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由
拒绝平庸的1000种生活
第231个物种
对话于和
亲爱的朋友:你的英文名是ECHO,你的帽子品牌也是ECHO。与台湾省作家三毛有关吗?
于和:我高中时非常喜欢她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她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在文学和艺术中,所以我用了和她一样的英文名。她收集了全套自己的书,去二手市场找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三毛自己的英文名来自希腊神话,回声女神。她爱上了那西塞斯,一个美丽自恋的少年,一直得不到他的爱,于是她变成了山谷里的一个回声。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后来开始做帽子,就拿Echo做工作室的名字,里面有我的名字,也有复古的意思,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何玉德古董帽子工作室
摄影:唐
她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奇怪的东西。
在纽约的一个艺术家的聚会上,我遇到了一个做翻译的朋友傅麦。他听到我的名字,就问是不是因为三毛。而他恰好在翻译三毛的第一本英文刊物,于是我加入了校对组,见证了三毛作品第一个英文版的诞生,这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也感谢三毛的心愿。
因为三毛,我在纽约遇到了西班牙馆长朋友阿尔瓦罗·罗德里格斯·福米纳亚(Alvaro Rodriguez Fominaya)。我一听说他出生在加那利群岛,就问他知不知道三毛。他在香港主持了一个艺术工作室空,所以他听别人讲三毛的故事。后来他搬回西班牙,在安德鲁斯办了一个博物馆,我们失去了联系。但是后来因为参与校对三毛英文书的翻译,联系上了。
喜欢三毛的人,知道这个英文名来历的人,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觉得千里因缘牵一根线!
仿古帽《梦幻场》,于和对三毛作品的致敬
摄影:唐
他玉佩戴着一顶蒙恬古董帽子
摄影:唐
我最好的朋友:当我从经济管理转向艺术的时候,我学了很多年的东西变成了沉没成本,我的前途一片光明,你不得不走进不确定性。你做决定的时候有没有纠结?我家人可以吗?
于和:当时我认为这是一笔沉没成本,但现在我觉得很多经验和知识为我现在的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更不用说我当时的朋友和现在成为重要支持者的人了。我的很多商学院朋友都成了我的收藏者,我的大学同学叶万桥成了No Gallery的合伙人之一。我做决定的时候有很多挣扎,父亲特别反对,觉得是浪费时间,前途未卜。我妈没有完全理解,但她一直无条件支持我,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我越来越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敢于犯错。越是认同,只要勇敢发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机会给予引导。当然,也有累到走不下去了的时候,但这恰恰是最重要的时刻。你要坚持下去,把激情变成一生的爱。坚持久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于和在回声帽秀的成都招待会上
摄影:谢帆感谢并理解生活
闺蜜:看看你做的各种帽子,里面也用了一些复杂的手法。是全部自学,还是请老师教?
于和:不完全是。基本上是自学,但会从很多艺术家的创作中汲取灵感。比如林炎最近在“无画廊”展出,用宣纸摩擦画廊的建筑细节,比如门、窗、暖气片等。,于是我用她的材料,学她的技术,做了一个宣纸帽。Echo古风帽子网站上有一个专门的分类,叫“艺术Echo”,灵感来源于我喜欢的文艺作品。
呼应古董帽子-于和的手工制作
摄影:吴曼玲
我最好的朋友:一般是选择基本的帽子翻新,还是从头开始做全新的帽子?
于和:基本上,他们会制作一顶全新的帽子,给帽子底部染色,用不同的材料折叠并粘合帽子顶部。我做帽子的时候,脑子里一般都会有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主题,所以从头开始适合我,让我的想象力自由飞翔。但我也会根据需要收集一些古董帽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比如《Vinitas》,一个北京女孩让我做一顶帽子,表现秋天万物盛开凋零的感觉。因此,我在20世纪20年代使用了一个红色的古董帽子底座,加上了一个锋利的网眼,然后嵌入了许多花朵和一个小刺猬饰品,然后在上面染成了金色,就像荷兰静物油画————瓦尼塔斯。
于和·威内塔斯手书
闺蜜:你觉得手工制作帽子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功?
于和:其实简单的缝纫技术就好,关键是空之间对材料和想象力的敏感。
于和用手染了花
闺蜜:一般去哪里找收集制作高顶帽的材料和配件?
于和:我经常从位于福建、伦敦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家商店购买帽子材料。它们有不同的颜色和材质的网眼、帽底、羽毛等。我还将去纽约的一个纺织区——服装区。此外,我经常旅行,去许多古董市场、旧货店和拍卖会,收集很多古董、珠宝、旧织物、鲜花等。有时候也会收集自然界的小东西,比如秋天的榛子,夏天的贝壳,春天的脉络,到时候就会成为帽子的一部分。我的工作室里有一个小小的古董柜,里面存放着这些不同类别的小物件。开始做的时候,我打开抽屉,随意挑选搭配。
亲爱的朋友:设计的灵感从何而来?能否举例说明你最喜欢的灵感来源?
于和:自然、生活、艺术和文学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比如2016年圣诞节和新年期间,我做了一个节日系列,灵感来源于一些旧的新年歌曲。我去易趣和旧货店找了一些圣诞节和新年主题的古董胸针,用来做帽子。每顶帽子的名字和故事都是一首歌。(普克:http://chapeauecho.com/#/holiday-season-2016-/)
圣诞树主题的帽子
闺蜜:看你推出了“物尽其用”系列。感觉挺有意思的。能说说吗?
于和:这个系列是我对当前消费社会的小小反抗。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财富巨大的时代,但这样的物质财富并不一定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不断购买廉价的、大量复制的商品,然后轻易地丢弃它们。我一直在想,这个疯狂的消费生产链什么时候会突然崩溃。“物尽其用”是我爷爷奶奶这一代人的理念。厨房用水。洗菜后洗碗,洗碗后冲厕所。一切都要发挥最大的作用。至于我,我收集破旧的准备丢弃的东西,用来做帽子,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比如雨伞,灯泡。当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很多朋友开始收集他们生活中不再需要的东西,给我做帽子。出于对来源的尊重,我将详细记录每一份材料的来源。
于和作品《物尽其用》——碎玻璃和旧汉服碎片做成的礼帽
闺蜜:你现在应该多去接个人裁缝了吧?从接收定制到制作作品需要多少时间?中间会经过哪些步骤?
于和:现在我接受了很多个人裁缝,但同时我坚持自己的创作。每个季节我大概能做十几顶新帽子,独立定制。从接受定制到做好一件作品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需要和定制者讨论她/他的想法,结合他/她想讲的故事,她喜欢的帽子类型,以及一些特殊要求。然后去找材料,有时候会送去定制,看他们喜不喜欢。然后,完成后,向定制者发送一个地图,看看是否需要修改。
比如我最近在给一个女人做帽子,纪念她结婚25周年。她希望使用25年前她在丈夫婚礼当天设计的裙子上的一些材料,所以我去她家听了她与丈夫会面的故事,然后取回材料,回到工作室做这件事。因为她和她老公是在纽约联合国工作的时候认识的,我特意找了一个古董胸针,上面有一对反派手牵手跳舞,背景是纽约的天际线。这顶帽子叫做十四行诗第54首。
呼应古董帽子——十四行诗第54首
照片:尤金·内多夫
很多帽子都是为婚礼定制的,所以我专门做了一个专栏来讲述这些帽子的故事。(普克:http://chapeauecho.com/#/for-loves-sake/)
亲爱的朋友:我觉得听完定制人的故事后思考创意和寻找素材的过程是很有挑战性的,也会经历一个痛苦而快乐的创作过程。类似于写作吗?
于和:是的,它似乎经历过别人的生活。许多人,在他们结婚的那天,给我发他们自己戴帽子的照片,或者很久以后戴着帽子出现。每一顶帽子,作为一个故事的载体,陪着它的主人住在四个角落,把故事再传播一遍。
新娘戴着于和制作的帽子切蛋糕
闺蜜:你的客源来自哪里?或者说,他们是怎么找到你的?
于和:似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口碑相传的,有些人给我发定制的信息、微博或电子邮件。
亲爱的朋友:在这个机器复印快速准确的时代,你痴迷于手工的意义是什么?
于和:机器复制速度快,精度高,但和手工对象相比,我们还是能看出差别。手工是我体验时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你有没有沉浸在某件事里,比如写作、绘画、喝茶,你会忘记身边时间的流逝,然后眼花缭乱,回到现实,就像冥想一样。做帽子的时候需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这一件事情中去(否则很容易刺伤或者烧伤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自由,可以随意发挥。经常在画室呆一下午,然后看着灯光渐渐暗下来,做晚饭。写作和制作帽子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前者把大脑沉浸在专注的东西里,后者用身体和手。两者结合,使身、心、脑、灵统一。做一顶好帽子,写下每顶帽子的故事,这样才完整。
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让我觉得很安心,觉得每一针都能做出真东西,会被它的收藏者珍惜。让我在千变万化、跌宕起伏的艺术世界里找到了一种难得的踏实感。
于和正在做一顶帽子
摄影:卢比奥
于和,谢谢你对你最好的朋友的采访!
每一期《闺蜜》都采访一个有趣的女孩
欢迎推荐或者自我推荐
1.《何雨 在纽约做古董帽的中国女孩,用手作打造生活的高级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何雨 在纽约做古董帽的中国女孩,用手作打造生活的高级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90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