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要读懂一本视之为经典的书籍,除了知识储备、文化背景、时代距离、语言表述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那就是它和你的生命境遇、人生关切、终生思考的那些是否存在深度的关联性。换言之,假如你缺乏“切身性”,那它就不是属于你的经典。

毛泽东时代,这是个走向地狱的“天堂”!文革,即净化与抹杀,我视之为宗教式皇权主义,与社会学家认为它是辛亥革命之前的皇权专制主义不同。而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研究表明,极权主义也是一种现代现象,一种不同于前现代专制独裁的崭新的现代统治方式。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写在文革前(该书1951年初版,1958年再版但未作重大修改),其内容原型是希特勒和斯大林模式的极权主义。对于中国是不是极权主义,阿伦特在1966年6月给《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写的序言中说得含糊不清,犹豫不定。对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阿伦特这样描述:当反对派消失之后,在中国的恐怖没有增加,不再屠杀无辜,没有客观的敌人,没有公开审判。 当局主要是通过洗脑和思想整顿等来统治人民。她认为这也是恐怖,一种不同类型的恐怖,对人类精神与灵魂的荼毒“杀戮”。

共产党胜利后立刻进行组织上的国际化,意识形态全面化,政治野心全球化,它的极权主义迹象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这些文字似乎表明阿伦特把当时的中国也纳入了极权主义;但另一方面她又指出:毛泽东思想明显地并不遵从斯大林和希特勒的路线,他的民族主义情感明显地和一切从前殖民地国家的革命造反起义一样,其强烈的程度足以使全面统治受到限制。这一切似乎不符合本书写到的某些恐怖。这又表明阿伦特倾向于否定中国是极权主义(至少不是典型的极权主义)。这种犹豫不定的态度一方面是由于阿伦特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资料缺乏(她自己明确承认这点),另一方面是她认为当时中国只有极权主义的一些“迹象”,而其发展趋势还不明朗,所以很难下结论。总起来看,阿伦特认为中国有极权主义的迹象和特征,但是它和希特勒和斯大林却不同。

自由,也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政治自由的强调。阿伦特恢复了古希腊人对自由的理解,把自由和公民参与政治、公共社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希腊哲学家认为,公民参与政治和公共社会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摆脱了暴力和奴役,因此才是自由公民。在中国漫长的专制历史上,由于政治自由的缺乏,很多人,包括知识分子,纷纷转而追求其所谓的“内心自由”与“精神自由”,其代表人物就是庄子。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绝对精神自由。但必须指出,庄子哲学恰恰诞生于阿伦特书中说的政治黑暗时期,用阿伦特的自由观观之,庄子的远离世俗政治的“自由精神”,实际上混合了无可无不可的犬儒主义,是一种非常糟糕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用虚构的“精神自由”来回避现实政治的不自由,从而间接地维护了这种社会黑暗的现实。

庄子一面大骂世俗,一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世界上的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一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则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批判性”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但是在秦始皇开辟皇权社会之后,这种自我与冷漠的人生态度却渗透入了中国人的骨髓。

阿伦特在半个多世纪前对存在的教育危机深感忧虑,因为教育的危机往往是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的开始。我们时常嘲笑欧洲老牌帝国的衰败,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且欠缺“谦卑与宽容”,始终在夕阳之中秉持着帝国的“傲慢与偏见”。

中国存在的教育危机,如果与国共内战造成的涂炭生灵相比、与三年大饥荒被饿死的三千万百姓相比、以及与文化大革命的人性泯灭相比,并不会将此当做“问题”对待。在中国数千年的“帝制教育”中,都只是“政治乌托邦”的一个角色而已。要创造一个新的、持久的专制政体,就必须从孩子开始,将其思想从自然的状态,直截了当的进行灌输,让其认可当前社会一切的合理性,当然教育“忠君爱国”与“效忠天皇”必不可少。

“教育”这个词汇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很温和的用语,但在政治中却变得邪恶不堪,这种“伪装”的教育,其真正目的不是借助暴力、强权、思想说服来创造一个新的秩序,而是必定会得出柏拉图式的可怕理论:将所有思想开明的人从即将成立的乌托邦驱逐出去,且永久和孩子隔离。让孩子们始终认为他们所进入的“旧社会”(乌托邦),其实就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未成年的孩子有着自己的群体和“小社会”,因为成年人的大社会的环境存在着暴政,没有法治自由与平等,所以在这个“小社会”中,孩子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反倒是屈服于更可怕、更专横的“校园暴力”,且不只是一个。当孩子们认为自身难以逃脱这个“小社会”的时候,就会有三种选择:自杀、顺从,或者可以引发大量青少年犯罪的“反抗”。我们所提倡的以“学生会”名义的学生自治,其实是一个将成人社会中的“官僚化模式”运用在学生之中罢了。

1.《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社会和教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社会和教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