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工作名词简答案例分析实践
名词解释
农村社区
农村共同体是以农村和集镇为中心的居民生活共同体。
与城市社区不同的是,它是以农业活动或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经济活动作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和生活来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工作
所谓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就是专业性的社区工作者以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在农村社区中,以乡镇社区为空间范围,以农村社区居民为对象,调动社区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以减少社会冲突,提高农村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发展。
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因此,任何人或组织,包括政府、政党、各种社团以及企业等,只要在社区内从事的助人活动和服务,都可视为社区工作。
农村社区发展
所谓农村社区发展,一般指农村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会组织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农村社区问题、改善农村社区环境、提高农村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农村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是增强农村社区成员凝聚力、确立新型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农村社区组织
农村社区组织与政府、企业等组织一样,都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社区组织的特定涵义是指在社区内开展工作或活动,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社会组织。广义的社区组织,可以指在来自于社区外的,以从事社区公共事务或社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参与社区活动为目标的各种社会组织及机构。狭义的社区组织,则是指由社区建立的以满足社区需要和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的,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概念,广义上包括满足社会成员安全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内容;狭义上专指对满足社会成员较高层次生活需求的服务。
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是社区工作的一种介入方法或工作模式,也称为“社区行动”、“抗议行动”或“冲突模式”。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在现行的体制下,改变不公平的政策以实现有限度的社会改革,并提升居民的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
融入与合作
融入的专业价值在农村社区工作中的表现是:第一,融入到当地农村社区中去,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完全融入到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第二,同理心。尽量站在当地农民的角度要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第三,把自己当成农村社区中的一份子。
农村社区工作者应该让农民充分感觉到你是来协助他们的,是为大家工作的。这也是合作的体现。农民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孤立、渺小、无力的,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和争取权利的时候,农村社区工作者应该秉承合作的专业价值,与农民协作的同时,倡导农民间的合作,倡导政府部门、其他社会组织对农民的帮助,以便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自决
自决是指农民能够自我决定,这是农村社区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农村社区工作中,农村社区工作者平常需要积极鼓励农民进行自我选择与自我决定,逐渐实现农民自我意识的提升。通过农村社区工作的专业服务,农民的自主意识、维权意识能够开始觉醒,不断地争取与寻求自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农村社区工作者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决的专业价值,才能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处境化
处境化是当前中国农村社区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中国农村特殊场域的本土化实践。在整个农村社区工作中,处境化价值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体现了农村社区工作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重要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处境化价值也表明了农村社区工作本土化实践的多元性取向。农村社区工作不仅要非常重视复苏与发展地方性知识,而且要重点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
体制内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
体制内岗位的开发,就是以农村社区的政府或者准政府组织和自治组织为平台,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和设置社区工作岗位,促进农村社区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体制外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
体制外岗位的开发,就是以农村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为社会工作平台,通过在民间组织设岗来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农村社区工作者
农村社区工作者是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等从事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人才的统称,以帮助农村为宗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对农民的困难救助,调处化解矛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对农民进行心理辅导及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主要分布在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慈善、农村社区服务等领域,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关系或关系网络中的资源的集合体。
增权
通过改变服务对象的情况,帮助农村社区增强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力量与影响。增权者致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这些能力: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作出适当的选择;承受所作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通过呼吁和有组织的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不同的社区群体之间公平地分配资源与权力。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地位或者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它反映了处于该地位或者位置的社会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社会成员对处于该位置的成员所期待的行为模式。
尊重与接纳
尊重与接纳是农村社区工作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农村社区工作开展的基础。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无条件地尊重与接纳社区工作中每一位农民。二是尊重与接纳我们所工作的农村社区。
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是指在农村社区中要完成一些具体的实质性的工作,或者是要去解决特定的社区问题,满足特别的需求,完成具体的任务。
过程目标
过程目标则是指通过协助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从而促进社区组织的建立,并使农村社区居民形成互助合作的生活态度。
农村社区经济
农村社区经济是指农村社区居民,为了生活和发展,利用区域地理条件、各种资源和劳动工具,在社区内从事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并获取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
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案主、环境及其现状,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资源、智慧或知识;与案主合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着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
农村社区文化形态
在农村社区文化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农民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模式具有了不同存在和表现形式。这种不同的分布状态和格局,就叫做农村社区文化形态。
观念文化形态
观念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如农民的原始文化信仰、宗法和家族观念、注重人伦礼仪和孝亲敬祖的道德观念等。
行为文化形态
行为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一)日常性文化生活形态,以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行为如敬神祭祖、乡土性娱乐等为代表;(二)节令性文化生活形态,以逢年过节时的文化行为如舞狮、唱戏等为代表;(三)应事性文化生活,以应对天灾人祸时的文化仪式如烧香拜佛、游行祈雨等为代表。
文化凝聚力
文化凝聚力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某文化体系对其文化共同体成员所形成的统摄力、吸引力、感召力,这种力量促使文化共同体成员紧密地团结起来,自觉维护其文化共同体的利益。
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的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把家庭看做一个系统,家庭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家庭做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地方政府行政性介入模式
地方政府行政性介入模式,指的是农村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由政府发起领导并全权负责的,政府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统筹兼顾整个建设过程,无论是前期的调研、方案的制定还是服务的提供等工作都由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一手包办,实现全方位的控制与管理。
农村自发型环保自治组织介入模式
农村自发型环保自治组织介入模式,指的是由当地村民发起成立环保组织,他们不仅充当着管理者,同时还充当了工作者的角色,引导更多村民投身农村生态文明中去。
差序格局
中国农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形成了一种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来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关系,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就像是把一块石头扔到湖面上,以这个石头为中心点向四周扩散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代表了各种社会关系的亲疏程度。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概念是从公共物品的概念发展而来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或公共部门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公共产品、公共用品等。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所谓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是指为了满足一个国家所有农村社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公共需要,由政府等公共部门协同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带有地域性的公共服务和产品,通常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内容,为社区居民生活和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只要社会存在某一种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中任何人消费该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消费某件公共物品的时候不妨碍其他人同时消费同一件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过程不是个体行为,是集体行为,所以体现了集体性。
农村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治安治理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以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依法从事的行政管理行为。农村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是指相关部门利用法律、法规、社会规范等手段来控制和约束农民的行为,以建立稳定安宁的农村社会秩序。
农村社区矫正
农村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农村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简答题
简述农村社区的基本特点
1.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
2.人口密度和流动程度低,居住比较分散
3.同质性较高
4.家族血缘关系密切
简述农村社区工作的目标
1.促进农村居民参与,解决农村社区问题。
2.改善农村社区关系,提升农村社区意识。
3. 挖掘农村社区资源,满足农村社区需求。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启示有哪些?
1.深入民间,与平民打成一片,向平民学习
2.不持成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3.不涉入政治但又要对政治有所帮助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有怎样的启示?
1.注重文化塑造
2.以民间为主力,以政府为助力
3.着重农村社区全面性建设
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农村社区工作的实践和农村社区文化特征,农村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应该包括敬业、尊重与接纳、融入与合作、自决、参与、处境化六个方面的内容。
敬业
尊重与接纳
融入与合作
自决
参与
处境化
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特征有哪些?
公益性。
服务型。
和谐性。
发展性。
调节性。
创造性。
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社会使命有哪些?
1.发展社区民主,推动平等、公正的参与社区治理格局的形成。
2.开展公民教育,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治理行动的能力。
3.协助农村社会组织成长,为社区治理创新搭建组织平台。
4.培育社区社会资本,重建社区的合作与信任的社会关系,发展基于规范和参与网络的新型社会团结。
影响农村社区工作者角色发挥的因素有哪些?
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认同度不高。
2.农村社区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迟缓。
3.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
4.农村社区志愿活动发展缓慢,服务持续性不强。
5.农村“两委”干部管理与服务的专业性不强。
简述农村地区发展模式的工作策略
1.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2.收集环境发展趋势的资料,分析环境和社会形势。
3.对自我的能力和处境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认识。
4.界定问题和需求。
5.建立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标准。
6.服务方案的制订、分析和优选。
7.方案测试和调整。
8.方案的执行。
9.方案的反馈和调整。
10.方案的评估。
简述农村地区发展模式的介入目标中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的关系
任务目标是指在农村社区中要完成一些具体的实质性的工作,或者是要去解决特定的社区问题,满足特别的需求,完成具体的任务。
过程目标则是指通过协助社区村民的信任关系建立、社区事务的参与,促进社区组织的建立以及互助合作的生活态度。
地区发展模式重视过程目标,以过程目标为工作导向。简而言之,地区发展模式注重透过村民的参与性,提升社区村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致自助互助的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注重过程目标并不等于排除任务目标。事实上,如果实质问题得到得不到改善或解决,过程目标也不能达到成效。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是相辅相成且互相带动的。
村民自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工作重心从组织重建、建章立制走向权利保障。
2.自治形式从选举式民主“单兵突进”发展为选举式民主和经常性民主“齐头并进”。
3.自治主体从封闭走向开放。
4.动力机制从政府推进走向群众主导。
简述社会工作应用到村民自治的可能性
1.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有利于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在农村政治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
2.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对象的独特性和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有助于在农村政治建设中为农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与指导
3.社会工作善于链接资源,改善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促进村民自治可持续性地发展。
4.社会工作的非营利性有利于公平合理地使用资源,促进社会和谐。
简述优势视角与问题视角的区别
不同于“问题为主”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反对将农民问题化及采取彼此割裂的介入方法,强调以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能力建设为主线,从个人、群体、社区、社会政策等多层面综合地思考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简述发展农村社区经济的动因
1.农村社区须建立在社区经济活动基础上。
2.社区的运行与发展决定农村社区必须发展经济。
3.农村社区经济建设也是增强村委会治理能力的需要。
我国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模式
1.以农为本的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模式
2.以工为本的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模式
3.以扶贫为核心的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模式
简述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困境产生的原因
1.思想解放的冲击。
2.市场经济的影响。
3.农村人口流动的效应。
4.现代科学技术的冲撞。
5.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不足。
6.农村社区文化管理偏向“形式主义”。
简述现阶段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
1.生态文化建设与农民素质教育相结合。
2.编制农村社区生态建设规划。
3.逐步加大农村社区生态建设投入。
4.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
5.利用现代科技,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资源。
6.着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
7.转变环保部门的行政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对社区环境项目要严格把关。
8.抓好基层党委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领导力和组织力。
简述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1.保障农村社区饮用水安全卫生
2.促进乡村社区能源清洁化
3.保证人居环境整洁卫生
4.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创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实践
2.营造社区生态文明的学习与舆论氛围
3.提升生态种植的能力
4. 构建资金投入体系
5.链接人力资源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1.公共性服务体系。
2.生产性服务体系。
3.发展性服务体系。
4.保障性服务体系。
5.安全性服务体系。
农村社区服务有什么功能?
1.公平正义功能。
2.化解矛盾和问题功能。
3. 凝聚人心和人气功能。
论述题(要求紧密联系现实、表达顺畅、逻辑性强、论述详实)
试述农村社区工作的社会功能
1.社会福利与服务功能
农村社区工作的社会福利功能,是指立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福利需求,开发和利用社区的社会福利资源,以解决社区的问题,改善社区的生活,促进社区的进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是农村社区工作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社区工作者的任务仅仅是提供专业或者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以及指导和帮助社区建立所需要的社会服务组织、服务项目及服务机制。
2.社会行动功能
农村社区工作的社会行动功能,在于达到合力解决农村社区问题,维权与增权,争取所需资源,实现改善农村社区环境及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等目标。社区工作者可以与农村社区居民一起组织社会行动,向公众表达他们的问题及困境,并向政府或者侵权者(如侵犯拆迁农村居民利益的开发商)施加一定压力,要求它们回应农村居民的呼声,解决实际的问题。
3.社会稳定功能
农村社区工作的稳定功能,是指社区工作在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解决农村社区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控制各种非稳定因素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农村社区工作者通过运用各类方法,协调农村社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缓和社区矛盾,解决社区问题,预防发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
首先,农村社区工作的社会稳定功能,表现为农村社区工作的管理作用与组织行为具有的社会控制作用。
其次,农村社区工作的社会稳定功能实现的好坏,有赖于农村社区是否拥有一套社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服务的体系和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机制。
最后,农村社区工作的社会稳定功能,还蕴涵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环境卫生等各项农村社区事业的计划和实践中。
试述如何进行农村社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
农村社区品牌化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财政支持、政府主导、注重技巧以及需求导向。
1.财政支持
支持农村社区工作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这里的财政支持实际上就是要求将农村社区工作纳入财政决策主流,实现财政反哺,使城乡社区都拥有能分享经济繁荣成果的权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大多针对的是城市社区,对农村极少涉及。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是农村社区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倡导政府购买农村公共服务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购买公共服务是农村社区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二,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政府的管理能力,降低管理成本。
2.积极开发农村社区工作岗位
农村社区工作岗位的开发与设置,是发展农村社区工作专业化的核心和制度基础。农村社区工作岗位是农村社区工作服务的载体,是农村社区工作者施展才华的舞台。开发设置农村社区工作岗位,对明确农村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地位和就业上岗,保障其职级待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社区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关键之举。
开发农村社区工作岗位的主要途径包括体制内开发和体制外开发两种。所谓体制内开发就是以农村社区的政府或者准政府相关组织和自治组织为平台,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和设置社区工作岗位,促进农村社区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体制外岗位的开发,就是以农村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为社会工作平台,通过在民间组织设岗来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3.注重技巧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因此,在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活动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者需要注重社会工作技巧的运用。农村社会工作者在农村开展实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运用文化融入、语言表达、身体语言等的技巧
4.需求导向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需要立足于农村的实践,探索农民的需求,基于农民的需求调查,才能更好地推行高质量的服务,尤其农村社区工作者在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开展工作时,更加强调基于需求导向开展工作,因为社区工作强调通过挖掘社区自身的力量解决本社区存在的问题,若想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需要先了解农民自身的需求,只有与自身切实相关的利益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工作,可以扩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农村社区工作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会具体化,针对性较强,服务的设计方面也会更加合理,服务内容不仅贴合服务对象的需要,也能及时调整服务的方法,尽管需求导向的需求调查代表多数人的普遍想法,没办法细化到每个人的每一个需求,但总体而言,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工作还是适应现阶段中国农村建设的情况。
根据您对社会系统理论的理解,谈谈社会系统理论对农村社区工作的启示
社会系统论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或功能分块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系统是动态的,整体社会以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处在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状态中。
农村社区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系统,系统内部有许多具有重要功能的子系统。最大的子系统莫过于村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村民自治团体,既要承担乡镇一级基层政府部门要求的行政责任,又要对村民负服务、管理、教育的责任。
还有一个基本系统就是家庭。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家庭系统的功能缺失比较严重,这跟农村社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有直接关联的。由于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对包括赡养与抚养教育、情感交流、性生活、经济等家庭功能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引起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唯一的个体系统就是农民个人。从个体层面说,我国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养老问题(老龄化)、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子女随父母进城读书或者到镇上亦或者县城读书,这样很多农村的小学撤销、合并,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家庭的子女就只能继续在合并的或者更远的其他学校读书)、大龄男青年的婚姻问题(由于长时间的男女性别出生比失衡,造成适婚男女数量严重不对等,男多女少,加上很多农村女性“上嫁城市”,所以农村男青年的婚姻挤压非常严重,单身现象突出)、留守妇女的压力问题(留守妇女不仅要承担全部的家庭照顾、家庭劳动责任,而且心理情感上难以获得远在城市打工丈夫的支持,总体压力很大)等比较突出。
从社会系统理论来看,农村社区系统不仅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互动,而且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系统与外界也发生着互动与交换。这给农村社区工作的启示包括:首先,农村社区工作者要盘活社区内部系统,恢复与发挥其应有功能。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眼光不要仅放在受助的案主系统,还应该将目标系统、行动系统和改变媒介系统也纳入考虑范围。其次,农村社区工作者要将农村社区看着一个整体社会系统,关注其与社区外部更大系统的良好互动、资源对接与信息交换。
述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1.农村地区发展模式的优势
地区发展模式对农村社区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第一,地区发展模式注重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的社区自组织,连结社区内居民,重建农村社区支持网络,使社区村民对村庄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第二,地区发展模式强调村民的参与、合作和自决,有助于提高村民解决问题的能够和提升村民的自信心;第三,此模式注重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在社区共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强调充分表达、交流、协商,达成共识,有利于民主意识的培养;第四,地区发展模式提倡一种参与式的农村发展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有较多的相容之处,适合在中国的农村社区实施,可以有效达到推动社区自助互助和解决社区问题的目标。
2.农村地区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地区发展模式在农村社区推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地区发展模式假设是农村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相容性,能够通过沟通与合作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但实际上,很多农村社区的问题错综复杂,且问题的成因也是涉及多方面,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很难运用和谐合作的方式化解。其次,参与地区发展模式相信,通过村民广泛的参与便能达到问题的解决及自助的目的,但村民自助能力的提升单靠村民参与是很难达到的,并且这种参与会耗费不少的资源和时间。
述评农村社会策划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1.农村社会策划模式的优点
社会策划模式事先做好调查及服务方案的大量工作,加之社会工作者拥有服务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在农村社区开展社会策划模式的服务易于控制且操作性强,可以保障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社会策划注重发挥专家的效用,因此,使得决策和行动具有更高的效率,服务成果易见成效。总体,社会策划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形式,既保证了农村社区服务的专业的权威性,又能够避免农村社区行动的风险。
2.农村社会策划模式的局限性
社会策划模式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以效率为重点,容易忽略对村民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导致村民对社区的参与性低却被动。社会工作者者以专家角色主导的介入模式,也容易造成村民被排斥在决策之外,对所提供服务依赖性不断上升。从根本上看,该模式较为保守,服务过程会影响到村民的参与性和对社区的归属感。
述评农村社会行动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1.农村社会行动模式的优势
社会行动模式在农村社会工作中有三个层面的优势:第一,易于广泛吸纳群众。由于社会行动主要是从村民最关注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件入手,因此容易将社区村民的情感和行动联系起来。第二,有利于培养社区村民领袖。在社会行动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村民各种技能的训练,易于提升村民自我意识及能力。第三,社会问题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迅速获得解决。社会行动较多采用集体行动、社会冲突等途径,同时又利益媒体和舆论的作用,可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使问题能够迅速的解决。
2.农村社会行动模式的局限性
社会行动模式在中国农村运用的风险比较大。首先,社会行动是一种集体行动,在社会行动的过程中,村民容易被政党或利益团体通过提供资源支持等方式操纵社会行动中的村民,引导村民为自己的政党或利益团体的目标服务。其次,社会行动从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件入手,使得社会行动一开始就是一种被动的反映。因此,社会行动缺乏长远的、根本的目标及努力主动改造和建设的意识。再次,在社会行动过程中,社会行动所采取的集体行动和社会冲突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冲突太直接,且中国是一个注重和谐的社会。这种激烈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激化矛盾。特别是对抗性行动容易变成权力结构的对立面,且激进的社会行动还会破坏社会的安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试述农村社区分析的技巧
1.农村社区分析的概述
认识和分析农村社区是了解农村社区的前提,是做好农村社区工作的基础。社区分析技巧是指在进入农村社区之前,社会工作者用社区调查的方法获得农村社区的资料,对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性评估,分析农村社区的问题与需求,找出农村社区存在的动力和资源,对社区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工作。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认识农村社区,需要学习四个社区分析的技巧。
2.农村社区分析的过程
(1)农村社区背景分析
对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是进入农村社区的前提;对农村社区居民或团体关系及权利分布进行分析,有利于发动农村社区居民,为组织农村社区活动提供指导;对农村社区问题与需求进行分析,是农村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实际的农村社区工作中,以农村社区居民所关心的事作为切入点,引起他们的兴趣,组织他们进行参与,是农村社区工作介入的关键。
(2)农村社区问题与需求分析
精准把握农村社区的问题和需求能够为农村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提供清晰的指导方向。对农村社区问题和需求的分析包括描述问题和需求、界定问题和需求、明确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关键。此外,农村社区工作者也期望通过农村社区问题与需求的分析过程,与农村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他们共同参与农村社区活动的意识。
(3)农村社区资源分析
农村社区工作者应该借助农村社区丰富的信息渠道、信息载体、组织机构的文件或进行深入访问等多元化途径挖掘社区的内外部资源,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内外部资源的优势,协助农村社区问题的解决。
(4)农村社区工作计划的制订
制订农村社区工作计划,设计的文本要确定项目活动的基本目标,衡量服务对象的特色、需要、兴趣,同时还要满足机构的宗旨、赞助团体的期望,评估本身拥有的资源以及可以动员的资源,然后评估计划的可行性,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法。
试论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困境
1.农村社区文化主体困境
农村青壮年大多到城市打工,目前农村的留守主体是儿童、妇女和老人,农村社区文化服务的对象和开展主体也主要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这就造成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中坚层流向城市,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可靠的建设主体,从而削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后劲,造成传统农村社区文化的断裂;农村社区文化因为农村社区中坚力量的参与不足,造成农村生活区文化日益边缘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将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敏锐、富于改革和进取精神的中青年农民转变成农村社区文化事业的主体,采取适宜的文化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2.农村社区传统艺术日渐消失困境
农村社区文化记忆和价值体系在逐步消失,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一些经典文艺活动和文艺人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原有瓦解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浇灭了农民文化参与热情,高跷、唢呐、秧歌、皮影、戏剧、舞龙、舞狮等农村班社随着集体经济生活方式的瓦解逐渐解散,年轻人对民间艺术失去了兴趣。电视、广播、书刊、报纸、杂志等现代大众媒体也逐渐占据当代中国农村社区文化的主导地位,现代文化消费需求快速上升,与农村文化参与热情的减退形成鲜明对比。
3.农村社区反文化现象突出困境。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族群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族群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相对主义更强调平等、包容和相互理解,但是这种相对性不能走向极端,去用文化的相对性来保护落后的东西。实际上,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农村文化中存在的消极现象同样不容忽视。现在“搓麻风”席卷农村各个角落;巫婆、术士、算命先生从地下走上了前台;不少地方翻修甚至新造庙宇祠堂成风,借口“发展旅游”,堂而皇之地愚弄世人。文化消费畸形发展,曲意迎合低俗趣味,主旋律文化面临被淘汰尴尬。
4.农村社区公益文化活动退缩困境
公益文化活动是与经营性文化活动相对应,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和村一级的经济实力弱化,大量乡镇和行政村都不再对文化设施进行资金投入,乡镇文化站、村一级的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村组文化室大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县级以上文化机构组织的“文化下乡”、“电影进村”活动,往往是政府唱独角戏,没有点燃农村社区的文化火种,没有培养出农村社区文化的造血功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逐步退缩。
5.农村社区传统美德逐渐弱化困境。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冲击农村社区传统美德,导致农村社区传统美德分崩离析。道德失范、社会正义感淡化、责任感和义务感消弭、是非感和荣辱感混乱,尤其千百年形成的中国农村社区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温良谦让、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等传统美德面临消失的危险。与此同时,一些精神糟粕沉渣泛起,侵蚀农村社区居民的美好心灵,威胁着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运行秩序。
试论农村社区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
1.凝聚功能。
产生于农耕时代的社区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某文化体系对其文化共同体成员所形成的统摄力、吸引力、感召力,这种力量促使文化共同体成员紧密地团结起来,自觉维护其文化共同体的利益。农村社区文化的认同,能够沟通农村社区居民的感情,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唤起社区居民的理想追求,引导整体价值取向,形成社区居民的对自己所属区域的认知、赞同和感情依附;农村社区文化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促使农村文化共同体成员紧密地团结起来,自觉维护其文化共同体的利益。
2.规范功能。
文化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农村社区文化产生和发展于农村居民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和赖以谋生的方式,包括当地农村居民的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礼仪以及显示当地特点的方言等构成因素。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成也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当社区居民潜意识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情况发生碰撞时,社区居民在议论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大致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农村社区文化所具有的主导性价值取向,主导着农村居民的价值选择,使农村居民的正确行为得到肯定和鼓励,不良行为受到抑制和及时改正,引导农村居民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起到规范农村居民行为的作用。
3.传承功能。
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农村社区文化也随之越来越开放,但是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的影响依旧不容忽视。这种农村社区传统文化是农村社区长期保存、积累和传承的文化成果,对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农村社区文化的传承功能不仅使农村社区原有的人文精神和优秀品质,还有很多非常实用的生产习俗和手工技艺,得以保存,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适应社会的变迁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并继续流传。另外,农村社区文化还影响和塑造着下一代。从出生之时起,过去的经验与行为开始形塑,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当下一代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他要传承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这种文化的血液开始在他血管中奔跑,文化的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
4.教化功能。
积极正确的农村社区文化对农村居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负面的农村社区文化也有可能对农村居民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社区文化具有陶冶人、教育人的功能。农村社区文化中的文化活动和形式,如“二人转”、“皮影戏”、地方戏曲等艺术,产生于当地农村社区,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蕴含着广大民众最朴素的价值观念。这些风俗、节日、传说、历史故事及其表演活动,往往是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引导农民社会化的方向。农民的信仰选择、道德选择、职业选择、婚恋选择和生活方式选择等诸多方面,无不渗透着当地农村社区文化的影响。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在社区里所接受的教育,更多遵循习俗惯制的教化和塑造。这种教化作用有时候是法律约束所难以达到和不可替代的。有些社区文化,无论个体性的活动,还是一些集体性的祭拜、游行等集体性的娱乐狂欢,本质上都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为了宣泄内心情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试述农村社区项目评估过程及步骤
1.确定评估目标
在确定评估目标需要注意四点:第一,项目评估不能脱离农村社区项目计划而单独考虑,评估的目标应与机构对项目的期望相联系。第二,订立目标时,我们应该明确指出项目的预期对象,即因这项服务而受益的个人、团体、组织或社团。只有清楚界定项目的目标对象,我们才可以知道会期望哪些成果改变。第三,项目的目标描述必须清楚和明确,符合smart原则。第四,为了避免将来各说各的,工作者之间应该就项目目标互相认可,以免将来引起争论。
2.建立成果量度准则
建立农村项目目标后,我们应该考虑怎样去测评它们。将项目目标的表达操作化,即项目的指标是可观察和度量的。在进行评估中,成果测量的操作化是十分重要的步骤,操作化过程有如下三点的注意事项:
(1)操作性指标必须是具体及可供量度的;
(2)测量指标应该是有效的测评标准;
(3)一个项目的评估需要借助多个指标或标准。
3.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
为了弄清项目是否有实际效果,我们可以运用两种研究策略来加强这方面的解释。第一是,运用比较和控制组的方法。即以一个接受服务的组别和另一个没有接受服务的组别作比较。第二是,运用时间序列测量,即测量和比较不同时段的成果转化。
4.选择适合的资料收集方法
在选定了测量指标及研究方法之后,我们要决定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面谈访问、观察方法、现存资料。
5.评估项目的有效性
当收集完有关资料后,我们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估项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及项目出现的差距和原因。如果资料为数量化的资料,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定量分析的方法包括单变项分析、双变项分析、多变项分析。如果资料是非量化的资料,我们可以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根据指标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然后做出描述。
根据您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谈谈如何构建资金投入体系
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来说,充足的资金来源是服务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生态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充分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资金的来源除了争取当地的政府财政支出和企业家的出资外,生态社会工作者必须要通过链接更多的外部资源,才能弥补农村的资源匮乏性,使得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1.争取政府财政的资金投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由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并直接管理,因此生态社会工作者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加大环保事业的财政支出力度,要注意通过政策倡导或者深入调查并反馈调研结果等途径来推动地方政府在环保事业上的大力扶持。
2.争取企业的公益投入。企业作为依靠市场而存在的组织,不稳定的市场消费为企业介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工作者自身要深入了解企业做公益的各种回报,主动与企业进行洽谈,让企业负责人认同做公益事业的回报特点,并通过出资来支持生态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活动。
3.公益创投形式的资金投入。公益创投作为一种在公益领域的资助模式,对符合创投使命的社会企业或者社会组织进行资金、技术、专业人才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公益创投资金无疑会给这些农村生态组织带来新的希望。生态社会工作者针对农村当地的生态问题,要制定出相应的项目计划方案,借助公益创投的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4.新媒体运用筹资。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生态社会工作者应该善于应用新媒体,通过各种微信平台等手段来获得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可以通过众筹网来获取资金。众筹网作为我国现在最具影响力的创业众筹融资平台,创业者可以通过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项目公布在众筹网上发起筹资的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相应的筹款并可启动项目。
根据您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谈谈如何链接人力资源
1.成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议事会。议事会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生态自治精神,其成员(包括村“两委”代表、社区居民小组代表、社区贤达、社区积极分子)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认同,要经过岗前专业培训。议事会成员主要的工作职责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管理专项基金、召开例会、实施相关政策等。
2.加强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环保志愿者包括农村社区的热心人士、高校学生、政府部门员工、企业员工等。他们可以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给予社会工作者很大的支持,所以要加强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给他们提供全方面的培训。
3.加强与农村社区外部相关人力资源的沟通与联系。与相关媒体保持联系,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链接专家力量,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科普培训以及技术讲座,解答各类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以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试论农村社区社会服务建设的途径
1.建立多层次的推进和参与机制
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仅凭借社区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农村社区服务参与主体多元化至关重要,要增强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积极、主动、自愿地参与到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一是明确政府在农村社区服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基础服务作用。
2.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3.扶持新型服务组织
第一,促进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快速发展。
第二,重视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
第三,强化人才的吸纳和培育。
4.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第一,建立多元投资模式,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需要。
第二,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根据农村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相关知识,谈谈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举措
1.构建合理有效的治安机制。
(1)要建立治安预防机制。
农村是基层社会治安问题多发地,各种复杂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极易导致恶性群体事件。因此必须把治理社会矛盾的重心放在社区群众预防上,动员全民参与,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实现预防效果的最大化。
(2)要建立起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社区治安问题,特别是突发的重大安全突发事件,要能够快速掌握发展动态,并迅即作出反应,并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应对措施,确保社区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基层政府或者专门的治安防控机关,应以社区为单位,设定科学可行的社区治安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找出日常治安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更好地维护农村社区的稳定大局。
2.构建多元的治安防治主体。
按照“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治安理念,可将社区治安主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门的治安力量,即负责治安防控的专门机关,比如基层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另一类是群防群治力量,比如社区治安巡逻队、村治保委员会、社区治安巡逻志愿者队伍等。一般来说,专门的治安力量不直接参与日常社区治安防范工作,而是向农村社会输送国家安全“权威”,以确保整个农村地区民主法制建设的有序推进。对于由社区成员自发组织的群众力量,则应在村民委员会的协调下,根据自愿、自治原则适当分配治安任务。
3.建立“邻里守望”机制,发挥“社区关联”的积极作用。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农村社区内可以建立“邻里守望”治安防控网络。“邻里守望”是居民间日常治安防范的重要手段,成为构筑平安农村社区的助推器。
首先,需要密切社区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比如可以推行“邻里守望卡”,在卡片上留下姓名、联系方式、家庭基本信息等,增进小区居民间的相互信任。也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性文化娱乐活动,消除彼此间的冷漠感。
其次,需要建立合理可行的“邻里守望”机制,通过发发倡议书或者召开居民座谈会,让居民群众了解建立邻里守望制度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提高他们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最后,可以培养和建立由农民自愿参加的“邻里守望”队伍,积极参与社区治安防范和化解居民矛盾,并邀请专业治安民警为他们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处置各类治安问题的能力。
4.推进农村安全的教育宣传,增强农民安全防范意识。
一是社区工作者可以与村两委合作,完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对村委会、村民小组干部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和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向群众宣传农村治安防范措施的能力。 二是要利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观念,培育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观念。
5.拓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一要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群众“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的意识,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二要通过提高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通过广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ZJ村多数青壮年都出外打工,村中多是留守老人、小孩和妇女。白天,村子显得很安静。该村经济不够发达,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长期以来,以农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习惯性对土地的依存性强,加之人与人之间交流不多,村民们普遍生活节奏慢。特别是在土地出租或转移后,大多家庭都不再耕种,多数村民靠租金维持基本生活,不富裕,但也不用操心温饱,不太操劳,过着简单而又无忧的生活。村里大都是客家人,以老人居多,喜欢客家山歌,有空会聚一起看客家戏曲录影带,村民自发组织打发日子。多数老人都表示,他们也没什么追求,就是少得病,顺利度过晚年不给后代添麻烦就好了。
试分析:
1. 上述案例中,提及的农村社区特征有哪些?
2. 如果你是农村社区工作者,你将准备如何介入?
1.答题要点:
(1)农村社区生活单调,节奏慢
农村相较城市来讲地广人稀,我们服务的ZJ村户籍人口少,青壮年都外出了,更显得人少静寂。ZJ村经济不够发达,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长时间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使得人们对该社区的依存性变强、生活节奏慢,人与人之间交流不多。特别是在土地出租或转移后,多数农户靠租金维持基本生活,不富裕,但也不用操心温饱,不太操劳,过着简单而又无忧的生活。
(2)农村社区文化多具地方特色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社会结构都有不同特点。农村的地域性和传统性更强,能够较好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民风习俗等。例如,案例中村里大都是客家人,讲的是客家话,喜欢客家山歌,客家老人们有空会聚一起看客家戏曲录影带。由此可见,他们对客家文化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作用有限
农村是自然经济孕育和发展的容器,自身开放性不够,甚至还有一定排他性。该村经济不发达,社会组织建设显得薄弱。现有的社会组织少且不成熟,多数徒有虚名,对农村和村民发展的支持作用有限。案例中的老人是在村民自发的帮助下得以缓解生活问题的,但村组织无论是自发的组织还是正式组织,支持都有限。
2.答题要点:
(1)充分认识农村社区特征
农村社区工作的有效介入与功能发挥,必须以农村社区为基础,进行实地的走访、观察,认识农村社区的历史环境、文化传统、社区结构等,掌握村民的思维及行动方式,切实评估农村生产生活情况和村民的需求,发展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方法与技术。案例中,留守在村子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客家文化对老一辈影响较深,重视客家传统的客家山歌、饮食、生产生活方式等作为活动主题为当地人提供服务或开展服务,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当地人的信任和响应,服务成效也会相应提高。同时也可带动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有更深认识,加强他们对共同文化的归属感。
(2)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特殊需求
农村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村民的需求是各方各面的。社区工作者要运用多种渠道和方法了解村民的需求,不单单是从村民自己口中的表述了解,还可以通过观察村民的日常行为生活,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了解。
(3)调动社区内的资源
社区工作者要对村里的资源要了然于胸,知道村里适合活动开展的场地,知道村里已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同时注意发掘村里的潜在资源,如:村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人,村里的志愿者队伍培育,从而拓宽村里可供利用的资源,用村里的资源解决村里的问题,让村民可以自己服务自己。另外,小朋友和老人作为农村最活跃的群体,容易接近和配合,社工可从小朋友和老人发动开始,搭起联接其他服务对象的桥梁。
案例二:
A社区,临近C城机场,该社区于1992年在A县实施土地集中时由村民自建房形成现在的规模,近年来,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生产,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社区现有人口13000多人,其中本地人口1700人,外来人口约12000多人。12000多人一下子涌入社区,给社区带来商机,本地人纷纷把自己的房子加盖,出租给外来人员;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麻烦,如在原来没有地基的房子上继续加盖;重建的房子占用消防通道等。此外,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社区原本的规划职能满足2000人左右,现在一下子涌入12000多人,这些设施根本承受不了,结果造成用水用电紧张,垃圾乱堆,臭气熏天,村民们怨声载道。
试分析:
1. 上述案例中,该社区主要面临什么问题?
2. 结合农村社区工作,谈谈如何解决问题?
1. 答题要点:
(1) 基础设施资源匮乏
(2) 环境卫生问题
(3)治安、安全隐患
(4)本地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融合问题
2. 答题要点:
(1)疏导村民的情绪,调整他们的非理性心理等
(2)联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垃圾清运的问题
(3)组织社区活动,增强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环保、安全意识。如组织社区的小朋友开展图画比赛,描述一下“我心中的社区”,用孩子的力量来影响家长;举办“卫生与健康”的知识讲座等
(4) 组织村民、外来务工人员的志愿者团队伍,定期在社区内开展大扫除的活动
(5)邀请环卫部门的有关人员到社区中去开设论坛,如“是否应该收垃圾清运费”等一方面把一些合理的收费观念带给居民,另一方面让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实地了解社区的状况,争取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7)在工作中要找出一些积极分子或领袖,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社区骨干
案例三:
KL村位于S镇西南,村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500多人,占60周岁以上老人总数的14.3%,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数量相对较高。近年来,政府不断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老年人养老工作的扶持力度,但是仍有一部分老年人按现有的政策难以无偿或低偿享受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购买市场家政养老服务又存在困难,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称为“夹心层老人”。
随着“夹心层老人”年龄的增长,其健康状况不乐观。尤其是独居老人,生理机能衰退导致他们处理日常事务往往力不从心,有的老年人应患脑中风留下了后遗症,半身不遂;有的老年人痴呆或患有关节炎等病状,导致行动不便;有的老年人患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病情较重,连自行到附近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就医都成为题,更谈不上出门购物、料理家务了。这些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而且家庭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大多无能力聘请家政服务人员。
“夹心层老人”大部分是孤寡、独居及空巢老人,通常在家无人陪伴说话,其子女又疏于探望(孤寡老人无子女),为此,这部分老年人大多数心扉紧闭,极度缺乏心理慰藉。
“夹心层老人”的生活圈更为狭小,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导致他们与外界沟通减少,往往与孤独、寂寞相伴,对外界的信息资源缺乏。
试分析:
1. 上述案例中,“夹心层老人”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 针对“夹心层老人”目前的困境,农村社区工作者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1. 答题要点:
(1) 生活照料问题
(2)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隔离问题
2. 答题要点:
(1)“一对一”的助老志愿服务,促使“夹心层老人”受益
农村社区工作者组建助老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兼职或全职志愿服务人员,定期进入夹心层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一对一”的定期上门服务,为老人们代购物品及食品、提供医疗照顾服务,使“夹心层老人”的生活变得有规律。
(2)提供倾诉平台,排解“夹心层老人”的孤独
志愿服务人员定期的上门服务,可以帮助老人消除孤独感,为老人创设沟通的机会,提供倾诉的平台,帮助排解其内心的孤独。与此同时,社区工作者可以版主老人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过去和现在拥有的能力上,而不是病残上。
(3)有效的社区照顾服务,消除“夹心层老人”的忧愁
“夹心层老人”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与社会隔离和自身交际能力的缺失。隔离对老年人的危害包括:加深老年人的易于程度、导致记忆力下降、行动迟缓等。进行社区照顾方式可以消除“夹心层老人”的忧愁,缓解因隔离带来的痛苦,帮助老年人学习社交技巧,引导其参与社区活动,拓展他们获得咨询的渠道,促使夹心层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乐观生活。
案例四:
ZF村由1个主村、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总人口3600多人,其中本地人口2000多人,外来人口700多人。该村老龄化问题突出,66岁及以上老人约占21.1%。与其它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一样,当地也存在城市社会化进程中的问题。
农村社区工作者走访时,村民反馈一些情况:宗祠附近一个垃圾堆,半个村的垃圾都堆放在这,附近又都是村民住宅,天气一热到处散发臭味,收垃圾的人又两天清一次,持续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人管,已成老大难了;垃圾堆附近的公厕已经用了将近290年,内部没有接水,特别不方便,而且显然不符合现在国家关于农村公厕的标准,听说上级拨款80万元改造卫生,但至今也没见动静;村里道路狭窄,村外面的公路大卡车、私家车来来往往,交通状况都比较危险,该路段曾经发生过小孩子被撞的事件,缺乏针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因为征地,绝大部分村民没田耕种,年收入低,生活比较拮据,村民们常常为经济收入而感到焦虑;村内大多数老年主要文化生活就是聚一起闲聊、看电视,在宗祠、广场空地打麻将、打牌、赌博,晚上村里的中年妇女在空地跳广场舞,村里大多数中年人都会打麻将、打牌、赌博,对下棋等娱乐活动不感兴趣;乡村文化逐渐消亡,一些传统的手艺无人传承,一些传统的习俗日渐式微。
农村社区工作者决定采用社区营造的手段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文化生活能力,培育农村居民现代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推动城市周边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试分析:
1. 在上述案例中,ZF村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 作为一名农村社区工作者,针对农村社区文化营造,你将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1. 答题要点:
(1) 卫生习惯问题
(2)公厕问题
(3)安全教育问题
(4)村民焦虑收入问题
(5)文化生活变迁问题
2. 答题要点:
(1)利用现有设施,引入社会资源,协助村民主动参与建设农村社区文化走廊,号召每家每户参与修缮和打造乡村公共空间,维护村中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
(2)发掘与利用妇联、文明委等现有的各类评选项目,发现和培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家庭。
(3)组建和培育乡村的兴趣团体,发展不同的文化团体,比如儿童舞蹈队、老人歌唱队、妇女话剧社等,发掘村民的潜能,发挥村民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村内文化生活,增强村民的归属感。
(4)开展乡村文化寻宝寻根服务,从有形产物和无形的产物入手,宣传乡村的文化,定期在文化活动中心展示或演出,倡导村民认识村史,组织儿童听老人讲村史,为村编写重大事件表。
案例五:
残疾人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存的环境主要在社区。在农村社区,人们对于“残疾”这一观念都过于陈旧,连同残疾人自身及其家人,对于残疾人,他们的态度很是消极。对残疾的污名,对康复的失望,由外至内极大地打击了残疾人的生活动力。残疾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应有的权利,包括一些普通人没有的针对残疾人士的权利。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不少保护残疾人士的特殊政策。可能在农村,在一些文化知识较低的家庭不了解这些政策,就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政策了。
试分析:
1.上述案例中,农村残疾人面临的需求有哪些?
2.如果你是农村社区工作者,你将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1.答题要点:
(1)转变观念的需要
(2)治疗康复的需要
(3)认清权利的需要
2.答题要点: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在农村社区中发掘蕴含其中的优良文化传统,弘扬平等、关怀、帮助残疾人及残健和谐同行、平等共享的良好社会风气,努力消除针对农村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为残疾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社区环境。
(2)促进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落实
农村社区工作者应该加强《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使相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被更多的村民了解,为更多的村民所接受,从而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
(3)积极帮助改善农村残疾人生活环境
社区工作者可以和相关政府部门做好沟通交流,通过沟通,宣传 “没有农村残疾人权利保障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全面和谐的社会”等新理念以及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新方法,争取在最大程度上赢得各部门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与合作,帮助农村残疾人家庭发展,使农村残疾人家庭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从而促使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治疗条件有新的发展。
(4)致力于农村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工作
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残疾人也不例外。然而事实是很多残疾人被阻隔在了学校的门槛之外。社区工作者应该进入学校,跟学校有关部门做好沟通交流,积极为残疾人进入学校争取机会。同时,社区工作者也需要协助残疾人重返校园做好准备工作,并且协助残疾人重新适应学校生活。对残疾人出现的新的不适应状况,可以借助个案工作的手段,积极介入,使其尽快融入学校生活。
对于需要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特殊残疾人士,社区工作者则需要把重点放在家庭的劝说解释和帮助协调上。针对类似情况,社区工作者一方面进行宣传解释工作,劝说家长让孩子到特殊学校去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则需要协助家长帮孩子联系好特殊学校,宣传解释相关政策,争取有关资源和福利,最后还需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案例六:
ZL村的青少年辍学情况比较严重,青少年读到初中就有不少不再读书,或者外出工作或者呆在家里,青少年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缺乏这一阶段的知识积累,将对他们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部分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手机、电脑等设备,但青少年分辨能力和自控力还不足够,容易沉迷于网络。青少年网上交往时间增加,但现实交往时间在减少,长期以往,将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试分析:
1. 上诉案例中,农村青少年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一名农村社区工作者,针对这些困境,请你采取相应的介入策略。
1.答题要点:
(1)辍学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3)网络成瘾问题
2.答题要点:
(1)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确定工作计划
农村青少年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少,对于农村青少年的介入,社区工作者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工作计划和方法。对于青少年来说,同辈群体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存在,不少青少年都希望能从同伴中得到认可或成为同伴的榜样。因此,农村社区工作者开展相应的社区活动,为青少年们提供一个小型互动平台,为青少年们提供一个改变和提升的环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青少年与更多同龄人交流,与同学建立学业帮扶关系,学习交友两不误。
(2)发掘服务对象资源
农村社区工作者要善于在走访或其他活动中观察青少年的表现并发现问题,积极与青少年接触,引导他们感知自身优缺点,让他们积极融入集体环境中,相互帮助,共同成长。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使青少年得到身心的愉悦的同时,交到更多朋友,更多的朋友会有更多的资源,其中可以找到学习榜样,交流的对象,合作的合伙,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
(3)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影响
农村社区工作者还要重视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辍学在家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要深入其家庭中,了解详细情况,协助他们调动内在和外在的资源,鼓励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善生活。因为青少年精力较充沛,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他们开展社区活动,也可以在其他社会服务活动中,如老年人服务中让他们协助工作,给机会让他们服务本社区,也可以增强他们对生活社区的认同感,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中,在集体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和思维方式。
案例七:
3年一届的村两委换届选举即将举行,这可愁坏了负责选民登记和组织工作的村委老李。整个村有户籍人口3000多人,但大部分青壮年村民都外出打工,如何组织那么多人有序、有效完成选举,对老李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协助老李的工作班子有近10人,人手仍然不足。部分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常常会给村民传递错误的信息。大部分换届资料是需要电脑录入并递交上级与公示,但老李对电脑并不在行,常常因为电脑故障而停下工作,这些问题让老李力不从心。
更让人头疼的是,最近又遇到张叔上访。张叔今年50多岁,是村里著名的“上访专业户”。一天,张叔早上8点就来找老李,想跟老李就山林征用的赔偿问题讨说法,其他村委告诉他,老李外出办事了,让张叔先行离开,但张叔却坚持要在村委等老李。等到中午12点左右,张叔因身体不适突然晕倒在地上,张叔的家人得知张叔是因为见不到老李而出事,把村委包围了起来,一定要见老李,否则不离开。
试分析:
1.上述案例中,农村基层管理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上述农村基层管理面临的困境,谈谈如何运用农村社区工作方法推进农村基层管理的发展?
1.答题要点:
(1)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欠缺
案例中的老李因为害怕被张叔缠上,而与其他人员共同撒谎,躲开有急切诉求的张叔,折射出当前农村某些基层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够的现状。
(2)农村基层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封闭格局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多重考验,农村问题变得复杂、多元。另一方面,当村民的基本温饱得到解决后,维护自身权益、追求更优质的社会服务是村民新的诉求,村民对基层管理的能力要求更高。如案例所述,村民对知情权、收益权等权利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希望基层组织的服务质量提高,能更公开透明,特别是希望优化基层管理的工作效率,方便村民的监督。而现实情况是,农村大量优质人才都流失到发达地区,留在村内劳动的人基本是“老、弱、病、残”,也影响两委组成人员的基本素质,村两委普遍表现出文化水平不高、现代技术不熟、服务能力不足的状况,使农村的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3)部分农村基层管理人员与村民关系紧张
村两委虽为村民自主选举,但其代表村民诉求的力度往往不够,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矛盾也不断。一部分村干部因工作理念、工作手段的落后,服务意识淡薄,与村民缺乏平等沟通,甚至与村民对立起来,不能及时化解矛盾,往往出现村民与基层管理人员的紧张关系,如出现案例中提到的村民把村委办公室包围的情况。
2.答题要点:
(1)加强与村委的合作
村委的行政性和社区工作的专业性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村委拥有较强的行政能力,对于政策的执行有其优势。而农村社区工作注重专业视角和方法,广泛发动村民参与,注重培养民间力量,链接各方资源。在农村推动基层政权建设,需要打破行政性和专业性不相容的悖论,达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农村社区工作者应加强与村委的合作,能在村内以双方名义开展各类便民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管理的公信力。
(2)促进村干部理念和方法革新
案例中的情况一定程度体现当前村干部的服务意识不够和服务技能低下的问题,而社区工作者可以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开展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培训。农村社区工作注重人的发展和尊严,以人为本,体现为针对村民的特殊需求提供相应服务,以及充分挖掘村民自身资源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充分实现村民的主人翁地位的同时,有利于缓和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农村社区工作者可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协助村委更好地应对农村中的各种复杂问题。社区工作者为村干部开展社会工作知识培训,为村干部输送社会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实务技术,有助于提高村干部自身素质,优化农村基层政权服务质量。
(3)培养农村本土精英参与基层管理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仅靠村两委以及作为外来力量的社会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基层政权建设需要每个村民的参与,特别是村内本土精英的参与。农村本土精英有较高的参与热情,熟悉社区,在村内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带动其他村民。因此,在开展农社区工作时,应主动接触有潜力的村民,给予适当的培训,强化其技能,使其有意愿、有能力担任本土领袖角色,并引导其从关注自身发展到关注他人发展,关注村集体发展,邀请加入基层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农村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4)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在农村社区工作中,建立农村社区工作者与村委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服务者和协调者,社区工作者可在村内以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给村委的建议信等形式组织村民参与基层管理,并在活动中加强培养和沟通,提高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使村民、村委有机会和平台共同商议与自身利益、村集体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引进村民的力量,减轻村委工作的压力,同时也使制定的政策更接地气、更易被村民接受和推广,也有利于消除农村社会中因村民和村委的互不理解而产生的各种矛盾,更好地促进农村良好秩序的形成。
多多练习才能成功!
1.《【是社会保险的特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科)农村社区工作练习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是社会保险的特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科)农村社区工作练习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103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