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有了阳光,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有了阳光,我们人类才能在温暖中不断繁衍生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当望远镜在17世纪被发明后,天文学家可以更好地观察赐予人类光和热的太阳。在经过研究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太阳的脸上有时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小黑痣”,这是为什么呢?又会对地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太阳脸上的“小黑痣”,其实叫做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太阳黑子是磁场聚集的地方,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

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注意到太阳黑子的活动,仅正史上就有100多次的相关记载。现在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明确的黑子记录是公元前28年我国汉朝人所观测到的。在《汉书·五行志》里是这样记载的:“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伽利略是近代史上最早运用望远镜观察并研究太阳黑子的人。应该说,他发现太阳黑子是十分幸运的,因为 1610 年前后恰逢太阳活动的高峰期,这时太阳产生的黑子很多。然而,由于他宣传日心说,与教会发生冲突,他的天文研究被迫中断,到晚年,目力衰退也使他难以观测。

到1826年,德国的一位药剂师、天文爱好者施瓦贝开始记录太阳黑子数,绘出太阳黑子图。这样,他一直坚持到80岁,连续观测黑子达43年之久。他发现,每经过约11年太阳活动很激烈,黑子数目增加很多,差不多可以看到四五群黑子,这时便称做“黑子极大”。接着衰弱,到极衰期,太阳几乎没有一个黑子。因此,每经过11年,就称做个“太阳黑子周”。为了对太阳活动和黑子变化周期排序,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开始的那个11年称做第一黑子周。1987年进入第22个黑子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太阳黑子已经有了足够成熟而全面的认识。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3000-4500℃。因为其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一个发展完全的黑子由较暗的核和周围较亮的部分构成,中间凹陷大约500千米。一个小黑子大约有1000千米,而一个大黑子则可达20万千米。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学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不过科学家推测,极有可能是强烈的磁场改变了某片区域的物质结构,从而使太阳内部的光和热不能有效地到达表面,形成了这样的“低温区”。也就是太阳上一颗颗的“小黑痣”。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通常是成群出现。黑子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会出现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严重威胁。

1.《太阳黑子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太阳黑子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