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卢作孚(1893-1952),原名奎贤,别名卢思,重庆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始人。他小时候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辍学后成为一名自考生。他在四川泸州当过老师、报社记者、教育科长,在成都当过普及教育策展人。抗战期间,任交通部副部长、国家粮食局局长。1925年创办民生公司。不到十年,民生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到1949年,民生公司拥有148艘江海船舶,投资了60多家企业和机构。抗战时期,尤其是在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卢作孚以北碚为根据地,从事农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创办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一系列事业,影响很大。1952年,他在重庆吃安眠药去世。他的作品是用《卢作孚选集》编辑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时,评论说,四位实业家不要忘记他们是:“张之洞从事重工业,范旭东从事化学,卢作孚从事交通,张健从事纺织业。”其中,从事交通运输的卢作孚被誉为“中国船王”。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轰炸,他指挥了号称东方“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挽救了中国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命脉。
图片来源:参考新闻网
卢作孚不仅是“船王”,也是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都在探索强国之路。他通过革命、教育和工业为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1893年,卢作孚出生在重庆合川的一个贫困家庭。他小学毕业就辍学了,却凭借自己强大的毅力和天赋自学了数学、历史、古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他还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卢梭的《论民事契约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名著,尤其是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理论。
他年轻的时候就入团了,不到十八岁。曾参加四川保路运动,挺过辛亥革命;民生公司是白手起家创办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民营航运企业。
从1924年到1925年,卢作孚在四川成都建立了大众教育中心。在准备大众教育博物馆的后半段,他从自己的社会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乱政不可凭”。他认为依靠军阀来经营文化教育事业是不可靠的。"每次军事失败,这些事业就一起兴衰."。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他决定另辟蹊径,而这条新路就是兴办实业。
卢作孚认为,四川经济不发达、科技文化落后、交通堵塞是重要原因。要改变四川落后的面貌,要从交通运输入手。所以创业的顺序应该是:交通、工业、文化、教育,以达到救国的目的。
1925年,卢作孚邀友人创办民生实业有限公司,“民生”这个名字来源于孙中山倡导的民生,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但短短几年,民生公司就成为川江的主要航运力量,航线延伸到上海。1937年抗战前夕,民生公司的船只数量增至46艘。
民生公司重庆公司办公楼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撤出南京,返回武汉。民生公司负责调集船只将政府人员、公物、教师、学生、仪器、书籍等从南京运往武汉、四川,再将金陵兵工厂的设备和人员从芜湖冲至长江中上游。
对于当时的场景,之子陆在《我的父亲》中回忆道:“在整个疏散运输期间,父亲亲自组织指挥……在他的办公室里,电话不断响起,来访者川流不息。他不断起草文件,口述信息,处理从各地和船只发来的电报和信件。他太忙了,经常忘记喝桌上的一杯开水。”
然而,最紧张、最忙碌、最值得称道的是,卢作孚成功指挥了被誉为“中国工业的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挽救了中国工业的命脉。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宜昌作为长江咽喉,四川门户,难民泛滥已有一段时间,从沦陷区运来的海运空、武器和轻重工业机械设备也在这里积压,需要撤到后方。
傅国涌在《大商人》一书中描述,沿河堆放了至少9万吨物资,只有少数被打包,大部分被裸露在河边的荒地上,杂乱无章。有汽油、炸弹、炸药等军用物资,据说还有故宫文物。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兵器工业、航空空工业、各种机械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几乎都集中在这里,这是国家仅存的生命力。此外,还有3万多人和难民从各地撤退,等待疏散到四川。“各种方言音沸腾,说水中无舟。”叶圣陶在宜昌已经等了7天船了。这两句话在当时是很现实的。
此时距长江上游枯水期仅剩40天,日军又逼近了。目前只能运输民生公司22艘,其他公司2艘。
当时从宜昌到重庆的长江航线上,水上航行至少要四天,水中航行至少要两天。时任交通部副部长的卢作孚经过研究,决定借鉴民生公司在1936年枯水期开创的三段航程的经验,采用分段运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加速物资和人员的撤退。
所以最重要、最笨重、不易装卸的设备,直接从宜昌运到重庆;二级,更轻的装备会把航程缩短一半,运到万县才写,转到别的船上;更轻,装备更微不足道,然后航程缩短一半,只到奉节、巫山或者巴东,也就是卸货,供后期操作。
冲上去运送人员和物资的民元船在长江上航行
长江三峡,危在旦夕,只能靠白天开船,晚上装卸来争取时间。事后,卢作孚曾在《惨淡经营》中回忆往事:
“宜昌每天早上要开五、六、七艘船,下午还要开几艘回来。船刚到码头的时候,舱口盖已经打开,门窗已经打开,起重机的长臂已经立足。海峡两岸的设备已经安装在驳船上,拖拉机靠近驳船。船一抛锚,驳船就被拖到船边,开始紧张地装货。装卸的灯光照在两岸,装卸的灯光完全照在河上。岸上每隔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扛着笨重的机器,不停地唱歌,拖着哨子,不停地尖叫,船上的鹤的牙齿不停地尖叫,配合成一首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抗敌》。”
四十天后,宜昌拥堵的三万人全部被运走,三分之二的设备被运走。这二十来天,长江太低无法运输,宜昌两岸堆积的设备都被运走了。战时最紧张的交通场面——宜昌大撤退到此结束。
在康敏号船运输预支持材料后,空号船返回重庆。
平民教育家严·把这次撤退比作“中国工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公报》记者徐莹在他的《当代中国工业人物》一书中写道:“敦刻尔克在中国的撤退和英国在敦刻尔克的撤退的紧张程度没有区别,或者说我们比他们更难。”
整个撤退期间,运送军用物资和工业设备的任务全部由中国船只承担,其中民生公司负责90%以上。当日本侵略者进入鄂西这个重要城镇时,它已经是一个空城市了。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民生公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6艘船被炸,117名员工壮烈牺牲。爱国将领冯玉祥称赞民生公司是“救国公司”。在此期间,卢作孚也因过度劳累而患重病。
1.《卢作孚简介 中国船王卢作孚:实业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卢作孚简介 中国船王卢作孚:实业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04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