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被称为“国家名片”。
1973年11月20日,邮电部决定发行一套12枚邮票。其中,第10件“增中聚福壶”(面值10分)是新中国湖北出土的第一件文物。“增钟绝府壶”是春秋时期的酒容器(或水容器)。1966年在湖北省景山县出土,同时出土两件,现分别存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无独有偶,出现在“国家名片”上的第二件(套)湖北文物也是曾州文物,是随州出土的“曾后羿编钟”。邮票于1987年12月10日发行。由此可见曾国在湖北文物中的分量。
“曾忠觉父壶”出土于湖北省景山县平坝镇罗兴村苏家龙。苏家龙位于景山、安陆、随州交界处,景山县西南37公里。1966年7月,郑家河水库总干渠开挖时发现京山,出土丁、魏、儒、子、窦、方胡、邵、潘、车马等青铜器97件,鉴定为西周晚期。大多是古代贵族的礼器,礼器的主要组合是九鼎八鼓。特别珍贵的是其中10个有铭文。有“曾中芬斗”、“曾中芬福壶”、“曾侯中子芬福鼎”两块,铭文中“曾侯中子芬(yóu音)”和“曾中芬”字样隐约可辨,据说,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九鼎八宝”的待遇,墓主曾侯二儿子没有资格使用如此高标准的礼器。这显然是西周后期以后皇族衰落,“礼崩乐坏”,地方诸侯僭取皇帝之礼的现象。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有三个国家:有两个姓,一个在今山东蓟县,一个在今河南柘城县以北;第三个名字叫纪,在今天的湖北省。宋代在安陆县发现了两个楚曾侯钟,这次在离安陆县不远的景山苏家龙发现了曾国青铜器群,1978年在随州发现了曾侯乙墓。不仅证明了湖北确实存在一个叫姬的曾国,而且也证明了它在曾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可能在《楚曾侯钟》记载的曾国都城昔阳。此外,1933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曾吉无恤壶”和流传下来的青铜器“曾侯簪”记载了曾国与蒋、黄、楚的婚姻关系。在苏家龙出土的青铜器中,有6件为曾国铭文,2件为郭璜铭文,表明曾国与西周晚期的郭璜关系密切。而碑文中记载的曾国,在历史文献中是无处可见的。江汉地区历年发现的曾国青铜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尤其是曾侯乙墓。有学者发现,青铜器铭文中记载的曾国,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隋国。所以,曾忠父亲的壶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其高超的制作水平,也为我们揭开千年曾国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苏家龙出土的这些青铜器目前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和景山县文化中心收藏。97件青铜器中,造型最高、纹饰最精美的两个青铜方壶几乎一模一样。它们保存完好。壶盖壶口有五行十二字铭文。锅高66厘米,底部长30.8厘米,宽23.8厘米。壶盖饰莲花花瓣,两个兽耳环,口腹饰涟漪,足饰鳞片。造型庄重,装饰精细,在制作工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青铜器的形状和图案特征与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相似。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亲自为碑文《曾中(中)子□(彝)父自制□彝》释文,认为这12个字是:“曾中(中)父与自制(制)宝尊壶”。这个碑文的大意是:曾国军次子爵府,用上好的铜钱自制了自己的珍贵祭祀壶。这个水壶很高,全身以波浪线为基础,动静呼应,虚实和谐。雕版雕版,宽窄变化形成节奏,气势凝重华丽。它以其精湛的工艺、优雅优美的造型和丰富流畅的装饰图案,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碑文已被收入各种文献学研究著作和书法词典。曾后壶在国外多次展出,曾后壶的复制品陈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增中巨富锅
1.《斿 邮票上的国宝——曾仲斿父壶出自湖北京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斿 邮票上的国宝——曾仲斿父壶出自湖北京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00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