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珍,1895年湖南巡抚。
湖南是湘军的故乡。太平天国运动后,湖南人非常自豪。但是当时湖南虽然有很多洋务领袖,但是湖南的空精神比较保守,全省没有洋务成就。就连自己人郭嵩焘也出国了,遭到本省学者的强烈抵制。抵制基督教运动的领导人很多来自湖南,都是原湘军部的人。甲午战争,湘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不如淮军。由此,一直自信“湖南能救中国”的湖南人有了一些反思。
1894年,江彪出任湖南学政。次年,陈宝珍出任湖南巡抚。两人都是崇尚经世致用的开明官僚。甲午战争后,他们都想做点什么。但由于眼界有限,他们只能做两件事:一是做西化,二是培养新人才。湖南矿务局由政府成立,加大了在湖南发展矿产的力度,并计划修建粤湘铁路。
民间运动也相当大,湖南著名士绅王先谦、熊希龄、江德君等人开始制造噪音。王先谦和其他人开始着手处理外交事务,并成立了包山城公司,该公司业务范围广泛,包括机械制造、电力、航运和采矿。后来,闻名于世的谭嗣同和他的老师欧阳中谷、唐等也在浏阳建立了数学博物馆,这是湖南第一所新学校。有一段时间,湖南的改革运动引领了全国的潮流。
有新思想的时事学派
湖南人最大的变化就是时事派的成立。学校当初设计的时候,和福州船政学校一样,是宝山城公司下属的技工学校,为公司培养技术人才。像以前所有的公司一样,宝山城公司也是政府办的。因此,设立时事学校的计划必须报州长批准。在审批过程中,陈宝珍对这所学校进行了升级,不仅拨出了本省一部分矿业收入作为办学经费,还申请了政府对时事学校的资助。这样一来,时政学堂实际上就从包山城公司独立出来,变成了和武备学堂一样的官办学堂。学校由湘西青年学者、著名人才熊希龄创办。
熊希龄是个新人,思想相当激进。他接任后,刚好赶上黄遵宪出任湖南省省长。这位熟悉西学的新官僚的到来,让湖南新政更加强大。熊希龄立即邀请黄遵宪、谭嗣同参与此事。经过酝酿,黄遵宪出面向总督陈宝珍、郑雪江彪推荐梁启超为中文系总师,推荐《泰晤士报》翻译家李伟格为西文系总师。同时,黄遵宪还致信《泰晤士报》总经理王,要求他把大局放在第一位,立即释放。因为黄遵宪当年是《泰晤士报》筹备工作的坚强支持者,他忍不住给了王面子,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了湖南。
熊希龄是个人才。在梁启超到来之前,时事学校的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校舍已经租好,图书设备和常年经费已经落实到位。时事学校原计划招生120人,但由于校舍租用,过于拥挤,暂时只能招收60人,待校舍建成后再全额招生。由于时政学校是公办学校,陈宝珍承诺毕业生可以有督导学生的资格,可以参加全乡考试。
像当年的新学校,在校学生留在学校,接受政府补贴。毕业生的具体出路与北京史静大学堂一致,或者由省政府公费送出国留学。等他们学成归来,由省政府根据个人情况任命。总的来说,时政学堂还是科举制度下的一种制度安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面向社会的新式学堂。所以时事学校的课程设置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其中,自然科学的份额弱于当时已经开设的新学校。
但是,这种制度安排对于湖南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诱人的地方。所以第一批入学考试就有4000多人报名,经过严格选拔只有40人被录取。显然,虽然申请者对寻求新知识抱有很大的期望,但也不乏只是为了寻求前景好的一代人。
当时的时事学院成了一个有最新理念的学校。这种“新鲜感”并不是说它有很大一部分西学,教得好,而是因为梁启超和他的朋友是中学的主人。此时的梁启超已经不是当年被康有为吼成广州狮子的年轻举人了。经过多年对西学的了解,再加上他独特的感悟,他有能力将西方历史和社会科学融入中学甚至经典,讲课也是出神入化。此前,梁启超在经营《时事》时,因公开言论而受到约束。现在,当他在演讲厅时,面对他精心挑选的学生,他不愿意畅所欲言。
借助历史叙事,他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是尖锐而生动的,他尊重西方议会制度,宣传民主,肆无忌惮地倡导民权。当时的学生笔记和读书笔记,负责任的老师,经常加大评论,梁启超也不例外。这个充满激情的人,一旦开始写作,往往就停不下来,充分利用话题。甚至当同学们提到“改弦更张,容易合色”这类敏感问题时,他也不避讳,大胆发挥。就连一向被视为言论禁区的清兵,入关后也敢于抨击屠城。回顾过去,虽然思想解放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但湖南的时事学校是全国唯一可以如此开放和大胆的地方。
当然,时事学校确实是个好学校。学生懂得努力,行为端正,老师愿意负责。良好的学校秩序和优良的学风不仅是武备学堂无法比拟的,也是岳麓书院无法比拟的。湖南士绅对梁启超的到来感到由衷的喜悦。后来,他们都对梁启超的诽谤表示欢迎。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湖南此时的风气是追求改革。
除了时事学校,湖南还成立了湖南学会、浏阳计算学院、南方学会、衡州任学会学会、郴州学会、常德明达学会、公法学会、法学会、济一学会等。其中,南南社规模最大,由湖南官员直接支持,因而影响力最大。当时湖南是最热衷改革的省份,研究那么多,活动那么频繁,没有一个省能比得上,全省士绅几乎都搬了。
开启“官方智慧”:建立官方培训机构
此外,湖南还办了两家报纸,一家是《湖南日报》,一家是《湖南日报》。这两份报纸和《时事》略有不同,因为都有湖南官方的支持。然而,在唐、等人的经营下,两家报纸尤其是《湖南报》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湖南,在国民政治改革的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梁启超、唐、谭嗣同、杨昌济、等经常在这两份报纸上撰文,他们都是全国著名的作家。就像《泰晤士报》一样,湖南日报太咄咄逼人,引来张之洞的不快,介入其中。
湖南新政除了办学校、办报纸、办会议,还有两个特别的方面,一是办一个班会,二是成立一个类似新警察的保密局。中国官员从未接受过培训。官员熟悉自己的事业,因为他们是世袭的,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当官的,无论是出身科举正途,还是捐班,对自己的行政事务一无所知,什么都得靠师爷。
变法期间,无论是官员还是官员都不了解世界大势,也不了解新政,无论是学校、铁路、工艺还是工商管理。显然,依靠这样的官员来改革和改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梁启超建议设立官训机构,开启官员的智慧。陈宝珍接受了这个提议,并且在国内第一次设立了一个厅级官员来培训官员。除了日常公务之外,在课堂的课程中还有很多新知识。报告厅还有一个图书馆,供学习者自学。但是这个新生事物,因为刚准备好,发生了政变,新政彻底废了,所以作用不大。
安全局也是新生事物。传统中国没有警察,警察的职能由驻军和首席捕虏者共同履行,无法解决刑事案件,维护公共秩序和健康。湖南保密局是官绅联合组建的,既有官方授权,又有民间自治。因此,虽然警察没有学习西方的警务技术,但他们在维护公共秩序和遏制犯罪方面表现出了特殊的效果。商家和大众都觉得不错,连死忠乡绅都不反对。所以,尽管变法失败,新政彻底废止,长沙设立的保密局得以保留,成为仅存的改革成果。
湖南新政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乡绅的热情,但新政推开后乡绅迅速分裂。人们先谦、虽然一开始很高兴看到变法开始,但经不起梁启超、唐、谭嗣同的激进,很快成为变法的反对者。由于他们的煽动,新政期间出现了许多反对改革的谣言,对改革事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很大程度上,新政在戊戌变法期间得以持续,得益于陈宝珍、黄遵宪、江彪等负责官员的支持。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改革改革是一种权力驱动的改革。在湖南这样的地方,也是靠权力支撑的。凡是地方官员活跃的地方,新政都会看一看;地方官员没有热情的地方,新政一点影子都没有。可悲的是,由于中央政府的二元结构,大部分地方官员都在观望,像陈宝珍这样的省级官员真的太少了。虽然陈宝珍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超出朝廷允许的范围,但是变法失败后,他还是被顽固派整肃,革职,永不使用。而湖南新政,自然会“吹”。
1.《戊戌维新 戊戌变法时“湖南帮”如何引领维新风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戊戌维新 戊戌变法时“湖南帮”如何引领维新风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37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