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级大学新生开始陆续收到心仪大学寄来的第一份“礼品”——新生录取通知书。
部分高校已经亮出新设计的2020年高考录取通知书——
清华紫——
北大红——
南开大学的荷包——
南京大学紫色礼盒——
武汉大学:建筑为骨,历史做魂——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规整工业风——
中国传媒大学的文艺风——
从古代就有的仪式感
在古代,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扩大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会专门制作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
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是唐代的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国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可见其重视程度。
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记载,朝廷会派人到进士及第的考生家中,传送泥金帖子,以此来报登科之喜。
后来出现了“金花帖子”,才有了“正式版”的科举考试录取通知书。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
这段话的意思是:进士登科,朝廷用精美的黄纸制作录取通知,长五寸,宽两寸半,上填考生姓名,下有考官签名。填好以后,用一个稍大的纸袋装起来,纸袋上面也填写考生的姓名。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在宋朝叫作“榜帖”,俗称“金花帖子”。
《中国考试大辞典》中直接将榜帖解释为“唐宋时科举及第者的录取通知书。”由此可见,把“金花帖子”作为录取通知书已被现代学术界认可。
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如第三回: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
到了清代,就出现了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了——
清代不同版本的“乡试”捷报
清代科举捷报印版
清代江南的一份举人通知书
时代的印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十年代的录取通知书长这样——
江苏徐州有位大爷,将1956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收藏至今,内附校团委给他的祝贺信,还有学生会绘制的去往学校的简单地图。大爷称,读大学是种享受。
恢复高考至今,从有些严肃到风格独具,从平邮到特快专递,从白纸黑字到精美的印刷,录取通知书的不断“变脸”,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上世纪70年代——
70年代初期的大学入学须知中,要求学生要自带户口、粮油关系、购买关系,还需要带肉票、副食专用票。特别提到“各种票据和关系不齐者,不予办理入学手续”。
上世纪80年代——
在那个年代,大学除了发放录取通知书,还会发放未录取通知书,只要是报考大学的学生,无论是否录取,大学都会给予反馈。因此,很多学生收到大学寄来的信都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而未录取通知书中则充满了鼓励的语言。在80年代后期,随通知书寄出的入学须知中也要求学生转粮油关系,还需要学生转户口、转党团员关系等。
上世纪90年代初——
在90年代中期以前,考生们填报志愿时,还会收到一个信封,考生需要亲自在信封上填写通知书的邮寄地址。90年代中期前通讯仍不发达,有时候出现大学录取通知书丢失的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末——
1998年后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学生越来越多,很多学校开始意识到通知书成为学校的名片,是学校对学生的第一声问候,因此通知书中逐渐出现了校长寄语、校长给新生的一封信等内容。同时,由于使用了邮政的特快专递,大学寄给考生的通知书资料也越来越厚。除了录取通知书,大信封里往往还有银行卡、书单,甚至还有手机卡。
21世纪——
从2000年之后,各个高校都会注重通知书里的服务性,邮寄给考生的资料不断增加。学校彩页、入学须知、生活手册等等,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都随通知书一起发给学生。
录取通知书的意义
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重视文化价值传递,录取通知书在形式上的设计越来越来偏创新和个性。
2019年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众秀钟——
西安交通大学的录取纪念卡——
东南大学的“网红通知书”——
陕西师范大学的手写录取通知书——
天津大学,科技感十足的录取通知书——
最艺术的北京林业大学录取通知书——
看了以上录取通知书,有网友感慨道:“只要录取我,就是发个短信我也觉得挺好”。
从古至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通知消息作用层面的意义。那份仪式感背后,蕴含着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这才是无纸化时代,它能一直存在的魅力所在。
你的录取通知书查收了吗?
资料和图片来源:
新浪微博
总监制:陈良杰
监制:夏宇
1.《录取通 @所有人,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请查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录取通 @所有人,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请查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55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