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理论谁提出的?边际效用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研究了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原因,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阐述了分工、交换、货币、价值和价格间题;研究了资本的特点,说明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各自完全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一原理后来被称为“边际革命”。这一理论指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边际效用理论但效用必须和物品的“稀缺性”相结合,才能构成商品价值形成的充足条件。因此,价值的成立有赖于效用性和稀缺性相结合,价值是以稀少性为前提的;价值量将以物品的稀缺程度为转移,物品愈稀缺,价值愈高,反之,则价值越低。商品的价值量,不决定于它的总效用或平均效用,而是决定于它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在平衡点上,边际效用为零;超过了平衡点,则边际效用为负。
边际效用理论伴随着边际效用理论的产生,在19世纪末又出现了边际生产力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他1899年出版的《财富的分配》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这个名词。他最早把经济状态分为“静态”与“动态”,在研究方法上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他论述了在充分自由竞争的静态环境里,存在着依照劳动和资本各自对生产的实际贡献,即依照各自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其收入的“分配的自然规律”。当资本的投入量不变而投入的劳动量相继增加时,劳动的每个增加单位所增加的产量依次递减.最后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就决定工资的多寡,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同样,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利息的高低。
1.《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理论谁提出的?边际效用理论代表人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理论谁提出的?边际效用理论代表人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519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