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路是穿越秦岭的几条古道之一。从秦岭北麓的周至县溪洛峪,到关中山脉,从关中到陕南全长约500里。
罗罗路,其南部被称为罗罗路,是由于阳县西部的洛水河谷。北口之所以叫骆,是因为它位于周至县西南的溪洛渡。因为这条路南北向穿越秦岭,所以以南北谷口命名,称为罗罗路。
汨罗路是穿越秦岭的几条古道中最快也是最陡的古道。古代,骑着马和骡子旅行,带着行李,一天走六十里,八天走完全程。
从长安到西南,经户县到周至,从溪洛谷到秦岭,过罗古关,到陈家河上游,过老君岭,沿八斗河、大满河谷,过秦岭梁到都斗门,再过兴隆山到西南,到阳县华阳镇,沿酉水经茅坪,过八里关,过梁玲经百草一,出郎家口;或者从华阳镇到西南,从牛岭到八里关;也可以从牛岭折向西南的铁河,再由浪水谷折向阳县。
西洛路虽然有靠近道路的优势,但它跨越了海拔1500多米的七条山梁,包括关岭梁、西老军岭、秦岭梁、菜神岭、兴隆岭、大牛岭等。,它旅行的地方,人迹罕至,还有毒虫猛兽。这条路极其艰难和危险。因此,西洛路开发利用较晚,被用作关彝大道。
早在秦汉时期,罗罗古道就已形成,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记载。
三国时期,西洛路多用于军事,是魏蜀战争的重要通道。
三国魏正始五年(公元224年)三月,魏国大将曹爽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经汨罗道进军,企图入侵蜀国。蜀军大将费祎攻占老君岭,切断魏军退路。曹爽率军奋战至死,伤亡惨重,最后大败。
颜夕在蜀汉的第二十年,也就是公元257年,蜀国大将姜维趁魏国关中缺兵空,率军从汉中出发,从阳羡以北攻打魏。前锋到了邙水(今周至县黑河口),魏军站立不住,姜维只好班师回汉中。
老君灵
魏元帝曹焕景元三年(262年)冬,钟会将军率领十余万大军分两路,分别从西洛路和伍兹路南下。一路上没有任何抵抗,很快就加入了汉中盆地。
南北朝时,东晋穆皇帝永和五年,也就是公元349年,汉中太守司马懿从阳县郎谷领兵,占领长城驻军(洛水东岸,周至县西南),派兵攻打长安。由于缺少部队,他们不得不中途撤退。
唐朝建立后,招募人民力量整顿和疏通罗罗路,并在北口设立洛固关。沿途设置了许多驿站、厦店、邮亭、投递店,为来往的官员、商人、行人服务。他还在罗古关、都渡河和华阳镇驻军,维护道路安全。
唐德宗建安四年(783年),靖远兵变,朱霸接管长安。德宗被迫进入罗谷,通过武术逃往汉中。他最宠爱的女儿唐安公主,因病在阳县去世。次年5月,平定叛乱后,德宗回到长安。
公元880年光明元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经汨罗路逃往兴远(汉中),后在宦官田的押解下到成都。
唐宪宗时期,许多朝臣和文士都经过罗固路,他们的旅程越来越繁荣。著名学者元稹曾两次往返罗罗路,写了30多首诗,描写沿途风景和驿站。
著名诗人白居易、岑参、韩聪、崔晋等。都是在罗家路写的诗。贞观年间,柳宗元间作《客栈与城墙的故事》,列明当时长安、京都四通八达的驿道,在四川驿道独取洛谷。
北宋时,溪洛路曾是驿道。宋·邱敏的《长安志》记载了许多通往兴道(今阳县)的驿站。如“樱桃邮政”、“三交邮政”、“林冠邮政”、“大王邮政”。
南宋与晋朝相对,以秦岭为界,落骨岛仍占有重要地位。据文献记载,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到龙兴元年(1161~1163年),金帝严延良分道扬镳,攻打宋朝。西路上的金军由凤翔出桑关,而另一名宋武磷系兵士姚忠出洛谷,分道反击。陆游《忆南郑旧游》诗中有一句话“千粟鱼通北,一点烽火传洛谷洞”。
元明清时期,洛固路可能已经荒废。《汉中赋志》记载:“阳县城北,林深谷深,绵延数千里,是梁、雍第一次抗奥。”
兴隆岭通行证
清朝时也有蓝大顺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云南进入陕南,从陕南阳县沿洛谷北上,攻占县城。清军强大后,又回到秦岭。
近代,随着佛坪县东迁到佛坪袁家庄,108国道(周城公路)开通,汨罗路废弃,再也看不到各种旅行。只留下了大量的神、怪、异,无数的英雄业绩、英雄传说在山里人之间口耳相传。
【美食与距离】编辑数据来自互联网
1.《华里 五百华里傥骆古道,道不尽的岁月沧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华里 五百华里傥骆古道,道不尽的岁月沧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05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