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博白县亚山镇和平村水井坡这个平凡的村子因为一座造型独特、古老而又神秘的建筑——“七重门”宗祠而成为了“网红”,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

“七重门”次第而开。

百年古井从不干涸。

“七重门”宗祠其实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

网友们关注的“七重门”祠堂,坐落在水井坡村中。从首座大门看去,还以为是一座风格平实的老祠堂,斑驳的门框,灰砂做成的围墙,青砖土瓦,显示出这是一座有些年份的大屋。但在宗祠大门口还真是看不到所谓的“七重门”。

“宗祠在几百年前就建成了三座,这是第一座,算是第一重门。”村民老庞对记者说。

从大门进去,发现里边却是“别有洞天”:中间又是一个约60平方米的大地坪,六座房子门口朝西南向,一座接一座,一座比一座高,依次而建,犹如芝麻开门一样。从门看进去,但见门第重重,堂屋深深,颇有几分气势。细数一下,还得经过六重门才到达宗祠大堂,连上第一重大门,刚好是七个门。记者留意到,宗祠的第一座和后面的两座是古老的青砖瓦房,其余皆是新建不久的房子。

宗祠两侧有廊道连通,外侧建有多排房屋,围绕着祠堂也建了一些杂屋,整体风格应该算是客家围屋的一种。

水井坡的村民告诉记者,如今居住在水井坡的村民约500多人,村民多姓庞,他们的祖先是从博白县城迁来这里居住的。

据了解,这座“七重门”宗祠,原来只有“三重门”,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大院子,宗祠前有一块大石头,叫“官印石”,有点神秘色彩,一直浸泡在水中。水井坡村民有一个类似祖训的讲法:“当宗祠门前的一块"官印石"浮出水面时,就一定要建成"七重门",这样能给水井坡人带来好运,世代兴旺发达。”前些年,这块“官印石”果然浮出水面,于是村民在宗祠的空地上建起了“七重门”式的建筑。

记者随着村民老庞来到祠堂前的一处水田里,果然看到一块巨石露出水面,按照村民的说法,这块神奇的巨石就是能给水井坡村民带来好运的“官印石”。

“七重门”祠堂建成后,每逢重大的传统节日和村中喜事,村民们都会在这里张灯结彩,舞狮庆贺。

神奇的百年老井终年不干涸

水井坡是因为一口神奇的老井而得名。这口水井坐落在“七重门”祠堂前,深1.3米,直径1米,泉水很大,溢出井圈,朝水井旁的荷塘汩汩而流。据说这口井的井壁原来是用青石垒成的,后来村民对这口井进行了改造,改用火砖砌筑,并加高了井圈,留出一个排水口。记者看到,排水口至今还保留当年的石板井栏,石板有一道弯弯的光滑印迹,那是村民们天长日久汲水时水桶磨成的。

根据上年纪的村民说,这口井挖掘于200多年前,水源丰沛,俨如泉涌,水质甘醇清冽,即使外面再干旱,这口井也从来没有干涸过。有村民曾试着用一个4寸抽水泵昼夜抽水,但都抽不干。

相传,村民饮用这口井里的水,身体普遍都很好,长寿的老人不少。村民带着井水到有关部门进行化验,结果表明井水水质很好,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老庞说,如今这口井依然是全村村民的饮用水源,周边的村民有时也带着水罐来此井汲水。

记者留意到,水井坡并不靠近南流江,附近也没有河流经过,旁边一片水田的地势也比水井要低,这片水田还是依靠这口井的泉水来灌溉的。

据村民说,这口井的泉眼是螃蟹眼,泉水口感很好,有点淡淡的甘甜味,很多村民都当矿泉水直接饮用,平时用这口井的水煮粥,只要不搅动,两三天都不会变质变味。

记者看到井底的砂石缝中有一些米粒和硬币,一打听,原来是村里刚逢喜事,井里的米粒和硬币是新娘投下的。水井坡有一风俗,新娘进门时要到水井投下大米和硬币,这才算是水井坡的一员。

村民们自豪地说,几百年来,这口古井以其清澈甘甜且源源不断的泉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水井坡人,村民们对这口井都很有感情,自觉地爱护它,每周都有村民自发下井清洗青苔,保持水井的清洁卫生。

老庞告诉记者,2017年,在全村人的团结努力下,按照《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村民利用“七重门”及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计划把水井坡打造出一张具有浓浓古风情和现代特色的乡村旅游名片,一期规划了80亩荷花塘、50亩花圃、200亩果林,并将扩建游泳池、重建古井、村风村貌等,力争把水井坡建设成为博白乡村旅游的典范。

百年古井、神秘的“七重门”,还有那块“官印石”,构成了水井坡独一无二的一道亮丽风景,正吸引着一批批好奇的游客络绎而来。

作者:说。来源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1.《走进博白水井坡神秘的“七重门”(组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走进博白水井坡神秘的“七重门”(组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