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最爱的历史
随波逐流:刘备为什么要争夺汉中?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7-219),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地区作战。实力较弱的刘备为了争夺汉中,派人到成都请求诸葛亮出兵支援,诸葛亮犹豫不决。
杨红劝诸葛亮,汉中是益州(四川)的咽喉和门户,汉中与诸葛亮之争是“家族的祸根,生存的机会”。所以督促诸葛亮发动战备,男要打,女要幸运,全民动员。
经过两年的战争,刘备终于打败曹操,夺得汉中,被称为“汉中王”。后来诸葛亮出祁山六趟,实际上是以川中、汉中为根据地,川魏之争也是围绕秦岭之战。
但在今天中国各省的划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理、语言、民俗上更接近四川的汉中,在陕西省。为什么?
▲汉中是四川的咽喉要道和屏障
有必要提一下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两个重要原则:“依山傍水”和“参差不齐的牙齿”。
所谓“以山川为形”,是指根据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作为行政区域的边界,使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保持一致的划界方法。在当今中国的省界划分中,海南是非常明显的,即以岛建省;广东大致遵循南岭山脉的走向,与湖南、江西、广西、福建分界;而山西,则画了一个以太行山为界的省。
虽然管理方便,划界明确,“随山河而成形”也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分裂主义。
以山西为例,阎锡山围绕着山西的有利地形,基本上长期稳居“山西之王”。所以在整个民国时期,军阀和蒋介石对他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的,直到1949年输给人民解放军之后,才宣布整个民国时期解决山西问题。
以汉中为例,刘备和曹操之所以花两年时间争夺汉中,是因为汉中是通往四川的门户,如果拿下汉中,就一定会保住四川。否则门户大开,益州(四川)守不住;以后魏国灭蜀,钟会的军队先拿下汉中,然后邓艾从景谷路潜入绵竹,最后拿下成都灭蜀汉。
由于汉中长期属于四川,地理上的隔绝有利于独立,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先乱蜀,天下治蜀而不治”的说法。南北朝时期,宋人凭借汉中秦岭等地的有利地形,长期抵御女真、蒙古人的进攻。
南宋灭亡后,蒙古人意识到汉中的意义。最后到了元朝,汉中盆地划归陕西管理,使四川失去了咽喉门户和天然屏障。此后700多年,原本与四川合并的汉中盆地也被割入陕西管辖。经陕西派兵后,可经汉中进入四川重点地方。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叫做:
犬牙交错的利与弊:秦始皇的心机
虽然“依山傍水”划分明确,易于管理,但是像四川、山西这样有利于割据的地形,也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划分行政区域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早在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帝国就考虑过“犬牙交错”的问题。
秦末乱后,赵佗率领南方50万秦军人,根据南陵和独立建立南越国。但在南越国君主的心目中,总有一根刺,那就是在秦朝的行政规划中,为了防止岭南独立,特意在今天的广东连州设立了南陵以北的桂阳县。也就是说,汉朝建立以后,南越国虽然还存在,
为了拔掉这根刺,赵佗曾上书中国皇帝,希望汉朝取消岭南领地桂阳县。然而,中国皇帝回信拒绝了,说:“我想问一下官员。他说:高宗(刘邦)把长沙引入土里,我不能改变主意。”
英明的中国皇帝当然明白,有了桂阳县这个楔入岭南心脏的地方,以后岭南统一了,自然就有了进攻战线。最后,在汉武帝长孙时期,汉帝国最终出兵灭南越。既然如此,汉武帝也要感谢秦始皇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规划并留下了刺破岭南的郡县和桂阳郡县。
▲秦始皇留手,为汉武帝进攻南越提供便利
以长江、黄河为例,为了消除南方政权建立天然屏障和独立的隐患,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往往将长江、黄河南北之地合并为一省。
以隋朝江都郡为例,江都郡位于今扬州。隋朝建成大运河后,扬州作为大运河和长江的码头,在军事地理和经济上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根据长江的自然危险和运河通道进行自卫,在江都县设立时,隋朝将长江南北两块土地统一在一起,将长江的自然危险遏制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从而消除割据的隐患。
对于黄河天险的消除,有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很困惑。为什么黄河以北的河南省有一些土地?比如今天的河南五市,安阳、新乡、鹤壁、濮阳、焦作,都位于黄河以北,似乎和“河南”这个名字不太接近。
事实上,以黄河为基础建立自然屏障的问题贯穿于各个朝代。明清以后,黄河以北的怀庆府、卫辉府、张德府划归河南,民国普遍继承了这一计划。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以北的地方曾划为平原省,后来又与河南合并,这就是今天河南省管辖的原因。
从经济角度来说,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土地是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自古以来,黄河以南地区水患频发,黄河南北合二为一,经济上来说,南北可以互相抵消影响,省内可以互相帮助。另一方面也融化了同一行政区域内黄河的天然屏障。
就陕西而言,南方富饶的汉中盆地,加上中间的关中平原,可以在经济上帮助陕北相对贫困的黄土高原。三个地形组合成一个省,富人也可以帮助穷人。只要没有特别事件,陕西省也可以在没有中央的情况下,互相帮助,内部解决问题。
极端问题的应用:元帝国的崩溃
当然,“依山傍水”和“参差不齐的牙齿”也必须适当控制,否则很容易出问题。
在“依山傍水”方面,过分遵循这个原则,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但是,如果过于注重“犬牙交错”,问题就大了。在这方面,元朝就是一个例子。
元朝时,中国的十一省几乎都是“参差不齐”。比如中书省穿越太行山,完全遏制了太行山;河南江北两省包括淮河南北,包括淮河屏障;江西省和湖广省都从长江流域横跨南岭,包括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
对此,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周曾引用清代褚大文的话来评论这种“犬牙交错”的极端情况下的问题:“豫冀一体,黄河危矣;江南江北一片,长江危在旦夕;湘鄂一体,洞庭危在旦夕;浙东浙西一体,钱塘危失;淮(河)东,淮西,汉(水)南,汉北郡错,淮安危。”
▲元帝国的覆灭,与各省设置过分强调“犬牙交错”有一定关系
所以楚大文说:“所以元明第二季,贼开始来来去去不堵,破一县一府地震,破一府一省地震,破一省各省震惊。”
因为每一个省都没有天然的屏障和守护者,最终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蒙古官军几乎无险可守,元帝国的崩溃也与这种过于注重“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有着深刻的渊源。
参考文献:
韩:《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邹一林:《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
1.《汉中地图 中国地图江湖:省界为何这样划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汉中地图 中国地图江湖:省界为何这样划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21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