兰亭序教案来分析。
兰亭序教案第二部分是这样翻译的(其它资料上的译文大同小异):人们彼此相处,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此处有异议),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面对面交谈(此处把悟与晤通假,有异议),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有异议),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动静不同,当他们高兴于所遇到的,暂时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快乐而自足,(怏同快,有异议),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自己对于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情感随着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就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而且人的寿命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终到尽头。古人说,死和生是大事,怎能不悲切呢?
每当看到古人心生感慨的原因,(具体什么原因大家理解不同,因为没有说明白),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关,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到悲伤的,却不能表达出来,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有异议)。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们记下参加聚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先来看看第一处有异议的地方,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教案上译为人与人相处,一生很快就过去了,从字面上直译,也不能说就错,可是古人这么高的学问会这样说话吗?人与人相处,一生很快就过去了,这前后也不搭呀。现代人会这样说吗?也不会。所以此处译文有问题。人之相与,相字译为一方对另一方,与同予,赐予,此处的俯仰与第二个俯仰不是同一个意思。第二个俯仰表达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此处的俯仰,表示的是敬仰、仰视、敬重,所以这一句,应该译为对他人的赠与(的物品),敬仰了一生。
第二,三处有异议的地方为悟字,全部资料都把此悟字同晤,为通假,既会晤。其实,悟就是悟,悟言一室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为对仗,意为一静一动,静在家中感悟,动的是手舞足蹈于山水之中,说的是性情外漏,放浪形骸,没有放纵的意思。
第四处有异议的地方为怏字,所有资料显示,怏同快字为通假,我认为怏就是怏,自大的意思,怏然自足就是洋洋得意,自大满满的意思。
第五处有异议的地方是: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翻译有异议,我的翻译是:死生是虚幻的,要控制生命长短是妄想(想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欣于所遇遇到的是什么?暂得于己得到的是什么?倦的是什么?向之所欣,欣的是什么?系之矣,系之的是什么?以之兴怀,之表示什么?临文嗟悼,文代表什么?这些意思我们一定要理解,否则我们就不知道作者是对什么感慨,也就不能了解作者的意思。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欣于所遇和暂得于已,这一定是说遇到什么物品,肯定不是什么人文情怀,否则不能说暂得于已,惓是什么?应该是对所遇到的暂得于已的物品感到厌倦了。向之所欣,欣的是什么?就是陈迹,也就是先前所遇到暂得于已的物品。以之兴怀的之代表的就是向之所欣的物品或物品所承载的情怀,临文嗟悼,文代表的就是文章了(就是没指明是什么文章),也就是说作者所遇到的、暂得的、为之欣、为之悲的,就是某篇文章,当然这文章承载的情怀也就高的可想而知了。这样,第二部分我们就好理解了,作者是对某件物品(其实就是某篇文章)或其所承载的信息表达感慨。
那么,文章中有没有提到如何欣于所遇呢?也就是说,怎样遇到那件物品的呢?其实文章中是有提到的,也就是人之相与,与,赐予,给予,别人赠与的物品(文章),作者对这件别人赠与的物品(文章)、表达了很多感慨,从中学习了什么(取诸的怀抱、因寄所托),从开始的心满意足,到后来的倦怠,再到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痛苦悲叹,当然也有人生对美好情怀的追索和赞赏。这件物品可能就是临河序,这是有可能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一个中心,一条线索把文章串起来,这个中心就是所遇到的文章,这样就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二部分写出对某篇文章所承载的情怀大发感慨,为之欣、为之悲,也表达作者本人对这情怀的契合、追索。这样,这第二部分就不晦涩难懂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结论:(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一体的、相与的、所遇的、所欣的,临文嗟悼的文,是另外前人所写的某篇文章的情怀,比如对金谷园序或类似的文章发出感慨。(2)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对第一部分临河序有感而发,临河序是有史记载的。而第二部分是后人添加的,是对临河序及雅集情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3)第二种可能性有的:51个重复的字字形想写的不一样,又要一气呵成写在324个字的文章里这很难。王羲之这样的人只能写文章让别人大为感慨,却不会大写特写,自己对别人文章的赞赏、感慨吧。所以这第二部分可能是后人添加的,是对临河序帖及雅集情怀的情感表达。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重新来翻译一下第二部分,用一个中心,一条线索来把文章串起来,让作者有感而发,有缘由可悲。
翻译如下;
对他人所赠写的文章,敬仰了一辈子,有人在家中感悟其中的情怀,有人学习中的情怀而优游于山水之间,虽然志趣取舍不同,都会高兴于所遇到的,占为己有,自大满足,却不知道死亡渐渐来临(此处的老,是指死亡)等到很多事情已经倦怠了,情感也随着变化了,还是会由它引出很多感慨,以前为之欣喜的,很快就变为陈迹了,但即使是变为陈迹了,还是能引发人的情怀,生命的长短要听凭自然,生命终究是要耗尽的,古人说死生是大事,真是让人悲伤(物是人非的悲)。每次触及古人的情怀,都和自己内心的情感一样吻合。没有不为之感叹的,甚至于无法言表。所以我们知道死生是虚幻的,要控制生命的长短是妄想的。后人看现在就如同我们看过去一样,可悲啊。所以我们记下参加聚会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但是人们的情怀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篇文章。
不是否定兰亭序帖,只是个人理解,欢迎指正。谢谢鉴赏。
1.《兰亭序译文--刘钊 王大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兰亭序译文--刘钊 王大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