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草”成“金”
潮州麦秆画:赋予麦草生命与灵魂
广东潮州,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精巧奇绝的手工技艺闻名遐迩,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随处可见,各个门类的手艺人也是不计其。在诸多工艺美术种类中,麦秆画脱颖而出,成为了潮州的一张名片。
潮州麦秆画技艺传承人方志伟,潜心麦秆画这门手艺已有40年,他曾获得的工艺美术方面的奖项也不计其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潮州麦秆画,走进方志伟的坚守与创新。请听《传承》非遗系列报道——《点草成金:潮州麦秆画,赋予麦草生命与灵魂》。
麦秆能做什么?沤肥、焚烧还是充当饲料?在潮州匠人的妙手中,来自田间地头那些再普通不过的麦秆,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勾勒成一幅幅惊艳的艺术品。而这艺术品就是潮州麦秆画,这位点“草”成金的民间艺术家就是方志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潮州麦秆画研究艺术馆馆长。
麦秆画就是通过麦秆本身的肌理和颜色不同的对比,在制作中使它产生一种艺术效果,所以它需要有很多自然的颜色去表达。
▲方志伟向记者赵鑫晔介绍麦秆画
潮州麦秆画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据方志伟介绍,中原地区也有麦秆画,但是与潮州的麦秆画有很大区别。当被问起潮州麦秆画的特色是什么时?方志伟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第一个特点就是很细腻的切丝工艺,以切丝来造型。第二就是这种立体半立体造型,其他地方很多都是平面的。第三,很鲜艳的这种色彩的染色工艺,我们可以让它永不褪色。
他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潮州麦秆画的染色工艺,这也是潮州麦秆画与众不同,并且流传至今成为经典的一大秘诀。
麦秆因为上边有一层像蜡一样的东西,染色是很难的,但我们潮州的染色工艺可以说现在是老大。所以你看到的这些颜色都是可以保存很长时间都不褪色。这一幅作品是被压在仓库底,然后布都坏掉了,但是你看麦秆一点都没有坏。我们是原材料就染色,染完以后再制作,当然这种难度就很大,比如你来看像贝多芬这个作品用上万条颜色才能够做。
麦秆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种缓慢的手艺活。充分利用天然麦秆来表达天地、山川风雨、飞禽走兽、人物肖像,把麦秆当做画笔,一点一点粘贴完成,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要把这些简简单单、稀松平常的麦秆变成一副精美的画作,这中间要经过的步骤之多、耗时之长,可以想见。
首先第一是画稿,第二个步骤是拆搞,第三个步骤就是备料,需要是大麦或小麦,然后是防护防蛀的处理,需要染色的你还要染色。备完料之后就是平面切丝工艺,切丝完以后要进行立体造型,不同的图案它都有不同的立体造型的方法,出来以后我们还要进行板上二次创作。
而这些繁琐的步骤中,难度最大的、耗时最长的就是麦秆的切丝工艺了。
其实切丝是整个制作比较耗时间的,然后很难的就是二次创作,需要你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有一定的工艺美术基础。
▲ 潮州麦秆画切丝工艺
要想做好麦秆的切丝手艺,麦秆的选材和质量至关重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肯定不会相信,会有人这样用心的对待一根麦秆。有裂痕的麦秆是无法使用的,选好麦秆只会用其中间的一段,且粗细要得当,一般直径五毫米的麦秆,被视为上等材料。剪裁好的麦秆,还要进行高温蒸煮,这时候火候的掌握尤为重要。
对麦秆进行熬制,去掉其中的糖分和细菌,能够妨腐和防蛀,需要十几个小时。
那么麦秆画是如何兴起的呢?方志伟介绍说,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关系。
麦子古中国的时候,从西亚传到了中国,收成比原来的小米多了好多倍,使得我们的祖先把麦子当成一种丰收和吉祥的象征。但是麦子不是每天都能够收成的,所以我们聪明的祖先就用收成的麦秆做一些编织物顶替麦子作为祭品,那这种手工艺发源于中原地区,潮州有三次大规模的中原人迁徙到潮州,所以把中原的这种文化带到了潮州来。
走进方志伟的潮州麦秆画艺术馆,一幅幅巧夺天工的麦秆画作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的雕刻之细腻、颜色之鲜艳、做工之精美令人惊叹。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著名汉学家饶宗颐的人像麦秆画了。从画作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肤色自然的渐变以及根根分明的头发、衣物的纹理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就连眼镜的金属感、镜片的光泽感,任何一个细节都没有被忽略。
这个作品难度比较大,通过上万种颜色去慢慢的挑,然后慢慢的比对出来。眼镜要做出金属的感觉,毛巾要做出毛织的感觉,更难的是他的眼睛,眼睛本身的晶体很准确的表达出来!你不管在任何地方看着他,他都看着你。这些颜色很细微的一种过渡,你都必须把它染出来。
而另一处活灵活现的梅花造型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我们以前的梅花是比较厚的,现在我们把它处理到薄的,能够透光。这个花都是一根一根的非常分明,这是运用了潮绣的针法结合在一起来处理它的颜色的渐变过度,所以这个是很考验师傅的经验。
因为麦秆画太过于逼真,这其中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个就是跟油画技巧结合的效果,人家还以为是油画。亚运会的时候,我们被指定为展览这些麦秆画。卡塔尔一个王储参观了我们这些民族的作品,回去的时候找到组委会说,:“你们说都是你们民族的东西,为什么那里有一个油画作品?‘’我说不是啊,这是麦秆画。我们可以乱真。
在方志伟的麦秆画艺术馆里,窸窸窣窣的切丝声音不绝于耳。
每一盏灯光下,师傅们都在一丝不苟的忙碌着。71岁的郑和师傅是艺术馆里年纪最大的手工艺人,他已经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件麦秆画了,他说,做这门手工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恒心,有耐心。
▲ 郑和师傅
而方志伟带的另一个年轻徒弟苏娴也说,她中专毕业后就来学习麦秆画了,她自己很喜欢也很有信心。
▲苏娴正在制作切丝蝴蝶
麦秆画虽美,也有市场,却依旧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方志伟介绍说,当下潮州麦秆画从业者普遍年龄较大,年轻人才匮乏。
我们潮州麦秆画在最兴旺的时候,全潮州大概有近2000个人在做,现在剩下的才三十几个人。后来环境发生一些变化,多数人去做比较赚钱的东西,所以把这些手工艺都放弃了。像刚才你说看起来好像很好玩,但是你玩一段时间你会觉得它好枯燥,你每天都重复做那么个动作,重复的做那些东西,会觉得很枯燥。
提起对麦秆画的执着与坚持,方志伟坦言自己曾经也走了许多冤枉路,个中酸甜苦辣难以言喻。
零几年这段时间啊,没人想要你的麦秆画了。到了2008年开始,这些手工艺才开始慢慢的被人家重视。以前人家说,你送我,我就要。拿钱来买,不要。家里人现在很支持,以前不太支持,差点就放弃了。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方志伟依然放不下挚爱一生的麦秆画。从业四十载,从青春到中年到现在,方志伟在不断的对麦秆画作出创新的同时,也对传承念念不忘。
你知道我今年几岁,我65岁了。现在想学的我都会教,一些年轻人想来学,我当然很高兴。我们从2008年开始就在潮州,从小学中学中专一直到大学我们一直去讲课,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喜欢这门手艺,让那些小孩以后还能来从事这一门手工艺。
其实,比起荣誉的叠加,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门传统工艺的薪火相传。
我为什么去重新组建这个艺术馆?其实当时很简单的想法就是,不能让这个记忆在我们这一代人消失了,那就太可惜了,我想做多一点的作品留给后人。
THE END
采写、播音:赵鑫晔
制作、合成:谢倍伟
图片: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1.《点草成金:潮州麦秆画,赋予麦草生命与灵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点草成金:潮州麦秆画,赋予麦草生命与灵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