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员,评论保险很不容易。简单地说,读者不满意。说话严重,行业又不方便。
但作为一个保险业内人士,我认为,用“盛世”这样的词来形容当今的中国保险业,也绝对不会心虚的。
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为了保护和稳定银行业、证券业,国家把最为弱小的保险业抛了出去。2001年末,整个中国保险业开始抖抖霍霍地迎接来自WTO的挑战。
可没想到的是,作为典型舶来品的保险,并没有像一般的外来物一样在中国攻城略地、绞杀本地物种,就目前的中国保险业来看,反倒是内资保险迅速做大做强,中国也一不小心变成了全球第四保险大国。中国保险行业澎湃了十几年,成绩斐然,世界瞩目。
不过,就像有位保险业的大领导所说的那样,“这个时期的中国保险业,市场不成熟、经营主体不成熟、消费者不成熟、监管者不成熟”,在这种四大不成熟的环境中,出现一些有点好玩、有点意思、甚至有点幽默的事就在情理之中了。
保险是个大赌场。这几十年中,中国保险公司呈波浪式和散点式增立,东一家、西一家种种有背景的公司不断加盟,保险公司数量蔚为壮观,但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严格意义上因经营不善退出市场的公司。有生有死才是一个正常的行业生态。开赌场的之所以不会赌输,是因为赌场参赌可以不下赌桌,只要无限次重复博弈,总能赢钱。同样,投资者只看到保险人赚得盆满钵满,却没有看到输光出局者,所以保监会门前等着申请批筹各类保险公司的队伍才会不断扩大。
1978年-2014年这个时期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中国保险业几乎从零做到数万亿的市场规模,不愧是一场盛宴,从政府、投资者、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管理层到普通的代理人。
做大保费和资产规模的驱动,使得保险公司不顾自身偿付能力,甚至实际偿付能力储备金不到位,无所顾忌的开设分支机构,拓展市场。而到了基层,代理人为了签单,为了业绩,夸大保险利益,销售误导。最后达不到口头承诺的收益,导致退保。
随着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质,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加强,现在健康险越来越热销起来了。越来越多人注重人身风险的保障。这才是保险应该做的事情。
1986年,对于年轻的马明哲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夏天,马明哲第一次坐轮渡到香港,去面见当时被蛇口人看做“神”一样难以见到的,时任蛇口工业区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推销自己创建保险公司的设想——“100年后我们重操旧业好不好?
1955年底出生的马明哲,祖籍吉林。父亲是军人,马随父南下广东湛江,而马明哲的母亲属于归国华侨。马明哲的生命轨迹极有典型意义,生于抗美援朝结束后,成长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读书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上过山下过乡,当过知青。
但是,马明哲没有走上寻常路。在那个汽车极为稀缺的年代,他学会了开车。“医生、司机、猪肉佬”是那个时代的“三大宝”,司机的身份让人眼热。“开车是件辛苦的活,而且经常要为建设工地拉炸药,很危险,很多人都不愿意干。我却喜欢。
平安内部报刊记载了马明哲的一个小细节:“我小时候读书没机会学英语,但是英语非常重要,怎么办?学,不懂就问。20年前我从26个字母学起,把《新概念英语》里近万个单词,都记在一张张小卡片上,一张卡片十个单词,十张卡片一小捆,每天带几捆在身上。后来一捆捆卡片装了一个大纸筐。当时,谁问我哪个单词在《新概念英语》第几页第几行,我都可以大概告诉他。
中国经济奇迹的洪流,裹挟着稚嫩的中国商业保险滚滚前行。短短30年间,中国人寿的市值已经位居全球寿险行业之首,中国平安也跻身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之列。究竟是市值泡沫,还是真实增长?究竟是统计数字的幻觉,还是制度进化的嬗变?究竟是竭泽而渔对于保险资源的掠夺式开掘,还是已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向上力量?到底该如何解释中国商业保险的猛然崛起?
没有历史的眼光,就不会有客观的结论。
1996年开始躁动不安的中国保险业,制造了史上最大的一批坏账——“利差损”,成为长时间危及行业的毒瘤。1996—1999年,无知而蛮干的中国保险行业的主色调:暗红色。
所谓“利差损”,简而言之就是给客户的回报过高,超过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使得保险公司出现巨额的亏损,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公司、客户和市场等三方参与者。
造成利差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预定利率偏高;另一方面则是投资收益偏低。举例而言,1996年卖给投保人的保单,承诺的回报率(预定利率)是10%。但是,由于降息,保险资金随后几年的投资回报达不到10%,那么这笔保单就出现负利差,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就是利差损。
最为尴尬的是,多数保险公司以及保险高管,不仅没有利差损的意识,甚至认为降息之后,寿险产品收益率偏高,认为是千载难逢做业务的好时机......
保险第一大案:接管永安
1997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发布公告,依法对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接管。这是我国首例保险公司被接管的案件。永安财险在短短两年内,经历了成立、整顿、接管、延长接管、重组,震惊了保险业,震惊了整个金融业。
新华人寿赚钱的神话破灭
2004年新华人寿厄运连连,准备上市之前,但是由于其“会计造假”的嫌疑在上市门口狠狠的摔了一跤,在同年的9月份,保监局就暂停其开展新的分支机构,此时的新华已经严重的偿付能力不足了,在偿付能力不足曝光之前,新华人寿号称开业以来8年的持续盈利,但是一曝光之后,开始了“多诺米骨牌”,坏事情一个接着一个。和其他公司一样,在此阶段的新华人寿,同样忍受着“利差损”。
曾经辉煌,历经沉沦的东方古国,承接谜一般的兴衰轮回,仅用一个甲子的时间,就创造了这个国家百年奋斗史上的奇迹。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已经拥有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CBC),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China Mobile)等大型公司。2009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43家,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有34家。或许没有一个国家比日本更能体会其中复杂的情绪。仅仅20年前,这个国家曾占据了1989年10家市值最大公司中的8家!
流星,抑或恒星?除了人口红利、城市进程,以及双高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支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因素似乎看不到尽头。
中国经济奇迹的洪流,裹挟着稚嫩的中国商业保险滚滚前行。短短30年间,中国人寿(China Life)的市值已经位居全球寿险行业之首,另外一家非国有企业,中国平安(Ping An)也跻身2008年《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之列。
究竟是市值泡沫,还是真实增长?究竟是统计数字的幻觉,还是制度进化的嬗变?究竟是竭泽而渔式地对保险资源的掠夺式开掘,还是一股可持续发展的向上力量?
保险属于典型的金融产品,不仅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且条款中融合了金融、法律、医学等大量的专业内容,所以我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很容易遇到迷茫与困惑。
而且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极个别不专业的销售人员,利用大家对产品的不了解、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进行销售误导。常见的比如:
- 某某公司是小公司,你放心吗?
- 我们公司甲状腺癌是赔的,其他公司都不赔
- 某某公司股东有问题,你敢买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不了解一些行业中的基本情况,是很难在各种嘈杂的声音中独立思考的。
价格卡特尔现象价格卡特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为牟取超额利润,以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共同商定商品或服务价格,从而限制市场竞争的一种垄断联合。明显。在成熟的保险市场,一方面因为大量的被保险人无法组织起来成立“被保险人协会”,所以监管者虽然奉行“积极不干预”原则,但责任依旧天然地落在了他们身上,因此才有了监管者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之说。另一方面,保险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也成立了保险行业协会。这种制衡长期发生作用,均衡就出现了。然而这些年,大量的保险人涌现,供应即承保能力不断增强,而有效需求的增长远远低于供应的增长,竞争的激烈程度就可以想象了。供过于求,价格必然规律性下降,行业性亏损日益严重,于是各种形式和期限的自律联盟、新车共保等价格卡特尔组织层出不穷,“囚徒困境”也就不断上演。前些年,保监会肩负着主管几家大型国有保险央企的任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也就落在保监会身上了。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出现了:本该反垄断、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监管者,有意无意地支持这类自律,猫和老鼠合作了。
中小公司生存困难。如果把年保费100亿元以上、30亿元到100亿元、30亿元以下作为标准,将中国目前的公司分别划分为大、中、小公司,就会发现两个规律性的现象:其一,大公司保费占总保费的70%到80%,近100%承保利润向大公司集中;其二,小型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迅猛,中型公司保费被挤压得厉害。产生第一个规律的主要原因有两条:其一,保险产品价格统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阿玛尼和雅戈尔西服卖一样的价格,剔除民族情结因素,谁会买雅戈尔?其二,不分大、小公司的严格规范要求,不管是部门设置、分支机构设立的“软、硬”件配置、各种同业组织的费用,在公平的名义下,中小公司不堪重负。产生第二个规律的原因只有一条,小型公司一般都是新公司,在前三年经历了近乎野蛮式的生长、跑马圈地式的扩张,可一旦“促销式”行为放慢或停止,就陷入了中型公司被挤压的困境。
一幕幕资本家与经理人的江湖恩仇剧正在上演。在这个保险发展的大时代,随着保险主体的增多,保险经理人也是“供不应求”。于是,经理人主动跳槽、被挖角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发生,“大家都弄个团长、旅长干干”。与此同时,社会各类资本中的巴菲特粉丝们,更是被保险业的现金流和所谓“产险三到五年、寿险五到八年承保盈利”的说法吸引,揣摩着:承保盈利期前,几个到十几个点的承保亏损比贷款利率更便宜,可一但进入承保利润期,贷款变成了负利率,而且这种贷款源源不断、一年比一年多,好生意!因此,保险高管们的高薪就是小钱了,而保险高管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决定了高管们的确要“升官发财”才考虑跳槽,于是拿到作为“赌场通行证”的资本金的男一号,与作为女一号的经理人的保险江湖恩仇系列剧不断上演。喜剧的结尾大体相似,公司顺利实现盈利,并通过上市、引入战投、转让股份等方式使大家都发了财。经理人甚至因成功实施了“MBO”(管理者收购)和类“MBO”,成了打工皇帝或老板兼打工皇帝。悲剧结局也基本雷同。最悲催的结局是,“MBO”不但没成,反倒从剧中的女一号变成了现实中的阶下囚。而有的公司在度过“三到八年”的亏损期之后却还在亏损,面对不断注入“赌本”的要求,老板们再也淡定不了了——既然赌钱赌输了还想要高薪,岂有此理!输钱谁不会?换人或亲自操盘就可以了,于是男一号和女一号不断重新组合。
保险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保险?
保险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保险?进入互联网时代前,保险业有一段预演,这就是电话销售。一般来说,电话销售是新公司或小公司开疆拓土的利器,因为它符合“价廉物美、方便快捷”规律,但在中国,电话销售却是从大公司发端的。于是,中国保险业便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因为省掉了分销环节,作为直销的电话销售可以使产品降价15%,于是大公司间“三国杀”般互“呼”——中小公司的市场占比本来就很小,虽被大公司“呼”跑了不少客户,但这些客户还不够大公司塞牙缝。大公司自己开始自“呼”,否则会被别的大公司“呼”走,“开疆拓土”就变成了“自挖祖坟”。一段时间后,“互呼、自呼”逐渐均衡,保费充足度减少15%,电话销售扰民变成公害,渠道变成了产品。现如今,互联网保险风起云涌,UBI(基于驾驶行为与用量的车辆保险)、OBD(车载诊断系统)新概念的冲击力空前加强,不触网很快就会被淘汰,于是中国的保险公司纷纷触网:选“傍大款”缴流量费式的互联网保险,结果可能是“淘金的没赚到钱,卖牛仔裤的发了财”;如果搞自建平台式的保险互联网,建平台本身投入巨大,要让客户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找到你,还要持续花钱发“声音”,搞不好就是找死。互联网这一保险的新江湖又将有多少战事发生?
现在的领导要做好监管理念、监管制定、机制制定、监管手段等各项现代化的管理工作。市场的决定性配置作用势不可挡,某一位大领导说:“把定价权交给公司,把选择权交给客户。”我相信,保险业的发展就像一条长河,虽然中途有许多艰难险阻,有时甚至朝相反方向流去,但终究会日夜不停、川流不息地奔向大海。中国的保险业已经做大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做强还会远吗?
一、1干万的人数是否是上限?
浩荡千万保险营销大军之走向,乃当前中国保险市场最受瞩目的改革。
多年来,上至监管层、保险公司,下至代理人和客户,对这一渠道的改革呼声经久不息。但从未如今天这般,遭遇如此困境、如此焦虑、如此难堪之核心数据。特别是2015年以来,代理人爆发式增长,如今几乎达到了千万人的规模。
如果说2020年,尚可以疫情搪之;今年,则是血淋淋的现实。若非1月 “新旧重疾停售转换”挽救了个险第一季度的颜面,今年的数据尚不知是怎样的尴尬?
一份行业主流寿险公司的交流数据显示:4月份人力、增员、实动率等涉及组织发展的核心数据全线崩塌,几乎皆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5月之数据需加个“更”字。
从人头到保费的倒推式经营逻辑中,人力的掣肘直接影响了新单、标保等事关财务报表的核心数据的表现,至于4月、5月的单月数据多出现百分之二十、三十、甚至四十的大幅负增长。
新单、标保、长险件数的大幅负增长意味着什么?新单下滑必会带来续期业务的滑坡,新业务价值的下降则会引起未来利润基础的削弱,换言之失去了未来。无论从规模、价值,还是利润、商业模式等角度,个险乃传统保险经营之本,500强们的市值护城河。
这也集中解释了寿险头部的代理人改革焦虑,及监管密集出台代理人相关政策的原因。
从最具改革意识的头部企业接连发出的“刻不容缓、别无选择”的呐喊,到人身险乱象整顿、佣金改革调研、产品改革、普惠产品推行等监管组合拳,都在寻觅: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代理人?
再看市场不断冒头、甚至《人民日报》都为之发声的独立代理人模式是否可以看到代理人改革的清晰思路:以独立代理人改革为切入口,鲶鱼效应倒逼1000万代理人改革?
上与下的结合中,中国保险业最难啃、最大既得利益点到了动刀的时候。推动者们,也注定留名保险汗青。
二、人力山穷水尽:一道20%的负增长鸿沟望
0%的负增长,这是今年第一季度个险市场前十的人力数据。
这意味着什么,同比2020年疫情下的惨淡人力再度下滑约百万。一片两位数负增长中,不乏大哥级险企、国字号险企人力负增长40%的惨烈。同比、环比人力负增长的双杀亦是常态。
当然,亦有增长者。如对标了一生的京城寿险“德比”泰康、新华个险人力纷纷上扬,尤其泰康人力几近90万之巨,成功在数量上跻身前三。寿险前三,亦是泰康人寿多年执念。
伴随人力下滑的还有增员的困难和实动率的下滑。根据交流数据显示:
联想百万人力的减少、活动率的下降,和脱落率的上升、实动率的下降,今年个险渠道负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
若非2021年来得比往昔更早一些的“开门红”,甚至有公司10月即启动的史无前例,和“交三保七”、“交三保八”产品的创造发明,加之新旧重疾停售转换的神之助攻,与2020年疫情下的低基数等天时地利,众险企怎可以1月开门红爆量增长拯救一季度的业绩。
进入第二季度,保费增速下滑明显,尤其是单月保费迎来系列负增长,若非趸缴极大放量,这一数字将更为难堪。
人力的下滑与趸缴的放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新单、期缴、标保等核心指标的下滑。尤其是进入第二季度,前十大寿险公司中已经出现四成负增长,而单月负增长更是达到七成。至于个险期缴指标,几乎全军覆没,皆百分之四十、五十乃至七十的负增长。银保期缴负增长略小,但也不遑多让。
三、反思2015年:代理人暴增的代价
大公司尚且如此,中小公司又当如何?
这一组组数据折射出一个竞争白热化、严重内卷化的寿险市场。而内卷化带来的焦虑和矛盾不止存在于保险企业与外部环境、与同业之间,还存在于保险企业与代理人队伍之间。
这也是头部企业轮番出现代理人举报自家企业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市场竞争、业绩压力下,企业管理失调、变形,深陷长期低效、高人力投入、低收益的内卷化循环中无法自拔,一片自欺欺人的无效竞争,与肥皂泡式的虚假繁荣。
如那些层出的市场乱象,连番上演:
更有甚者,还有内外勤与外鬼勾结形成退保产业链,通吃企业与客户。
种种矛盾皆表明,原有的营销体系真的走到尽头,行业也到了集体反思2015年后代理人暴增之患的时候。
2012年,行业代理人不足280万,如今千万人力之巨。转变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简政放权的导向下,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被取消。
此前,中国保险代理人持续十年不能突破300万人力的瓶颈。随后代理人数量开始以百万级增速递进,2015年突破400万接近500万人。2014年尚在300万平台徘徊。此后一路走高,2016年达657万人、2017年达到807万人力、2018年达到870万,直至2020年达千万。
期间,市场前十的寿险巨头坐拥六成代理人,剔除财险代理人,这一比例还要更高。
表面看,巨大的代理人数量助推了波澜壮阔的2015年后的寿险岁月,头部险企赚得盆满钵溢。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头部险企竭泽而渔式的高速发展,是否也透支了这一需要稳健经营渠道的可持续性未来。看似风光的总量业绩背后,又是一幅怎样的千疮百孔,那时的得意与疯狂,终究逃不过市场规律的代价。
而这也是2021年个险数据如斯难堪之源。期间的典型即在头部险企,其2015—2018年的迅猛发展,终留下了今天的大患。其2018年后,再难有发展,数字快速滑落。若非之前几年的续期支撑,滑落更快。
四、系列监管政策下,一则清晰的改革信号升起
今年初,银保监两位副主席黄洪、祝树民到龄退休,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升任银保监会副主席。
几乎同时,监管层持续发力推动人身险改革,人身险监管新思路似乎慢慢浮现。
从整顿市场,治理销售误导、虚假人力、套取费用旧疾的《关于深人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到点名百家机构后的人身险产品新规,再至专属养老产品、互联网保险新规、网络互助关停潮,一项项直击痛点的政策接连出台。
期间,呼吁多年的代理人改革再启幕。2021年实施的《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提出了“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的概念。具体来看,规定从代理人本身、公司层面、及监管要求三个方向对独立个人代理人的定义及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还是第一季度,银保监会向人身险公司印发《关于提供佣金制度有关材料的函》,对人身险行业的佣金制度进行摸底调查。
从产品供给到佣金制度再到销售管理的政策密集出台,由表及里、从头到尾的摸排与调研,种种迹象表明,监管层是在为这场更大的变革“破茧”蓄力。
有意思的是,4月19日,《人民日报》刊文倡导发展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折射出这场变革的主角之一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正在入场。
回溯“人海战术”的诸多弊端,这一次的多管齐下,各方韵味自知。
五、中国式独代宿命,鲇鱼效应下的寄语
中国式独立代理人纵有诸多不足,也引来与发达市场的独代对比,颇多争议。
但不能否认的是,其以全新的角色定位的先试先行,让代理人改革看到了不一样的模式、不同的路径。不言成功与否,尚有改进之空间,其或许本不为传统代理人而来,而是吸引的未来代理人。如大量有学历、有人脉、有颇佳工作履历之人,对千万军团的冲击在于可能的鲇鱼效应,或许才是中国独代的宿命。
毕竟上千万人的队伍,牵一发而动全身。步子过大,易引发行业巨震,这是过去多年代理人改革掣肘关键。但当前之境况,如果步子太小,将无法祛除痼疾,错失改革良机。如何平衡博弈期间的步伐、力度和节奏,考验的是监管与市场主体的智慧。
至于传统代理人队伍一直被诟病的“金字塔形层级营销架构”、“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和尚未与国际接轨的现实,实乃术之层面,当是一个市场选择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队伍崛起壮大之时,当是接轨国际之时。那时,人海、专业化等问题还会是问题吗。
如同每一种模式、每一个战略的兴起都有其市场背景、作用因素和关键诱因。中国寿险市场的初始阶段,代理人渠道的规模比质量更具战略意义,大幅扩张代理人队伍就能够实现保费高速增长,扩大市场份额。
这背后的灰色逻辑是,代理人的另一个暗角色是客户——不断涌进来的代理人仅自保件和缘故市场就能带来大批保单,资源用尽流失一批,就再招募一批,循环往复,屡试不爽。
但没有一条道路没有尽头。不断变化的时空里,粗放式发展的剧本已然落幕,代理人的角色将被重新定义,才能登上新时代的舞台。
毕竟,只有行业自己才能拯救行业。
科学理性专业财务规划,你我共行
客户风险综合解决方案
《家庭财富保护与传承》
陈凯律师
1、最大的风险,是没有看到风险;
2、许多人想让财富成为对家人的祝福,往往却成为了他们的枷锁;
3、最好的做法是控制财富并从中受益,而不是拥有它们。
欢迎关注公众号:
风险隔离与财富保全传承
简介
二宝爸爸,宠女暖爹
拒绝浮夸风,专业中立谈保险,保险金信托
1、专业遗嘱订立
2、法律知识普及
3、家庭财务专业分析与报告
4、国内保险+海外保险规划建议
1.《个险数据全线崩塌,竞争白热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个险数据全线崩塌,竞争白热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09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