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数字教育》2017年第4期(第16期)理论探索专栏,页码:26-32。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用户使用MOOCs平台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验证。发现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模型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主观规范对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和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统质量对感知易用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对感知有用性没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MOOCs平台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MOOCs;MOOCs平台;技术接受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使用意愿
MOOCs是2008年正式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一种在线课程模式,其根源在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学习联想主义的趋势。它利用特定的在线教学平台,整合某一领域的学习资源、专家学者和社交网络(社交软件),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参与讨论、参加在线考试等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聚集、混合、传递和促进共享”[2012年,美国相继推出Coursera、Udacity、edX等MOOCs平台,推动了MOOCs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成熟和普及。2013年,中国开始陆续搭建本土MOOCs平台。MOOCs平台是为MOOCs学习或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基础软件系统。学习者使用MOOCs平台的体验将直接影响MOOCs课程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MOOCs的发展和进程。目前,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物质分配和资源共享的核心载体,许多MOOCs平台在学习管理工具、系统支持工具和系统技术特征上各不相同,质量也参差不齐。研究用户使用MOOCs平台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科学评价和提高MOOCs平台的质量,为MOOCs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理论基础
技术接受模型
信息技术应用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为了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愿意和接受程度,1986年[[4],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5],弗雷德里克。戴维斯综合期望理论[[6]和自我效能理论[[7]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如图1所示,在外部变量的影响下,用户在TAM中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通过用户态度和使用意愿两个变量的作用间接影响系统的实际使用,而用户的使用意愿直接决定系统的实际使用,感知有用性受感知易用性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MOOCs平台用户将使用概念模型构建
TAM及其扩展模型对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具有较好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但通过提高信息系统的质量来促进信息系统使用的实际效用较弱。D&。在M及其改进模型中,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系统设计和运行的改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对用户的预测能力较弱。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把TAM和d & M模型进行整合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在实证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14][15]。
MOOCs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一种应用形式。MOOCs使用是指学习者基于MOOCs在线学习信息系统(IS)的一种在线学习行为[16]。其成功的衡量和用户实际使用的预测可以通过使用D & M和TAM模型来进行。本研究旨在找出影响用户使用MOOCs平台的因素,并指导其功能和运营的改进。因此,本文主要以TAM、d & M模型及其集成模型为基础,结合MOOCs平台的教育和网络特性,提出了用户使用MOOCs平台意愿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三.假设验证
(a)问卷设计和分发
本研究模型共有7个潜在变量,每个潜在变量包含4-12个测量变量,共52个测量变量。各测量变量的项目设计来源于已有的研究。修改标题词干的描述和标题项的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地面向MOOCs平台的用户。问卷初稿形成后,邀请专家对问卷的语义表达和适用性进行评估,根据总结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订,并进行预调查。
预调查对象是在作者所在学校学习过MOOCs的学生和教师。共发放问卷287份,有效问卷244份。进行项目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删除部分项目,提高信度效度,简化问卷。正式问卷中每个潜在变量有3-8个测量项目,其中系统质量的测量项目属于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维度,信息质量的测量项目属于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三个维度,服务质量的测量项目属于响应性、保证性和共情性三个维度。正式问卷分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发放。纸质问卷主要针对在作者所在城市的高校学习过mooc的老师和学生,在线问卷主要针对学习mooc的QQ群和微信群成员。共发放纸质问卷250份,网络问卷153份,回收后获得有效问卷325份。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的325个样本中,女性占58.2%;年龄集中在18-25岁,占69.2%;学历以本科及以上居多,本科及研究生居多,占88.0%;大部分用户使用MOOCs平台1-2年,占61.5%;使用频率多为每周或更短,占31.4%;用户最常用的三大MOOCs平台分别是中国大学MOOCs、超级巨星MOOCs和唐雪在线,占比62.6%。在七点李克特量表中,使用最终因变量的意愿平均得分为5.42。
2.测量模型检验
检验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是验证结构模型因果关系的基础。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克朗巴赫的萨尔普法和认知回归来检验量表的可靠性,结果如表1所示。一般认为一致性系数和CR值在0.7以上时,可靠性较好。在本研究中,各潜在变量的α> 0.8,CR > 0.5;0.9,说明该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
(a)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在本研究模型中,系统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不显著(=-0.061,P = 0.285 >;0.05),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系统质量,即平台本身的技术特性,如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并不影响用户对平台有用性的感知。这一结果与塞登·[[25]和赛义德·[[2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一种可能的解释是MOOCs平台基于Web2.0架构。目前Web2.0的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普遍达到用户有用性判断的接受标准。系统质量不再是用户有用性判断的直接考量。其次,平台提供的信息质量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影响用户对平台有用性的判断。这一结果与MOOCs平台侧重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事实是一致的。再次,平台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影响用户对平台有用性的判断,其影响大于信息质量。其结果符合信息系统角色定位的转变。而且,在MOOCs平台上,学习者需要依靠教师或助教提供的作业反馈、考试答题等服务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平台的有用性与服务质量密不可分。
(二)系统质量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
系统质量对感知的易用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三)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主观规范对使用意愿的影响
主观规范对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e)易用性和对使用意愿影响的有用性
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结论及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模型在解释和预测用户使用MOOCs平台的意愿方面是有效的(解释力度为55.3%);其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主观规范是影响使用意愿的核心因素,其影响依次递减;第三,系统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而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第四,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从对本研究结果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如何科学地创建或改进MOOCs平台的启示。一是在设计MOOCs平台之前,要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把用户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对比研究国内外成熟MOOCs平台的功能模块、整体架构、页面布局,为搭建自己的平台做准备;根据已经搭建的MOOCs平台,对现有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平台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设计MOOCs平台时,要重点提高平台系统质量,明确功能模块的方向性,优化各项功能,明确导航结构,简化繁琐的操作;对课程进行分类并添加关键词,搭建搜索引擎,让用户在进入平台时快速找到所需课程,增强平台使用的粘性[31];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模式,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减轻用户的技术负担。第三,在MOOCs平台的运营和维护中,要保证高质量的信息和服务质量,建立系统与用户的沟通联系,及时反馈和处理用户提出的问题,严格控制课程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按照更科学的学习理念对内容进行重组和深度处理,及时引入新兴知识。同时,基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关于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的大数据,推送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调整学习进度;此外,要充分利用主观规范的影响,采取内化为主、遵从为辅的普及模式;另外,现阶段要重点推进平台内优质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服务保障,充分利用现有大数据,展现平台给现有用户带来的实质性帮助。
不及物动词研究和展望不足
由于资源、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本研究样本数量少,地理分布不均匀,研究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此外,本研究侧重于用户的主观使用意愿,缺乏客观的纵向跟踪研究。所以在解释用户行为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续研究中,要扩大调查样本的范围和数量,选择部分用户进行后续观察,加强结论的稳定性和全面性。同时可以进一步研究被测变量的中介效应,加入性别、经历、个人创新等调制变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MC AULEY A,STEWART B,SIEMENS G. et al.T h e MOOC数字实践模型[EB /OL]。(2010-12)[2016-05 -20] .http://www.elearnspace.org/艺术学院/MOOC_Final.pdf
[2]唐斯,《要去的地方:连接主义& amp关联知识[J]。《在线教育杂志》(S1552-3233),2008,5(1):1-6。
[3]课程管理系统的特点和标准[EB/OL]。(2006-06-07) | 20160501].http://wcet.wiche.edu/learn/edutools.
[4][21]DAVIS F . D .电磁测试新终端用户信息系统的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和结果[D]。麻省理工学院,1986年。
[5]AJZEN I,FISHBEIN M .了解态度和预测社会行为[M]。恩格尔伍德悬崖,新泽西州:普伦蒂斯霍尔,1980:20-35。
[6]VROOM V H .工作与激励[M]。威利,纽约,纽约,1964年。
[7]班杜拉.人类代理中的自我效能机制[ J ].美国心理学家(S0003-066X),1982.37(2): 122-147。
[8]戴维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J]。MIS季刊(S0276-7783),1989: 319-340。
[9][27]VENKATESH V & amp;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解释:四项纵向实地研究[ J ]。管理科学(S0025-1909),2000,45(2):186-204。
[ 1 0 ] [ 2 8 ] V E N K A T E S H V,MORRIS M G,DAVIS G B,等.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走向统一的观点[J].MIS季刊(S0276-7783),2003: 425-478。
[11]DELONE W H,MCLEAN E R .信息系统成功:对因变量的探索[J]。信息系统研究(S1047-7047),1992,3(1):60- 95。
[12][17][18]DELONE W H,MCLEAN E R .信息系统成功的DELONE和MCLEAN模型:十年更新[J]。管理信息系统杂志(S0742-1222),2003,19(4):9-30。
[13]WIXOM B H,TODD P A .用户满意度和技术接受度的理论整合[J].信息系统研究(S1047-7047),2005,16(1): 85-102。
[14][23][29]黄婷。社会网络服务(SNS)用户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5]詹楠,王,,罗毅。高校图书馆开放课程资源用户使用意愿分析——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5,34 (8): 21-28。
[16] KIZILCEC R F,PIECH C,SCHNEIDER E . Deco n structing discoupling:analysis leaders 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课程[C]。第三届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论文集。ACM,2013:170-179。
[ 1 9 ] P A R A S U R A M A N A,Z E I T H A M L V A,B E R R Y L L.SERVQUAL:衡量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看法的多项目量表[J]。零售杂志(S0022-4359),1988,64(1):12-40。
[ 2 0 ] [ 2 2 ]菲什拜因M,AJZEN I,信念A .信念,态度,意图和行为:理论和研究导论[J]。当代社会学(S0094-3061),1977,6(2):244-245。
吴。结构方程模型的操作和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52。
[25]塞登·P·B .对德隆和麦克林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重新定义和扩展[J].信息系统研究(S1047-7047),1997,8(3):240-253。
[26]SAEED K A,HWANG YY,MUN Y Y .建立在线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综合框架:元分析方法[J].《组织和最终用户计算杂志》,1546-2234,2003,15(4):1-26。
[30]巅峰。高职院校教师采用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1,(09): 32-38。
[31]王美静,王海荣。学习者视角下国外MOOC平台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07): 26-34。
作者简介:
徐卓宇(1990—),女,山东省单县人,遵义医学院网络技术中心实验员,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应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评价;
蓝(1984—),男,河南南丰人,河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可视化表示和问题解决。
许(1991—),江苏常州人,常州旅游商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创意信息系助理。他的研究方向是职业技术教育。
马(1970—),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医学院网络技术中心讲师。他的研究兴趣是计算机通信理论与应用、信息系统管理等。
1.《技术接受模型 MOOCs 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视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技术接受模型 MOOCs 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视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84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