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俗称鼠年。老鼠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一个,在传统文化中已经演变成聪明、聪明、神秘的小生物,被称为“有鼠之福”、“有鼠之福”、“有鼠之灵”、“有鼠之寿”、“有钱之昌”、“有鼠之福”。老北京的“鼠文化”是独特的,体现在民间传统和特色地名上。
户力平荔枝图
民俗文化中的“吉祥鼠”寓意多子多福 还曾是仓神、窑神十二生肖中,老鼠属于家族,繁殖能力极强。在崇尚多子多福的年代,人们把“鼠”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这在民间文化中有所体现。
在年画、剪纸、雕塑等民间艺术品中,老鼠是幸运儿。比如“老鼠吃麦穗”“老鼠吃葡萄”“老鼠吃南瓜”。其中“麦穗”、“葡萄”、“南瓜”都是多籽的,这意味着人类在不断繁衍,子孙众多。“老鼠”也是阴极的象征,通常出现在节日的第十二个月到第一个月。这是揭去旧布,送阴迎阳的时刻,具有消灾赢福的象征意义。
在过去,老北京人喜欢用“老鼠结婚”和“老鼠一起抽烟”的方式来渲染节日的气氛。因为老鼠的繁殖能力强,寿命长,所以它们为结婚后早育多子祈祷,长寿。而“烟”则与“婚姻”谐音,“老鼠和烟挂钩”则表示“婚姻”,表示婚姻幸福。“老鼠婚礼”的画面装饰着灯光和喜庆。新郎和新娘有一些老鼠形状的身体和一些人类形状的老鼠。在婚礼仪仗队中,有轿子、彩旗、灯笼、伞面和击鼓乐队,就像人类婚礼的盛况。
老鼠娶亲剪纸此外,在民间艺术作品中,老鼠和蝙蝠、佛手柑、麋鹿、桃子、石榴、桂花、宝瓶、粮仓、鲢鱼等吉祥物组合在一起,运用谐音和象征手法,象征祝福、安全、繁荣、长寿、幸福、财富和繁荣。
元明清时期,北京的粮食大部分是通过漕运运到北京的,并设置了几个仓库。“北京仓是皇帝的内仓,铜仓是皇帝的外仓”。在北京郊区,人们也有粮仓储存粮食。每年农历正月,都有“仓填节”,也叫“天仓节”,因为“填”与“天”谐音。正月二十日称为“小仓填”,二十五日称为“大仓填”,要祭祀“仓神”才能祈求丰年。《燕京纪》说:“正月二十五日,粮商、米贩祭祀仓神,鞭炮齐鸣。居民没有牺牲到极点,但必须做饭给家人干活,这叫‘填仓’。”
所谓“仓神”,又叫“谷神”,就是老鼠。追根溯源,都说老鼠是天上的神。为了帮助人们,他们从天上偷食物洒在地上,让世界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第二,老鼠善于聚敛财富,是守仓之神。三说,求老鼠开恩,少吃点,这样五谷可以在满仓吃。
在老年人“填仓节”当天,家家户户都要贴上“老鼠填粮仓”、“老鼠登烛台”、“老鼠偷油”等剪纸,点亮泥鼠灯,祈求来年丰收繁荣。所以民间有谚语“点遍灯,烧遍香,仓满粮。”至少在清末民初,北京郊区的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
历史上,北京西门头沟煤矿很多。采煤工视鼠为“窑神”,称其为“窑神”或“神鼠”,在矿井附近修建窑庙供奉神鼠。人们认为老鼠有特异功能,尤其是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能够探测到冒顶、滑坡、渗水等灾害的前兆。矿工们一旦发现矿里的老鼠一反常态的四处乱跑,就能预知会有灾难发生,必须马上撤离,从而避免了灾难的发生,于是视老鼠为神。挖煤的从不打老鼠,家里的老鼠洞也不堵,也从不养猫。而且每到除夕夜或元旦,都要在老鼠出入的洞里放些食物,意思是向“神鼠”拜年。
门头沟矿区也有祭神鼠的习俗,大多是在家里的窑子里开采。为了保护家庭的安全,家里设立了一个香案,供奉一只神鼠,主要由粘土色塑料制成,有着人形的鼠身,戴着头盔和盔甲。有的是贴在墙上的窑神纸像,用于雕版印刷,俗称“神码”,是一个老鼠形状的人,左手拿着一把山斧,右手拿着一块煤,身后飘着衣服和云彩。在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我们应该给老鼠上香,祈祷他们的家人在窑里采煤时安全。如今门头沟关闭了煤矿,拜窑神拜鼠的旧习俗也逐渐成为历史。
北京历史上的“鼠地名”“老鼠洞”变成“老虎洞”以前北京有个地名叫“老鼠”,因为不够优雅,调整地名就没了。
■老鼠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四十条以北,是东松年胡同旁的一条小胡同。1944年,日本学者Tada Kenichi写了《北京地名》,说“老鼠胡同在东城海洋仓库以南。这里奇特的是,针鼠很多,叫刺猬,据说是财神之一。”其实他所说的“针鼠”其实就是刺猬,也叫毛刺,俗称刺猬。它的头和脚像老鼠,所以它被命名为老鼠。据说早年东松年胡同以东有个死胡同,只有50米长。只有几户人家,其中一户开了豆腐作坊,院子外面堆了很多加工豆腐的黄豆、绿豆等原料,老鼠出没觅食。所以这条胡同就叫“老鼠胡同”,在1941年出版的北平地图上就标出来了。1949年后地名重组时,因称谓不雅而并入东松年胡同。2001年,东松年胡同被拆除。
■老树洞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城文史说,老墅洞胡同曾是大沽巷以南的一条小胡同,长约50米,形成于明代。据说胡同内不时有山东人开的酱园,多以豆类、小麦粉等材料为加工原料,所以老鼠经常出没觅食,很多老鼠在墙上打洞,把食物藏起来,从而使这条无名胡同俗称“老鼠洞胡同”。清代与“虎穴胡同”谐音,民国时称“虎穴”,1965年并入鼓巷。
■老鼠洞位于西城区西北部,北起西直门外大街,南至离石西。民国初年是一片荒野,但这里只生活着十几个拾荒者。因为窝棚极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看起来像个山洞,所以叫“老鼠洞”。该聚落俗称“老鼠洞”,后来因其不雅而被称为“老虎洞”。是民国北京郊区地图上标注的。1949年后,这里建了一个居民区,后来变成了一条胡同,现在还叫“虎穴”。1965年地名整顿时,因位于桃园东侧,更名为“桃园东巷”。1992年出版的《北京西城区地名》就有这个标记,现在街巷都消失了。
■扫地鼠岭位于石景山区中部,现在叫福寿岭,海拔309米,东临福寿岭村,西、北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南有磨刀口村。据说松鼠早年出没于此山。它们在生物学上与老鼠同属一个纲、一个目,但都是不同科的小型树栖动物,身体细长,尾巴毛茸茸的像扫帚,俗称扫地鼠,故名山。据《北京地名·石景山区卷》“福寿岭”原名为扫鼠岭。1930年左右,美国人在北京开了同仁医院,同时在这里建了养老院,把“扫鼠岭”改名为“福寿岭”其实“福寿灵”这个名字在明代就已经形成,与福寿禅师有关。据《塔铭》记载,法海寺第一代住持、大公德寺方丈左觉一和尚,福寿,生于广西衡州。他漫游名山古寺,拜访名师。明郑桐元年,他来京拜祖元为师。正统在翠微山建寺四年,英宗赐名“法海寺”,并请福寿为法海寺方丈。成化七年十月,福寿大师去世。“得天下生者72人,有四僧者60人,弟子一时皆名士。”成化皇帝派礼部一员进贡秦。他的弟子们在法海寺东部建造了一座名为“福寿塔”的墓塔。塔建成后,更名为“福寿岭”。
菖蒲鼠荔图老鼠在北京俗称老鼠。以前北京有一条老老鼠街,北京郊区有一个碍眼的村子。
■老鼠街位于西城区西南,广安门外街东段北侧,现称“永居东丽”。根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此胡同、永州胡同、永州西里”原统称为“北世家胡同”。据说胡同中住着一个叫石的富商,因此得名。又称老鼠寺。据说在胡同口有一座庙叫侯迪庙,后来被转移到老老鼠庙。1965年,它被命名为今天。”根据另一个民间传说,清朝光年间,侯迪庙里有一只白老鼠,重五六磅。被僧人驯化后,被视为老鼠精。所以庙俗称“老鼠庙”,所在的胡同叫“老鼠街”。1986年,在《北京街道名录》中被记载为“老老鼠胡同”,后因猥亵被更名为“永远留在东丽”
■废眼梁位于延庆区北部钱家店镇花盆行政村。据1993年出版的《北京延庆县地名》记载,“该村位于县城最北端,北与河北省赤城县接壤。定居点是长方形的。全村19户80人,均为汉族。清代有村落。据说早年黑河泛滥,人过不去。当他们沿着河边走到上游的一座山脊时,他们遇到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砖瓦匠。这个人的眼睛小得像老鼠,但他很热情,他给人们指明了涉水的路。此后,该地区形成了村庄,被称为“耗眼梁”。该村位于延庆深山区。2006年,由于饮水困难,交通不便,且该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村民迁到了下山的花盆村,但地名一直保留到现在。
1.《耗子洞 “老鼠洞”变成“老虎洞”,老北京的“鼠文化”,还有哪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耗子洞 “老鼠洞”变成“老虎洞”,老北京的“鼠文化”,还有哪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82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