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作者简介
_
_
李彦谚,本名燕子,女,1979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重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先后在《北京文学》、《中国报告文学》、《神剑》、《先锋文学》、《重庆文学》、《光明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重庆晚报》发表报告文学和散文作品近50篇。出版报告文学集和长篇纪实文学。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度生活”等项目支持。
_
_
_
_
报告文学
_
_
正常人睡觉和喝水一样容易,失眠的人却很难。失眠会让人挠脚时感到疼痛。夜晚对他们来说就像地狱和噩梦。没有经历过失眠的人,几乎体会不到失眠的痛苦。这样,人就怕失眠,渴望正常的睡眠。但是,失眠的人怎样才能有正常的睡眠,正常人以后怎样才能不失眠呢?如果你看了这篇报告文学,你可能会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并不是危言耸听。
原发表于《北京文学》2019年第4期。
节省睡眠
——我想把这份文件献给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精神卫生事业
李彦谚
一个成年人通常每天应该睡7~9个小时。换句话说,生命的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然而现在才凌晨1点3分,《知乎》上关于“睡”的问答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你睡着了吗?”
“没有祝福,他在和老板唱K。他开心!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你为什么还在网上?不是说练瑜伽好多了吗?”
“一言难尽。表演比赛马上开始。这几天闭上眼睛,各种报告、计划、PPT都会自动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的掠过。”
“楼上,你不能看这张照片。什么意思?”
“我想回到古代。老婆孩子热。”
从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的浪漫》里萌发了无数类似《唐夜行》的奇幻故事。静夜意味着运营的停滞,/k0/]人对世界的控制的洁白。人们躺在床上,做爱或入睡。直到电灯的普及,驱走了黑暗,它照亮了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道路。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必要,睡眠直接成为效率的大敌。在无形的鞭子的驱使下,人慢慢陷入永无止境的状态。无休止的高峰和24小时不间断的社交媒体侵蚀了生活中最亲密的部分。人们可以感知到,却无法拒绝这样的侵蚀: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已经模糊,写字楼可以彻夜灯火通明,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深夜不打架的餐馆、酒吧、便利店、书店;即使在不太现代化的村庄,兴奋和宣泄也持续到深夜。在时代的驱使下,从未停止的不仅仅是身体和脚步,还有内心,在夜晚越来越翻腾。
一位“豆瓣”网友在“群里”发言:“今天,我渴望的一切似乎都近在咫尺,我迫不及待地想抓住它们,陷入其中——我以为我在享受生活,但我不知道,它已经完全被我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生活所控制。包括所有的时间,包括我的睡眠。”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青年睡眠状况报告》中,对近6万名10-45岁人群进行了调查,76%的受访者表示入睡困难,只有24%的人表示睡眠良好,只有11%的人睡到天亮,只有5%的人作息规律,93%的人睡前玩手机。这93%的人通过卸载社交软件显然无法接近正常的生活和休息。
2018年3月18日是第18个世界睡眠日,主题是“规律睡眠,健康睡眠”。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在清华大学召开“2018世界睡眠日新闻发布会暨全国大型免费门诊活动启动仪式”,并公布一批数据:
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和抑郁的患病率分别为30.5%和18.1%,10.6%的社区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疾病或症状。睡眠障碍是痴呆的危险因素,失眠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
关注女性睡眠问题:女性更容易患睡眠障碍。女性睡眠和睡眠障碍受不同年龄、不同生命阶段(青春期、月经周期、妊娠/哺乳、更年期)内分泌和心理变化的影响。
关注婴儿睡眠问题:国外研究发现,约20%~30%的婴儿存在睡眠问题,而我国婴儿睡眠问题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40%~70%。20%~30%的婴儿睡眠碎片化,夜间醒来频繁,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和呼吸障碍等问题。
2018年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结果显示,中国“90后”年轻人平均睡眠指数为66.26,睡眠普遍较差,呈现出“辗转反侧,才能安心入睡”的状态。“苦睡”占29.6%,“烦躁睡”占33.3%,“失眠”占12.2%,“舒适睡”占19.4%,只有5.1%的睡眠处于“甜睡”状态。睡眠时间方面,“90后”平均睡眠时间为7.5小时,超过60%的人觉得睡眠时间不足。
根据睡眠类型的地理分析,睡得最早的城市是上海,睡得最晚的城市是深圳,起得最早的城市是北京,起得最晚的城市是珠海,睡得晚起得晚的城市是大连,睡得晚起得早的城市是重庆,最爱午休的城市是香港,最受情绪/情绪困扰的城市是澳门。
时代的变迁催生了多元化,包括复杂的社会生态和老龄化。人们试图用生命的三分之二去控制一切,却失去了对另三分之一的控制。
凌晨一点半,“知乎”的讨论还在继续。
一位自称深受“失眠并发症”困扰的网友非常沮丧...我们失眠了,本来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很自然,一分钱也没花……”
一位长期被迫加班的网友流露出无奈:“为了生存,我只能让老板剥夺我的睡眠。但是升职了,我有按时睡觉的权利,却再也睡不着了。这是什么人身伤害?”
有网友说“三件重要的事”:“省睡吧!省省你的睡眠吧!省睡吧!”
看医生
630路公交车一站是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金子山校区。早上7点40分,28岁的李姣在这个车站下车,准备去门诊看睡。李姣的表情有点焦虑,因为早上有一个商务谈判任务,所以他六点半就去就医了。但是早上的行程并不顺利。她家住在渝北区,离金子山校区不到20分钟的车程。在繁忙的星期一早上打车并不容易。在滴滴上输入目的地信息,一直没有回应。
“重庆出租车司机喜欢问你先去哪里。我告诉他去心理健康中心。他立刻转过头,上下打量我。他赶紧把车窗摇起来,告诉我他有预约单。”李姣在半个小时内被拒绝了三次,最后不得不换乘两次公交车,才在这座繁华城市的山脚下等候630号小巴。
金子山校区在一个山坡上,“630”是唯一经过的公交车。和很多城市类似的医院一样,都隐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金子山校区位于一条蜿蜒的山路旁,周围是茂密的树林。如果从繁华时尚的“红旗河沟”主干道出发,还可以徒步上山40多分钟。
39岁的林炎也和李姣一起坐在“630”号上。林炎是来进行后续访问的。一年前,喜欢在晚上努力工作的林炎突然“没有打瞌睡”。我以前通宵,最早也是凌晨一点结束,但只要躺下摸摸枕头,马上就能睡着。“有一天,我突然做不到了。总觉得脑子里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不停的转。我越撒谎,就越激动。”
实在睡不着,林炎就慢慢坐起来,穿上拖鞋,走到阳台上的秋千架上仰卧。晨风凉凉地缠绕着她,初秋的时候很惬意。这种感觉和我读博士的时候很像,进入学科的关键阶段,半夜从实验室出来。她和男朋友费力地爬上教学楼顶楼的楼顶,相互依偎,靠在上面,松了一口气,觉得明天的一切困难和障碍都可以克服。如今,对于中年失眠的林炎来说,舒适是短暂的,第二天的感觉是绝望的。
林炎是一名大学教师,上课时间很少,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作为学院里的“高产学者”,一个30出头就进入“正高”序列的年轻学者,一个名字经常出现在学院领导的报告里,成为“杰出人才”。为了保证科研的效率,她会把白天剪成很多段,每个时期“做该做的事”,各个时期“必然密切相关”。在“睡不着”之后,林炎一直睁着眼睛,直到早上七八点,半躺在床上,想着“起床一会儿,先吃早饭,或者再闭上眼睛;或者以后,直接用早餐和午餐解决,下午再去实验室上班。”。总之,新的一天就这么毁了。
“对于一个对自律要求极高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林炎说。
作为一个一起睡觉的人,李姣和林炎在金子山校区的候车大厅里有过一些交流。李姣谈到在《南方人物周刊》上读到的一篇文章,说文章用了马孔多镇的比喻,马孔多镇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建造的,说现实中的失眠会导致记忆力下降,非常形象——“患者逐渐习惯了失眠的状态,开始忘记童年的记忆,其次是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每个人的身份,这样他们失去了自我,成为没有过去的白痴。
林炎和李姣同样担心“记忆正在衰退”。最近,李姣经常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向她走来。这个人可能是一起工作几年的同事。他想打个招呼,但突然想不起自己的名字了。不仅尴尬,还莫名其妙的恐慌。“但是几天睡两个小时,我会觉得脑子变亮了。”在林炎,在科技大会上发言时突然出现一个“片段”。“碎片”成果的总结,是她每天都可以“记忆如流”的东西。有一段时间,林炎非常担心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年龄是否会提前。她还特意去医院做了脑部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事实上,正是一系列与失眠相关的问题导致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林炎告诉她出国访问的丈夫,他想去看医生并去心理健康中心。海外电话结束,老公说了声“哦”,沉默了。有一会儿,林炎说:“试着在病历中使用假名。”
“90年代”后,李姣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看心理问题和看身体疾病一样。如果你生病了,你应该治疗他们。”去年,李姣的公司组织了一次体检,采用了“包选”的方式,他的同事中有一半以上选择了“心理测试”项目。在李姣的公司团队中,“80后”占了90%以上。
时至今日,人们仍习惯性地将精神卫生中心称为“精神病院”。630小巴招呼站和金子山校区门诊楼之间有一条窄路。站牌下,几个等车的路人好奇地看着对面。
“是的,我们都住在附近的街区。没有,我没进去看。你在里面干什么?”
“我有糖尿病,出门总想响应大自然的召唤。有一次在这个站等车的时候,忍不住去对面找厕所。老婆知道这件事也训练了我,警告我不要再进去了。里面有很多‘吴疯子’,他们不对事情负法律责任。”
事实上,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严重精神疾病,都是在医院严格监管下的病房里。有了屏障门禁的加持,一个陌生人踏进医院可能就找不到了。在门诊大厅排队挂号的大部分都是在看“心理问题”,85%以上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早上8点,金子山校区的“心理诊所”已经排起了长队,排队的有老有少,身份不同,年龄也不同。一位50岁的大姐在用方言大声说话,讲述自己在几家医院治疗失眠焦虑的经历。她姓宋,来自石柱县,距主城近300公里。她家经营着一座繁荣的农舍。她因为严重失眠和“无法察觉的身体疼痛”去了医院,最后被诊断为焦虑症。经过两个疗程的规范化治疗,她有所好转。
“因睡眠问题就医的人群包括公务员、教师、工人、服务员、离退休干部、小学生。最大的将近90岁,最小的不到10岁。除了最常见的失眠障碍(也称为原发性失眠或失眠),还有不宁腿综合征、睡眠中的行为障碍(梦游等)。),嗜睡,睡眠相移综合征(表现为晚睡晚起),等等。有90多种疾病与睡眠有关。”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罗杰说。金子山医院心理门诊每天有150多名失眠患者。"在西南医院就诊的人数大约是每天100例."
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组发布的《中国成人失眠诊疗指南》中,将失眠定义为患者白天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意,影响其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其特点是入睡困难(入睡30分钟以上)、睡眠维持障碍(每晚至少醒来两次)、早醒、睡眠时间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日间功能障碍。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失眠(病程不到一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在1-6个月之间)和慢性失眠(病程半年以上)。一项调查显示,中国57%的普通成年人在一年内患有失眠症,其中53%的人有一年以上的症状,但只有13%的患者与医生谈论过他们的睡眠问题。
罗杰认为,失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失眠包括情境性失眠(“在另一个地方睡不着,遇到压力反应时的短暂”失眠),可以自动调节恢复。持续两周以上的失眠必须视为病理性的,要及时就医,否则会因神经递质紊乱而难以恢复正常的睡眠机制。病理性失眠分为入睡困难、浅睡和早醒。
“现代电子照明首先改变了我们的睡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入了更多的因素。睡眠症状往往是情绪障碍、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的症状之一。”罗杰这样解释他的观点。
作为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治疗师,罗杰认为,“入睡困难”和“浅睡眠”通常是轻度焦虑和抑郁的表现。这两个睡眠问题以前统称为“神经衰弱”,现在没有这个医学名词了。当时“神经衰弱”作为一种不规范的说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像看到了冰山一角,却不知道海平面以下的广阔和危险”。而“早醒”往往与重度抑郁和自杀风险有关。
“除了失眠这样的普遍性症状外,最有趣的是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往往表现在胃肠功能上,如不能进食、身体消瘦、腹胀腹痛等。患者往往做完一整套消化检查,走了一大段路,才终于觉得应该去看心理医生。焦虑症反过来表现为多吃多胖,同时表现出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林彦本是忌讳看心理医生的。她的同事虽然都是硕士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但大多是“60后”、“70后”。时代的特定烙印让他们记忆深刻,有些观念根深蒂固。例如,林炎的一个童年邻居被人们称为“疯子”,最常见的症状是“整天低着头,害怕和躲闪,不与人交谈”。虽然没有什么公害,但是大家都刻意避开她。林炎记得这个女邻居后来被她的远房亲戚卖掉了。几年后,她蓬头垢面地回来了。街上有几个女人因为头上长虱子,给她洗头剪头发。一个月后,女邻居跳楼自杀。大人小孩对她没有半分同情,满街都在说“疯子终于死了”。林炎,现在回想起来,这位女性邻居可能是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贫困患者。但是,即使是现在,很多人还是会把“精神病”等同于“精神病”,等同于一种奇怪的眼光。在林炎任教的大学里,入职的教师在报到前应该进行心理测试。如有问题,不能正式录用。“我们领导说,要尽快找到并清除可能造成麻烦的定时炸弹”。因此,林炎的确下定决心要去找医生治疗“失眠”。“不看就不能重蹈我大学同学的覆辙。”
除了女邻居,林炎作为大学校友也患有“神经衰弱”,令人难忘。一个舍友,大二时被小县城县医院的“内科医生”确诊为“神经衰弱”。我整晚都睡不着。安眠药是几年的常规药。林炎和其他同学都知道舍友的病情,但在大家眼里,“神经衰弱”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林炎的妈妈也有这个病。最多就是失眠头痛。严重的时候吃几片就不值一提了。然而,就在一年时间里,林炎目睹了她的室友因为连续三天一分钟都睡不着而在浴室里哭泣,并发展到“任何声音和光线都会造成不眠之夜”。室友甚至用打工攒下来的钱买眼罩和耳塞。终于有一天,这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突然拿起自己的椅子,对着正在电脑上放CD的两个寝室同学砸了过去。她大吼道:“我真的恨你,我是被你害死的!”一切都猝不及防。室友被听到消息的辅导员拖走,几天后被停学。后来听说被诊断为躁狂症。
“失眠是件大事。有你在,才能知道失眠的痛苦。”林炎叹了口气。
从诊所出来,林炎拿出手机,检查了一下公交车软件。他发现下山的630小巴一时半会儿还没到站,于是顺手翻出一张纸来查阅APP。他只是点开界面,想了想,又放下了。
宋大姐也从诊所出来了。她这次没有从医生那里得到多少药。
半年多前,和丈夫一起在石柱县乡镇经营农家乐的宋大姐突然生病,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白天没有大的不适,晚上开始胸闷心悸心痛,尤其是半夜。“我感觉我的心快要从嘴里跳出来了。我想喘口气,胸口像块大石头。”一夜,一夜,宋大姐睁着眼睛,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生。本来,宋大姐是不会轻易“栽”的。她在镇上被公认为“有能力的人”。儿女都在外打工;他老婆身体不好,一天到晚疼,腰都弯不起来。宋姐在自己的“农家乐”里几乎走完了所有的路。只有夏天客人最多的时候,你才会找同村的人帮你做饭。客人一走,宋大姐马上就把被子拆开洗床单,哪怕已经是深夜。去年她还转让了几亩地种植黄连。大儿子的一对儿女也是宋大姐夫妇带来的。直到有一天早上,宋大姐在院子里晾衣服的时候,突然晕倒了。
“我一定有严重的心脏病。万一以后我搬不动了呢?”宋大姐哭着告诉她三个从外面回来的儿子,脸色变得苍白。她最担心失去工作能力。
我的儿子们都知道,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我妈是不会“露出病来”的。这一次,一定会有大事发生。他们带着宋姐去重庆主城的三甲医院看心血管和胸科,一切正常,甚至没有任何血压血糖血脂问题。但是宋大姐晚上还是觉得胸口闷死了,有时候甚至整夜透着大气呼吸。“我找了几家大医院,什么都做了。我还是找不到原因。”最后,邻村女主任提醒她去看“精神科”,可能是“脑子有问题”。这位女导演被剧烈的头痛、头晕、失眠折磨了多年,最终被诊断为“神经症”。最后,宋姐半信半疑地走上了另一条求医之路,被确诊——没想到,真的是“心脏病”。但“焦虑症”及其引发的睡眠障碍并不是“短而快”就能治疗的。宋姐换了几家医院,尝试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虽然有所改善,但不是“立竿见影”。
“我是留在家里的主心骨。当然,我得尽快好起来,不然谁来养活这个家。”
“与睡眠有关的日间社交功能障碍,包括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以及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下降;情绪波动或烦躁,兴趣和精力下降;在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结果,最严重的失眠患者试图自杀。科学研究证明,睡眠剥夺与阿尔茨海默病直接相关。”李姣的医生告诉她。然而,李姣还没有到用药阶段,他也可以尝试用“认知行为疗法”来调整,包括:
-下午三四点以后不要喝咖啡或浓茶。
-睡前不要太饱或太饿。
——接近睡眠时间,避免做让自己兴奋、思维活跃的事情。
-睡前至少半小时关掉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要在床上看电视或玩手机。
-睡前不要喝酒,多喝水。
心脏外科医生林明说:“我们可能属于处于‘长期睡眠剥夺’状态的宽容群体。”。他对女友李姣的失眠和她描述的并发症感到惊讶。前几天,他嘲笑李姣“养生”的行为“非常感性”,甚至引发了一场争吵。然而,林明从未见过被“失眠”削弱的医生,即使在长期睡眠不足的状态下遭受“刺激”,他也精力充沛。作为一名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和科室骨干,林明需要24小时为手术台做准备。他经常在凌晨2、3点接到电话,穿上衣服就往医院跑。"例如,主动脉夹层破裂."几分钟内死亡,随时随地发病。"
很多长期经历睡眠剥夺的医护人员都有失眠的症状。起初,在晚上忙碌之后,林明可以在白天掐一下来补觉,但是现在如果他想补觉的话,他就睡不着了。他不知道是自己开始步入中年,还是自己正常的生物钟被频繁打破,难以调节。失眠有时是由工作焦虑、爱情问题和家庭纠纷引起的,但林明并不太在乎,因为他白天的精神状态很好。
最近,林明的朋友圈经常被医生猝死屏蔽。无病史的年轻医生猝死的原因大多是心脏骤停。荷兰的一项调查显示,与睡眠质量高的人相比,睡眠质量差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63%,患冠心病的风险高79%。临床干预研究表明,在控制失眠的情况下,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的发生率降低了三分之一。
_
_
_
睡眠是一件“小事”
——拯救睡眠的报告文学写作札记
文本/李彦谚
第一次触及睡眠是在2017年9月,当时我在鲁迅文学学院读书。我遇到一个叫“阿宝”的“70后”小说家,他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有一次,阿宝主动找我谈“失眠”,很坦白的说“那东西不好治。我尝试了很多年的各种疗法,但是没有看到太大的改善。”他指着自己的光头跟我说:“就是因为长期失眠,才掉了一头浓密的好毛。”。当时因为一些烦恼,陷入了“睡不着”的困境,但我并没有当真。阿宝说这话的时候,我写下了“睡觉”的“小事”,上了网,让知乎去找豆瓣。
结果发现《知乎》《豆瓣》里有上百个关于“睡眠”的话题。即使到了晚上,《知乎》中关于“失眠”的问答依然如火如荼。一位网友的发言很精彩:“今天,我渴望的一切似乎近在咫尺。我迫不及待地想抓住它们,陷入其中——我以为我在享受我的生活,却不知道它完全被我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生活所控制。包括所有的时间,包括我的睡眠。”
一个成年人通常每天应该睡7 ~ 9个小时。换句话说,生命的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在无形的鞭子的驱使下,人慢慢陷入永无止境的状态。永无止境,不仅仅是身体和脚步,还有内心,越是黑夜越是翻腾。人们试图用生命的三分之二去控制一切,却失去了对另三分之一的控制。
我的好奇心被点燃了。在犹豫要不要吞下第一颗安眠药的时候,我决定写一篇关于“睡眠问题”的报告文学。
从2017年12月开始,我查了很多数据,尤其是我的战友、资深心理咨询师刘云波发来的“2018世界睡眠日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令人震惊。
——社区老年人群睡眠障碍和抑郁患病率分别为30.5%和18.1%,10.6%的社区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疾病或症状。睡眠障碍是痴呆症的危险因素。
——我国“90后”年轻人平均睡眠指数为66.26,睡眠普遍较差,呈现出“辗转反侧安详入睡”的状态。“苦睡”占29.6%,“烦躁睡”占33.3%,“失眠”占12.2%,“舒适睡”占19.4%,只有5.1%的睡眠处于“甜睡”状态。睡眠时间方面,“90后”平均睡眠时间为7.5小时,超过60%的人觉得睡眠时间不足。
原来睡眠不是小事。
目前,人们的睡眠急需挽救!
2018年2月,在刘云波的帮助下,我深入了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金子山校区。在那里,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罗杰对睡眠问题、其病因、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科学的讲解,还向我介绍了许多经典案例。同时,心理咨询师何梅、于波、唐钱潮、孙晓丽也接受了我的采访。他们从事着不同的研究领域,比如唐从事着备受争议的“催眠”工作,是一名心理服务志愿者,跑遍了重庆几十个社区,帮助过学生、老人、留守儿童、恋爱婚姻危机中的人、单亲家庭、出租车司机等。在采访这群专业人士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睡眠问题不仅仅是精神心理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近四个月的患者随访中,沉入“冰山”之下的“关于睡眠的事情”被我一点点“挖掘”出来——
这位母亲对三个儿子在外工作的担忧和焦虑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心脏病”,夜间胸部窒息,找不到任何异常的身体指标。
一对老夫妇从外省来到重庆几年,“扶子扶子”,乡愁让他们失眠。在中国,有许多老人“帮助孩子”,他们被称为“老漂泊者”。“失眠”成了“老漂”们的“通病”。
一位年近60的父亲,因为严重失眠,极度缺乏安全感,被迫就医。他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迹象。
心理咨询师唐(音译)手机里就有一张“冰山地图”。“暴露的三分之一是我们的意识,平坦的海面上是‘前意识’。海面下三分之二——大部分,是‘潜意识’。”冰山图的原理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根据这一理论,潜意识很难或不可能进入意识,而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肩负着“检查员”的任务。禁止潜意识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但当下意识失去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会通过伪装迂回渗透到意识中。爱“控制自己”的业务员,被“与理想无关”的现实所控制,所以熬夜跟灵魂对话;正在“跑第四年”的女公务员,在现实中是“缺爱”的,通宵在幼稚的“青春偶像剧”中寻找被爱的感觉。
有些睡眠障碍源于心理创伤。从小失去父母的留守女孩害怕睡觉,睡觉后会做“噩梦”。大学生目睹舅舅意外死亡后,从十四岁开始就患上了难以治疗的“梦游症”。因为失恋和失业的不断打击,这个健康的年轻人成了“嗜睡者”。
必须提到的是,虽然复杂的社会生态和老龄化正在加剧,睡眠障碍在我们的社会中居高不下,但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将“精神疾病”等同于“神经病”,用不同的眼光来报道,这使得睡眠障碍者在就医时非常担心。所以对患者的采访充满了波折和困难。有些患者,我在同意接受采访前反复联系解释,但最终拒绝见面,只答应电话采访;接受采访时,有的人直接拿着纸质协议,要求我在作品中隐藏自己的姓名、职业、工作单位,不要现场拍照,不要侵犯自己的隐私...
但令人欣慰的是,有一个治疗“睡眠障碍”的有效方案:大多数人可以自我调节,主要包括练瑜伽、体育锻炼、饮食调节等。;如果这些非药物治疗未能取得效果,需要心理教育讲座和专业人士的咨询治疗帮助;谈话治疗一段时间还是不能让患者快速入睡,药物治疗可以见效。更让人欣慰的是,在心理咨询成本50分钟几百美元的今天,一些心理咨询师工作室热衷于社会服务,以低价接待了很多人和青少年。“睡眠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对我来说,这是一种社会责任。”辅导员何梅告诉我的。
在半年的面试过程中,我也遗憾的看到很多人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业素质如何不得而知。而且在心理性慢性失眠中,思维模式消极的人比例很高。通过精神互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过度的恐惧和对睡眠的关注导致生活紊乱。各种“睡眠行业”致力于解决睡眠问题,但也制造睡眠问题。究其根源,失眠不是单纯的生理或心理问题,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的交织。
那么,什么才是“省睡”的正确解决方案呢?
心理咨询师于波提供了一个答案:“拯救睡眠最重要的是把‘失眠’当成一个修复的机会,给人一个痊愈的机会,让人们看到自己的‘伤口’和‘痛点’。”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我了解到很多睡眠障碍患者已经开始把“睡眠问题”作为自我认知的最佳时机,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绪认知,生活也在向好的方向改变。
最后,以我的创作,向中国正在发展的心理健康事业献上我的礼物!
1.《李燕燕 报告文学连载丨李燕燕:《拯救睡眠》(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燕燕 报告文学连载丨李燕燕:《拯救睡眠》(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22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