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毒鸡汤毒死的“国学大师”于丹,现在还在专心“熬汤”,但毒药并不毒,甚至没有人试过。
《百家讲坛》上对《论语》的“心灵鸡汤”的解读曾经把她推向了神坛。
那种简单易懂的解释,让教育水平一般的普通人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普及和理解大家意识中平淡难懂的国学经典,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名著独特的文化魅力。于丹以其装腔作势的语言风格和得心应手的诗词句子风靡全国,让许多人嗅到了“国学”的古老味道。
当时,于丹作为一个流行的古典文化传播者,并没有一个接一个地谈论国内的讲座,甚至出国,这引发了国内外人们学习经典的热潮。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还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在中国的累计销量已超过600万册。多次转载,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短时间内销往国外近40万册。
一是上海给医生讲课,差点被赶下台;北大谈昆曲之后,甄珍被轰掉了。
为什么一代“国学大师”会倒在这里?
学习要踏实,做人要真实。
就于丹而言,两者都有缺点。
著名京口周孝正对于丹《论语》的评价是: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
梁宏达“流泪”于丹:孔子在世时不得不向她鞠躬。
于丹的“鸡汤式”讲《论语》,看似普及国学,实则使经典流于表面。
《论语》是论语,人不能理解,古人留下的东西不能变质。一旦“鸡汤”溢出,经典就不可避免地被破坏。教书育人,谨小慎微最合适。
讲台上的真、善、美“老师”走下讲台,言行不一,使于丹逐渐没落。
应邀出国讲学,但因多次不满酒店规格要求更换;吃饭的时候和人吵了一架,威胁说:你这种人没资格和我坐一起吃饭...
一个失去了初学之心的“学者”;一个把自己放在高位的“学者”;一个不善于学习艺术的“学者”,注定要走很长的路。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于丹依旧在自己的领域游刃有余。如今的于丹,虽然免去了北师大艺术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的职务,但仍有许多职位和很大的名气。
于丹本人经常在在线社交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
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受欢迎了,但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
毕竟每个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有人说于丹的《心灵鸡汤》是一种迷惑人的恶言,有人则大呼哲学。
关键是你怎么想。
1.《于丹论语讲座 被央视放弃的“国学大师”于丹,曾被北大学子赶下台,她的现状如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于丹论语讲座 被央视放弃的“国学大师”于丹,曾被北大学子赶下台,她的现状如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049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