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大多数行业的人来说,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疫情下赚钱太难了。(财富)。
尤其是大批年轻人,一边被“福报”损耗着幸福指数,一边又试图通过加倍“福报”期待有朝一日收获幸福生活,别提多拧巴了。
但是有些聪明、胆儿大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被一个个概念框定,他们早已掀起袖子,投身到另一片充满机遇的大陆——非洲。
我们的好朋友邵小姐就是这样一个real cool girl,她在非洲开了一家农场。
于是我们直接派出了非洲的线人采访了她。
邵小姐是个正牌外语系毕业生,而她学的是一门不算小的小语种——法语。
而很多人不知道,使用法语最多的地区不在法国,而是在非洲。
邵小姐在毕业后,选择去了非洲当翻译,能拿几倍于国内的薪水,她加入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并且外派去了一个在非洲都不算太平的国家:刚果。
刚果民主共和国,非洲第二大国家。
今天的刚果归纳起来就两个字,穷和乱。
它资源丰富,但依然是全世界最穷的几个国家之一;东部大湖地区的各种武装冲突也从来没消停过。
在刚果工作过的人对这种场景早就习以为常了。
这种环境就像一块试金石,很多刚从学校出来的小年轻直接就sui了,每天龟缩在办公室,门都不敢出,更不用说开展业务了。
但是邵小姐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复杂的环境,上到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下到街面上的各种牛鬼蛇神,依靠着语言优势,邵小姐和这些人打起交道来可谓游刃有余。
但是大国企“体制”之下,有能力的人有时也只能做个低三下四、看领导脸色的小职员。
邵小姐厌倦了这种跪着赚钱的生活,于是她拿出了工作几年积攒的全部薪水,搞了一块接近10公顷的土地,正式开始了她的“农场主”生活。
选择开农场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的“种地天赋”,但是邵小姐敢在非洲开农场,是经过缜密思考的。
第一,在非洲开农场成本很低。
相较于国内的土地价格,刚果简直太便宜了,万把块钱一亩地,还是永久产权。而且这里很多是未经开垦的肥沃土地,一脚能踩出油来。
第二,这是个刚需。
刚果人虽然自己种菜,但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只能勉强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邵小姐农场的主要客户是在那里生活工作的中国人。
刚果虽然经济依然落后,但是近几年随着政治局势稳定下来,发展的速度在加快,而且因为资源丰富、机会众多,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当地搞起了大型项目。
一个项目,成百上千中国人,是要吃饭的。
主粮或许还能勉强在当地采购,但是蔬菜可就不那么好找了,除非你能和当地人一样每天把木薯、香蕉和芒果当菜吃。
木薯是当地的一种主食。
香蕉和芒果都算正经饭菜。
第三,行业竞争弱。
你可能会问,难道当地人不会种菜吗?
规模农业也是个技术活,即使不考虑中国人的胃口,要满足众多项目上成千上万中国人,一日三餐规模的菜,以当地人的水平还真就种不出来。
看准了这三点的邵小姐,拉上了技术合伙人,从附近村子里找来几十名农民,如同当年的西部拓荒者一般,开始了她的事业。
而邵小姐最初的全部家当,只有从万里之外的中国空运而来的几箱萝卜、白菜种子。而这些都是中国人最常吃的品种。
开荒与烧荒。
干事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刚果这块曾经让切·格瓦拉吃瘪的地方,似乎喜欢给不属于这块土地的外来者以严峻的考验。
邵小姐的拓荒之路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未开垦的土地同时也意味着不会有任何基础设施。建立农场初期,邵小姐和她的伙伴们经历了一段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不仅没水没电,连住的地方都是用集装箱临时改装的,烈日之下铁皮屋如同蒸笼。
当地卫生状况本就不佳,新开垦区域的蚊虫数量更是惊人,一不小心就会染上疟疾。
当地人的“撤硕”。
既然是种地,因地制宜就很重要,要在刚果种好地,生搬硬套中国经验是不够的。当地的水热条件和病虫害情况和国内都很不一样,邵小姐为此着实吃了几次亏。
招了虫灾的西瓜。这瓜,不保熟。
一场冰雹过后,青菜都被打成了麻子。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开农场的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你不仅要与天斗、与地斗,还要“和人斗“。
邵小姐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一个人种100亩地,如何从无到有,建立一支高效的农民队伍是决定农场成败的核心问题之一。
附近村里招募的农民,对农业的理解还几乎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毕竟刚果的自然条件实在太好,靠着老天的恩赐,庄稼不用刻意打理,也能勉强果腹。
而且刚果人的命运长期以来根本就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曾经的比利时殖民者除了让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带着镣铐在丛林中采橡胶,并没有教给这些倒霉的黑人更多农业技术。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对刚果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砍掉一只手是比利时人在种植园的重要“管理手段”。
虽然黑叔叔们体力一流,但是距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还差着老大一截。
邵小姐在团队和管理上确实下了功夫。
首先,门槛要高。招人的时候,不会种地不要紧,但是要踏实肯干体力好。招来之后马上进行培训。从犁地、播种、育苗到除草、施肥、灌溉,邵小姐的团队手把手把这些技术毫无保留的教给工人们。
其次,待遇给够。在邵小姐的农场工作不仅能拿到一份相当不错的薪水,定期还能收到一些农产品作为福利。
最后,中国人和当地人一律平等。人手紧张的时候,中国工人也要身先士卒和黑叔叔们一起在田间劳作。
从开荒到耕种,有时候成事儿靠的就是“日拱一卒”的精神。
度过了初期的种种难关,邵小姐的农场很快就走上了正轨。产出的蔬菜物美价廉、品种繁多,迅速在当地打开了市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争取到了几个大客户(华人超市,大国企)。
这个瓜,保熟,黑人姐姐都说好。
虽然凭着对客户良好的服务与优质产品站稳了脚跟,但是邵小姐也向我们坦言,农场生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蓝海不可能永远是蓝海,种菜毕竟是个低门槛的生意,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非洲淘金,不少人也想在农业生意上扎一笔钱。
这其中甚至不乏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公司。他们在当地搞出了相当现代化的农场,甚至一度想用价格战的方法打垮其他“个体户”农场。邵小姐曾眼见他们用巨大的货车将一车车蔬菜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到市场上。
好在“个体户”体量轻,成本够低、运作灵活,没那么容易被打死,搞价格战的大公司除了“补贴”了客户,也没捞到什么便宜。
商业之外,农场还给这片古老的红土地带了新的转机。在这个失业率高达40%的国家(数据来源刚果(金)计划部国家促进投资办公室),邵小姐的农场为周围的村庄提供了就业机会,对这些农民来说,或许这将成为改变他们命运的起点。
你们肯定都想知道邵小姐经营农场一年能赚多少钱,虽然她不想说,但是超过“知乎人均水平”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邵小姐看来,非洲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更像世界的B面。
人们对于它印象总是两极化的。要么把它想象成充满异域风情的大草原;要么就把非洲视作充满战乱、瘟疫的荒漠。
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的《走出非洲》是典型的坐在大庄园中的西方人对非洲的单方面憶想。
但真实的非洲是复杂的,远非一两句话所能概括。他们可能住着全世界最差的房子,但是用着和你我一样的5G手机。
还没吃上外卖的非洲小哥,已经先穿上了外卖小哥的衣服。
但其实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也并不比认识遥远的非洲更容易。
在大风大浪的时代下,想要抓住浪潮就需要勇气与眼光。
有人一边拼命在国内抢蛋糕一边拼命抱怨蛋糕不好抢时,有人已经选择去另一片市场做蛋糕了。
还是那句老话,If you want the truth, follow the money.
黑叔叔们距离真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意味着这个巨大的市场还充满着潜力。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走在农耕文明的道路上,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如同粮食一般,是从这些黄的、黑的、红的土地中长出来的,安土重迁似乎是一种宿命。
但中国人也从不缺少走出去的勇气。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无论何种原因,都有大批国人走向海外,去寻找生的机会,寻找财富与尊严。
在这个增速放缓,压力增大的社会中,不少自认为是天选之子的boy们,稍微被时代的小小浪头拍了几下,呛了几口水,就开始哭爹喊妈,甚至还怀念起 good old days 来。
呼唤教员的时候,别忘了教员还说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其实很多抱怨自己没赶上好时代的人的人生,就是那种需要活两遍才好意思承认活过的无聊人生。
对于富有勇气的人来说,投身时代的潮流才是正确的选择。
而其实我们每个人本就身在时代潮流之中,而时代永远在召唤。(来源:X博士)
1.《10亩田地赚钱吗,干货看这篇!中国姑娘在非洲开农场的真实感受:成本低、刚需、竞争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亩田地赚钱吗,干货看这篇!中国姑娘在非洲开农场的真实感受:成本低、刚需、竞争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24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