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钛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36氪深陷股权众筹项目“涉嫌欺诈”漩涡》的文章,报道了国内著名股权众筹平台36氪上鸿力能源股权融资项目,文章中投资者对36氪虚假宣传欺诈等问题提出了各种质疑。
多位投资人还相继表示,正在自发成立维权组织,将向监管层举报36氪。这个事情比较复杂,无马哥先用一句话给大家作个总结:一些投资人去年通过36氪的股权众筹平台,以10元每股的价格投资了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成为股东,谁知道这家新三板公司最近披露的业绩出现巨亏,与当初路演宣传的业绩预期严重不符,股票跌到了5块多,于是投资人认为36氪存在对项目进行虚假宣传甚至涉嫌欺诈的可能。
俗话说魔鬼就在细节中,投资人与36氪究竟孰是孰非?这个案例又暴露出中国股权众筹行业的哪些通病?且听无马哥继续深八。
宏力能源投资纠纷溯源
这起纠纷要从新三板上市公司宏力能源( 832556 )去年做的一次定增说起,去年11月,宏力能源宣布以每股10元的价格,定向增发6000万股。而36氪通过其股权众筹平台,也组织顾伟和胡科斌等投资人来成立一只基金,共筹得600万元来参与此次定增。
定向增发(实质上是发行新的股份),改为购买宏力能源的老股。在这个事实上,投资人和36氪就存在争议,钛媒体的报道中称:对于这个巨变,平台最终只是通报了投资人以上事实,过程中没有给投资人选择的余地和权利,期间双方更没有相应文件的签署。这里面的一些关键细节是,投资人表示并未注意到他们签署的投资合同文件中有相关条款注明投资方式为:定向增发或者老股转让。
而36氪今天下午发布的回应中称:去年11月30日,平台与该公司正式签署融资服务协议;后经投资人同意,定增转为老股之后,于今年2月26日完成股份转让交割。
除此之外,投资人还质疑36氪对项目进行虚假宣传,因为当初的路演中预计2015年公司应该盈利3500万,但最新财报中真实情况却是亏损2600万。
对于宏力能源财务数据的巨大差异,36氪表示自己也被欺骗了,在回应中称:已经与宏力能源公司高层进行了交涉,并通过北京融显律师事务所,正式向宏力能源发律师函,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也会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转公司)举报这一违规行为。
但亏了钱的投资人却认为36氪也存在欺诈和误导行为,投资人张浩说,“最直接的欺骗肯定来自宏力能源,但36Kr在其中做的推荐、路演、宣传工作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只是简单的对接平台,他们自己人也在跟我们大量宣传项目有多好。我们作为投资人在相信平台公信力的情况下,觉得他们所说的数据和情况应该建立良好的尽职调查基础上。”
根据钛媒体的报道,投资人顾伟认为在宣传项目过程中,36氪工作人员甚至在给宏力能源做“托”。其中一位微信名为“忙总”的“投资人”在路演群中极为活跃热心。从顾伟提供的路演群聊截图上看,“忙总”频繁地答疑其余投资人对项目前景和投资操作流程的种种疑问。从其留言中不难看出他对宏力项目的看好;例如“忙总”认为在行业技术壁垒上,“能达到宏力水准的公司全国屈指可数,可以想象全国市场需求有多大。”忙总还在言语中刻意回避他到底是谁的身份,并用“他们36kr”等表述,让人觉得他也是外部投资人。
直到这几天,急火了 的投资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忙总就是36kr的人。忙总最终承认了他是36kr内部人员的身份,并且默默把群内昵称改成了忙总@36氪。
36氪存在三大问题
无马哥将整件事情了解下来,感觉36氪在本次宏力能源事件中,存在以下三大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目前中国股权众筹行业普遍面临的“职业病”。
1、风控能力不足
股权众筹业务,因其可弥补传统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在经济下行、政府鼓励双创的大背景下,得到官方的鼓励发展,这两年开始火热起来,甚至有资本市场“第五板”之称,阿里、京东、苏宁等巨头也纷纷入场。
与针对债权,已在纷纷跑路的P2P网贷相比,针对股权交易的股权众筹业务,对投资人来说,投资风险更大得多。对撮合股权交易的信息中介的平台来说,要求更高,不但需要平台累积大量的机构、投资人以及项目资源,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匹配,同时对于平台的风控能力、专业人才都有很高的要求。
这也是相比起国内有数千家P2P网贷平台,上万亿的年成交额来说,中国的股权众筹平台只有1百多家,去年融资规模只有网贷的2百分之一原因。36氪股权投资平台,作为一家IT媒体起家的互联网公司,在涉及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显然存在很多不足,在这次宏力能源事件中充分暴露出来。
当宏力能源项目去年年底“定增”时的信息披露,跟今年一季度财报实际业绩有6000万之巨的天壤之别,明显信息造假,36氪却称不知情。假如这是真的,则无疑充分说明了36氪并不具备该有的风控能力,至少在这个项目中,没有尽到尽职调查之责任。
2、涉嫌放弃中立立场
不管是P2P网贷还是股权众筹,作为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金融监管当局都已经非常明确,只能作为信息中介平台,而非信用中介平台,及不能像银行的信用中介角色那样,既不能设立资金池,也不能发行和推销理财产品。
因此,36氪作为股权投资的信息中介平台,应当坚守平台的中立立场,克尽真实、详尽的信息披露角色,而不应该像银行推销理财产品一样,带有明显偏向性地推销项目。
但是按照钛媒体报道中投资人的说法:在宏力能源事件中,36氪不但从一开始就更多地承担起推销的角色,在项目介绍中带有明显的溢美之词、主观吹嘘的倾向,给投资人带来误导,而缺少必要、客观的风险提示。更过分的是,不但如此,还由公司员工假冒投资人角色介绍项目,扮演“托”的角色,让投资人对项目风险判断带来更大的问题。
3、专业领投人缺位
因为股权投资的高风险性,国外的一些股权众筹平台中,普遍采纳“领投人+跟投人”的投资模式,由具有专业投资能力和资质的机构或人士充当领投人,对项目进行调查,对项目风险进行专业判断,竖起投资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从而大大降低跟投人,也就是不具有足够专业能力的普通投资人的投资风险。
但是在宏力能源融资项目中,先是融资方肆意造假,继而平台方不具能力或放弃职责,最后也不存在“领投人”这一专业角色,最后一道“防火墙”失守(实际上是不存在),从而让投资人完全暴露在巨大的投资风险中。
股权众筹玩的是心跳
据财新网4月份的报道,今年政府十几个部位联合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对象中,P2P和股权众筹属于“重中之重”。对于股权众筹,要求不得虚假标的,不得明股实债变相集资,不得夸大实力和项目业绩等。
本次曝光的宏力能源事件,恰是典型的“夸大实力和项目业绩”行为。据报道,目前项目的投资人将向监管层举报36氪,如果真的走到哪一步,涉事的公司和平台,不排除将成为互金专项整治的案件,将直接关系到宏力能源后续的惩罚,甚至36氪股权投资平台业务的存亡。
股权众筹作为一项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对于投资人来说,与可能带来的高收益对应的,是巨大的风险。上述信息披露造假、涉嫌欺诈的风险,其实仅仅只是股权众筹投资诸多风险中的第一道关卡而已。即使项目信披详尽真实,投资人仍然会在今后长达数年的投资周期中,面临着监管政策变动的法律风险、投资项目失败的巨大风险。甚至最后,当极少数的项目熬过一道道难关后取得成功,投资人还将面临着如何退出、变现的问题,这在当前中国市场环境下绝非易事。
所以,有意于投资股权众筹的投资人,不但首先要有钱,达到颇高的投资门槛,还要具备很好的专业投资知识、风险判断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才能玩这种新兴的让人心跳的资本游戏。
1.《36氪 “涉嫌欺诈”,暴露股权众筹三大“职业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6氪 “涉嫌欺诈”,暴露股权众筹三大“职业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10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