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将他的《论语》一书命名为《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并在前言中解释说:
走失的狗——我看了论语
什么是「走失的狗」?“丧家犬”是一种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不仅是狗,还有一些人,他们的英文名是无家可归……
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一个人,一个“不厌其烦,不厌其烦教人”的出身卑微的人;传播古文化,教人读经的人;一个有道德知识却没有权力没有权力,敢于批判世界上有势力有势力的人;一个四处游说,为统治者担忧,以虎谋皮,极力劝说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梦想恢复西周繁荣,稳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嘴唇燥热,像一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是事实。
那一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坐着马车来到郑国东门。有个擅长面授的专家,叫顾步青,给他面授。他说,孔子上半身像尧舜禹,下半身像走失的狗。孔子没有介意,只是说形象不重要。然而,如果你想说你失去了家人,“这很好。”。
他只承认自己是只走失的狗。
孔子对自己的祖国很失望,开始感叹飘洋过海。然而,他做了诸侯后一无所获,最终在鲁终老。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命运。
任何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走失的狗。
我宁愿尊重孔子自己的想法。
走失的狗——我看了论语
如果只是看书名,会觉得李陵在骂孔子。看了序言,似乎李陵并没有否定孔子。他明显是在夸孔子!另外,你会怀疑自己错怪了李陵:孔子承认自己是走失的狗,但他这样说还怪李陵吗?李陵只是“尊重孔子自己的思想”!
其实李凌有意无意的玩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
据《孔子世家史记》:“孔子适合郑,却输给了他的弟子。孔子独立于国东门。郑人,或称子贡,曰:“东门之人,其目如尧,其目如,其肩虽生,但不及于三寸,其犬满失家。”子贡如实告诉孔子,孔子开心地笑了笑,说:‘形是最后一件事。就像一只迷路的狗,唉,唉!”"
《史记·孔子世家》
《韩诗传》第九卷和这一卷大致相同(有人认为不一样,是对“独离职守的狗”这句话的误解。“词”的意思是“解释”,而不是“拒绝”。
我的理解是:郑人说孔子长得像尧、、子禅、禹等等,其实瘦得像走失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说我像圣人是不对的;可以说我就像一只走失的狗,对,对!”
据吉杰说,魏国的王肃说:“一只失去了家人的狗很累,但并不满足,因为它的主人因缺少食物而悲伤。孔子生于乱世,路不能走,所以累而失意。”
《傅正平论语》
原来“走失的狗”是指一个死人的家犬。因为主人悲伤,忙于葬礼,不愿意喂它,所以他饿了,不满足。郑人讥笑孔子不识抬举,不好意思。
“走失的狗”的“丧”应该读sāng,这是葬礼的意思。“失去(sāng)家族的狗”只是讽刺它的狼狈,并没有很深的贬义。
这也是因为狗在中国古代不受歧视。比如《萧家史记》,汉朝统治天下后,功德酬报,群臣争功。萧何是最成功的祖先,被封为“后侯”,吃了不少城。英雄不服气,说,我们彪悍,打了很多仗,攻打过城市。小何无汗,只靠文墨论述。为什么对我们不利?
高祖说,比如打猎,追动物的是狗,发现痕迹的是人,指示动物。只能得到动物,这是狗的功劳;而萧何是发现了痕迹,说明这个野兽,是人的功劳。大臣们都深信不疑,没有人因为高祖把自己比作狗而不满。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孔子雕像
“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天下定,英雄亡,无意贬当事人。所以,孔子听人说他像一条丧家之犬。他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于是开心地笑了笑,承认自己现在的处境真的很尴尬,可见他的豁达和幽默感。
但用这个成语,就变成了“丧(桑)家的狗”,丧(桑)就是失去的意思,它的狼狈就更厉害了——丧(sāng)家的狗毕竟有家,但家是丧,过几天就恢复原状了;失去了(sàng)家的狗却连家都失去了,变成了一只野狗,其比喻性的讥讽、鄙薄的意思不是更糟糕吗?
李陵先生是研究古代经典的学者。普通人不知道应该读为“丧(sāng)族之犬”,情有可原;李陵先生为什么迷茫?如果真的不知道,偶尔会被忽略;如果你很了解,那为什么?
此外,随着时代的推移,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听到“走起路来像狗”、“狗是男女”、“猪狗不如狗”等骂人的话。几乎没有不带强烈贬义的带“狗”字的成语。“丧家之狗”怎么才能幸免?这是所有懂中文的人的共识。
鲁迅与梁实秋
更有甚者,鲁迅为了痛骂对手梁实秋,把《丧家之狗》变成了一篇名为《走失的资本家的走狗》的妙文。谁知道谁有初中以上学历?这一次之后,“丧家之狗”的名声在现代中国简直是无望了。
然而,当代学者李陵用这个短语来形容孔子。是否合适?看它的序言,孔子被称为“一个出身卑微,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教导人的人”;传播古文化,教人读经的人;一个有道德知识却没有权力没有权力,敢于批判世界上有势力有势力的人;一个四处游说,为统治者担忧,以虎谋皮,极力劝说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梦想恢复西周繁荣,稳定天下百姓的人”。
这样的人是一个真诚迂腐的学者,一个有正义感的哲学家。但李陵先生使用了强烈贬义的“哀家之犬”比喻,这至少违背了使用成语的常识。"他只承认自己是一只迷路的狗。"“我宁愿尊重孔子自己的思想。"
宋刊《论语》札记
愚以为是李陵先生有意无意地歪曲了“孔子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谬误找借口。
对不对?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首先,孔子“承认自己是一条丧家之犬”,这是有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不承认郑仁的话看起来像圣人,只承认郑仁的话像一条丧家之犬;
其次,他只在听郑人说自己长得像家里的狗时承认过自己像家里的狗,但在其他场合从来没说过自己像家里的狗。
第三,他只承认过一次自己像“丧狗(sāng)”,但从未说过自己像“丧狗(sāng)”。
这样,李先生是否称孔子为“丧家之犬”,并“尊重孔子自己的思想”?也不是!
康有为草书《论语》迷
李凌先生补充说:“任何一个拥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一只迷失的狗。”这个观点太武断了。"从我的祖国来的你们,告诉我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李陵先生是中国人,他不禁知道狗在中国除了古代地位很低,名声很差;与西方相比,狗被视为忠诚的朋友和家人;那些“带着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怎么就不得不屈尊俯就,“都是走失的狗”?
古今中外,“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可谓众多,不考虑孔子,中国古代的隐士,道教,佛教,向往桃花源的陶渊明,还有外国的乌托邦人,空想当社会主义者;现代信教的人,很多人都在为来世读书。佛教徒视身体为“臭皮”,甚至否定物质家园,更不用说“精神家园”了。
你说他们都是“走失的狗”,外国人却不怎么在意;而中国人绝对不会同意,因为“丧家狗”这个词的贬义太强了。
台湾省的孔子邮票
除此之外,孔子在恢复西周制度中的政治理想和一些伦理观念虽然落后甚至反动,但他的一些进步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对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知识分子乃至人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的时候,他把文化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归宿:他致力于整理大量古代典籍,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致力于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政治文化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
他在弟子中如鱼得水,信徒众多,支持者众多。他也从文化教育事业中获得营养和快乐,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发脾气,忘烦恼,不知道自己的晚年要来了”,“我立志十有五学,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顺,七十乐”不就是他充实快乐的精神生活的写照吗?你怎么能说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元朝在宋朝出版了言和的《论语集解》
鲁迅的诗《无题》说:“一是清摘香菱,九贞风慰独醒。无奈,我终于失去了小爱米,却成了直播方鑫的嘉宾。”孔子这辈子做错了,说错了,历代统治者利用他的名气和一些观点做了很多坏事来麻醉和禁锢人们的思想。
但是孔子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是比其他任何历史人物播下更多的“芬芳”吗,他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影响力不是比其他任何历史人物都大吗?总之,用“丧家狗”这个贬义词,理性的中国人能认同吗?
冯超然画孔子雕像
从其顺序可以看出,李陵先生的书并不是有意诋毁孔子,而是为了公正地评价他,他对孔子的见解肯定更多。但题目是书的内容高度升华,所以“卖狗肉带羊头”是不允许的,“卖羊肉带狗头”是绝无仅有的。装逼雷人,煽情,偏颇,怕适得其反,不值这个蜡烛!
这篇文章是经作者授权发表的。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1.《孔子丧家狗 富金壁:三戒以偏概全——评李零称孔子为“丧家狗”(讲国学者三戒之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孔子丧家狗 富金壁:三戒以偏概全——评李零称孔子为“丧家狗”(讲国学者三戒之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85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