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建筑快要倒塌的时候,唐朝也从来不缺诗人。
虽然我们很少听说过他的名字,但郑谷的名字和诗歌仍然留在后世许多人的心中。当有人说唐朝是继李商隐、杜牧之后的无名诗人时,苏轼称赞郑谷。清代学者纪晓岚说“去其表里,取其精华,也是晚唐之巨”。
可以说他是唐代最后一位著名诗人。
852-910年间的郑谷是个傻子。郑谷的父亲郑石是永州刺史,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哥哥郑启也是唐代诗人。受遗传和家庭的影响,郑谷七岁就能写诗,骑竹以来就有诗。他父亲的好朋友,著名诗人司/k0/看到郑谷的诗,大吃一惊。他拍拍他的背说:这孩子应该是个骚老爷。
郑谷的诗歌清新、通俗、轻盈,整体风格流畅。北宋时期几乎是家喻户晓,诗集也作为儿童的教材(北宋一家学其家,教其学其子)。
关于郑谷,我们可能熟悉关于他的“一字师”和“折谷郑”的典故。
一字师大雪过后的清晨,诗人齐和尚发现梅花盛开了。他写了一首《梅花开得早》,其中两句是“前村深雪,昨夜开了几枝”,以突出梅花开得早的惊喜。因为郑谷的诗当时很有名,齐又和他交了朋友,就把诗拿给郑谷欣赏。
郑谷看了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梅花的数量表明梅花已经盛开了一定的时间,不能反映“梅花开得早”。如果把数字改成“一”,更能体现早期的意思。齐听说过,所以人们称郑谷为“一字师”,后人用这个名字来形容那些评论诗词的人。
如前所述,苏轼称赞郑谷,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郑谷的诗《鹧鸪》,用鹧鸪的特性来比喻游子的思乡之情。其诗含蓄传神,深刻巧妙,为时人所赞,故称“折谷正”。这篇文章不是说这首诗,所以就不抄了。
两个典故,旨在强化人们对诗人的印象。
君向潇湘我向秦今天我想说的是他的告别歌《淮上友人的告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不像李白临行时“只看长江在天上流”的惆怅,也不像王维临行时“无缘无故出洋”的失望,这首诗的离别有一丝凄楚和愁闷。
也许是因为唐朝快不行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大臣们都在忙着享受最后的快感,对于为国考科举也不是很难过。郑谷惊喜万分,简直才华横溢。和罗隐一样,十多次科举失败。但是,他还是抱着报国报民的伟大理想参加了科举考试。
这首诗是郑谷再一次北上长安,与朋友分别时写的。长江的水又冷又冷,河头的柳树是绿色的。寒风凛冽,枝叶飘飘,漫天的杨树花遮住了那些离河者的眼睛,搅乱了那些过河者的心事。一方面是对亲人朋友的眷恋,一方面是在长安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能过河吗?
朋友劝,别走,李唐已经走到尽头,凭什么要和他们一起坠入深渊?为什么不和我一起回南方,找个漂亮的地方,采菊,南山种豆,喝诗?
风吹过郑谷的白发,华阳拂过他紧锁的额头。良久,他握着朋友的手摇摇头,朋友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丝坚毅。如果郑谷不试一试,不为天下人做一点事,他就不能安心,知道自己做不到。这就是古代文人的野心和气节。
风笛呜咽,离开长亭,很晚了,该说再见了,走吧,朋友,你往南去潇湘,欣赏风景,而我往长安的漩涡进发。今天,我们再也见不到面了,我们会好好照顾对方,一起走!风吹过船帆,带着深深的笛声和不甘的眼神,消失在烟波之上。
诗歌之美在于“一言不发,风流”,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意”,唐代绝句从中得到精华。郑谷的诗虽然一句话不说就离开了,但离开的悲伤却写在纸上,明朝第一才子杨慎甚至把它列为神作。
1.《郑谷 他是唐朝诗坛最后一位名家,一首送别诗,被杨慎誉为神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郑谷 他是唐朝诗坛最后一位名家,一首送别诗,被杨慎誉为神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12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