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电影部分总结)
前言
首先,什么是电影
电影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社会性,能够真实、快速地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
在电影产生之前,没有任何一门艺术与科技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文学、音乐、舞蹈、艺术、雕塑、建筑,甚至戏剧。电影的诞生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影史上的每一个转折点,电影艺术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与现代科技有着非常明显的对应关系,从无声到有声。电影就是在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在他诞生的初期,电影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种技术产品。19世纪末,随着化学工业、光学工业、电器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进步,电影诞生了。与此同时,爱迪生把电影制作得几乎完成,但他拒绝在屏幕上放映他的电影,认为这样做是“杀鸡取卵”。因为在他看来,人们不会对无声电影感兴趣,他在有声电影的研究上失败了。1894年,爱迪生将“电影镜”公之于众。1895年,法国人路易·琉米爱尔(1864-1948)在爱迪生的“电影镜”的基础上,发明了集摄影、投影和印刷为一体的“可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木屋路的“大咖啡馆”首次公开发行了这部短片。这标志着世界电影的最终诞生。科学技术在电影的诞生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剪辑:现代1)
虽然《摩登时代》是一部无声电影,但它实际上包含了声音,比如广播和电视的声音。卓别林用这个来帮助30年代不习惯看无声电影的观众熟悉无声电影中观众听不到对话的事实。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卓别林的老板观察到他在浴室里偷偷抽烟。这个情节比乔治·奥威尔1984年的一个类似情节早了十几年。奥威尔可能是受了卓别林电影中这个情节的启发。《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听到卓别林自己声音的电影。他在电影结尾哼的那首歌是他自己哼的。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一般被认为是无声电影。)
电影诞生后,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变化。首先,声音进入了影片。1927年10月23日,由艾伦·克罗斯兰制作的以声音、对话和歌唱为特色的“爵士歌曲之王”首次上映,从而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罗马节日剪辑)其次,色彩进入了影片。随着彩色电影的广泛使用,1935年,美国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影《贝基·夏普》。从此,电影真正进入了“活色生香”的时代。当然,在彩色电影成为现代电影主体的时代,我们还是看到了以黑白为主色调的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鬼子来了》,还有将黑白与色彩有机结合的电影,比如《小花》、《天生杀人狂》、《我的父亲母亲》(片段)等等。
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出现,意味着电影的基本元素已经完整。到20世纪末,在电影科技的意义上,第三个重要变化终于出现了,那就是数字技术的全面介入。这给电影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有了数字技术,上尉·丹尼斯的腿可以被简单地抹去,阿甘可以和已故总统(阿甘)握手,大自然和宇宙之间的各种奇观可以被模拟出来,比如地震、洪水、火山、飓风等等。对高科技的狂热崇拜在《侏罗纪公园》《水的世界》《龙卷风》等电影中几乎达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一部像《玩具总动员》这样完全由电脑制作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人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特技的运用,尤其是数字特技。影片中特效多达500种。导演卡梅隆在墨西哥的罗萨里奥多海岸买下一块16.2公顷的土地,制作了一个长度236米、重量500吨的泰坦尼克号模型。泰坦尼克号航行的海域主要使用数字技术。考虑到日照、风速等因素,将真实的海洋合成一个合适的海水,然后数字艺术家在海水中挖一个洞来容纳泰坦尼克号。然后让船头和船上喷,还有烟囱冒出的黑烟,等等。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泰坦尼克号在数字的海洋里起航。(ET片段)
综合艺术:1。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时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间-空时间艺术(舞蹈、戏剧、影视)
影视:时间-空 | |之间的艺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空,在一定的时间流中发展。
2.按照艺术形象感知的方式分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听觉艺术(音乐)和想象艺术(文学)。
视听综合艺术。
第二,什么是类型电影
电影类型:是一个电影创作、观看、反应的节目。它是由具有特殊风格的电影积累和扩展而成的。(累积的,历时的)
类型片:按照类似于以前作品的相对固定的模式制作和欣赏的电影。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在美国好莱坞发展起来的,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的,按照外在特征和内在概念构成的模式制作和观看的电影。类型电影是指故事片,不包括纪录片、风景片、商业片等。常见的电影类型包括西部片(双启镇的剑客)、爱情片(甜蜜的)、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恐怖片(幻听)、强盗片、歌舞片(音乐之声)、灾难片等等。
反类型:表面上属于某种类型,实际上是对类型的讽刺、颠覆和改写。比如把老型的英雄当小丑,模仿老型的一些规则当笑话。比如周星驰的很多电影。像《咖喱辣椒》,看起来像警匪片,但是周星驰和张学友演的《咖喱辣椒》,却很窝囊,到处出丑。《密探》(片段)看似武侠片,但在短标题中却模拟了古龙小说的片段,导致了对武侠小说和武侠片中“侠客”形象的真正颠覆。叶孤城又矮又丑,太阳穴上有两个狗皮药膏。绝对美女,西门吹雪,冷傲,光头。他不时拨拨额头上几根稀疏的汗毛;风流王子满楼都是,又干又瘦,戴着一副门牙;大家都爱四眉陆小凤。她缩水了,满脸麻子。让周星驰演的玲玲笑掉大牙。但影片借用了西门吹雪的话,说:“有什么好笑的?英雄不能光头吗?”陆小凤说得更清楚:“大师不一定帅,也不一定有型。这只是你们这些崛起的公民的一厢情愿。”
子类型:从某一类型中分离出来的其他类型。
超型:虽然沿袭旧模式,但形式和概念新颖。有重新发现和超越。比如王家卫的《随着眼泪流逝》超越了黑帮片,或者《无间道》超越了黑帮片。
混合型:各种类型的因子一起使用。比如《三枪奇袭》既是喜剧又是惊悚。
第三,类型电影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因素,电影市场需要,不可能提供全部原创,重复来的快,导致大量类似类型的电影。
受众因素受众的反应决定了某个故事或技能是否需要重复。观众对某一类故事或者某些情节元素、叙事元素很感兴趣,制作人就重复这些元素,时间久了就变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和类型。
因为电影本身的因素,有的电影成功了,有的紧随其后,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类似的电影。工作室制使电影的制作进入了产业化进程。
第四,类型电影的特点
集体梦想:关注群众的基本心理情结,树立主流价值观。创作集体神话(如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塑造当代英雄(比如西部片里的英雄,灾难片里的救星),表达一些普世价值,关注各种人类生存问题(言情片里的爱情,灾难片里的灾难,恐怖片的威胁等。).对观众集体价值观和信仰的回应。类型电影中的各种角色是集体体验和集体选择的理想形象。
模块化的形式体系:每一种类型的电影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形式体系,观众往往通过看前几个镜头就知道是什么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一套观众非常熟悉,制作人在叙事走向、人物、环境景物、视觉风格等方面都要保持的基本套路,比如西部片的神枪手、西部牛仔、荒野环境;比如恐怖片城堡场景,老房子场景,比如言情片的灰姑娘模式。等等
重复中更新:大量同类型电影形成了心理预期,对既定模式非常熟悉。观众对某些模式有点厌倦,需要适当创新,适当打破旧模式,但在原有模式的前提下,产生熟悉的陌生感,既满足又打破期待。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赵本山是一部搞笑的“土”喜剧。突然,赵本山变得很聪明,或者霸气,或者深沉,会产生新的不一样的效果。但前提是大家都熟悉赵本山这个样子。所以,如果你习惯了某一类型的片子,对既定的节目有一些改动,会很有效果。所以有反流派或者超流派的电影。比如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就是警匪片的典范,却打破了警匪片的套路,才华横溢。
受众市场细分整合:不同类型聚集不同受众。类型片有观众融合的功能,有的喜欢看恐怖片,有的喜欢看科幻片,有的处于“交集”状态,既喜欢A又喜欢b,不同的类型形成相对固定的观众。
动词 (verb的缩写)电影的主要类型
科幻电影,月球旅行,星球大战
西方大火车劫案(1903)中午
强盗电影《小凯撒》(1930)美国往事
战争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下水道
恐怖片《卡里加利博士》(1920)布莱尔女巫计划
喜剧《摩登时代》(1936)唐伯虎点燃秋香
爵士歌曲之王(1927)黑暗中的舞者
浪漫电影《罗马假日情书》
精神病患者看恐怖片
在后窗发现尼罗河上的悲剧
警匪片英雄本色无间道
黑帮电影教父
武侠电影《少林寺叶文》
灾难片《后天卡珊德拉桥》
黑色电影本能的七宗罪
家庭伦理电影《东京故事雨人》
电影元素
一、图片
(1)风景:如何拍照。处理图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相框捕捉到的成人身体部位数量可以作为区分各种场景的标准。电影创作者可以利用复杂多变的场景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使用不同的场景,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表达思想。
远程:远距离拍摄的大环境图片。用于展示人物活动的背景或环境氛围,用于展示大型人群活动或壮丽场景,也可用于表达情感、渲染气氛。人在远射中通常显得很渺小。
全景:特定环境下主体的整体构成。(喜欢全身)。观众既能看清人物,又能看清环境。全景作为一个空范围很广的镜头,可以展现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往往是融为一体的。(《西区故事》全景,移动镜头,片段)
中间镜头:主体部分(人物膝盖以上)的特写镜头。人物比例大,环境只突出一小部分。能让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有利于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电影中,媒介场景占了很大的比重,常用于叙述故事或两个人之间的谈话。
近景:拍摄主体的部分构图(人的胸部以上)。环境基本忽略。人物的上半身活动在画面中占据突出位置,成为表达和关注的主要对象。它们能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举止、衣着和外貌,以细腻的方式表现人物的情绪,使观众看清楚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拍摄人物腰部以上的电影画面,一般称为中等近景。(“泰坦”近且全景;《我的爸爸妈妈》,全景)
特写:人或物体的一部分的镜头。由于其观看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以从周围环境中突出人物或事物,产生清晰强烈的视觉形象。特写镜头可以显示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揭示人物内心的瞬时信息,或者突出物体的细节特征。(“泰坦”眼睛特写)
人物视点:镜头的视点直接代表某部剧中人物的视点所拍摄的镜头。这类镜头的观点其实代表的是观众的观点,是观众和导演观点的统一。它可以使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角度“介入”或“参与”其他人物和场景的活动,从而产生与剧中人物相似的主观感受和心理认同。这也叫主观镜头,也是影视中表现特殊视点的镜头。(我爸我妈主观镜头)
仅现场:空拍摄(红高粱)
(2)运动:相机或镜头相对于被摄体位置的变化称为运动。
五种基本锻炼模式
推——镜头逐渐靠近主体。(《阿甘正传》推和切;“泰坦”特殊且推;)
拉——镜头逐渐远离被摄物。
摇动-相机是固定的,而镜头上下、左右移动,或者借助三脚架旋转。(“阳光”推着摇着)
移动——拍摄时相机左右、上下移动。(“阳光”)
随动——相机镜头与运动物体距离相同的纵向运动。(《阳光》《父亲》)
(3)角度:相机与被摄者之间的水平角度。不同的角度往往能给主体赋予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色彩,并能产生独特的造型效果
平视镜头——相机与拍摄对象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接近人的正常视线。平视镜头很少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事实上,所有的导演都会在他们的电影中使用一些平视镜头,尤其是在拍摄常规的介绍性场景时。
向下看相机——在水平角度下从上到下拍摄。可以让主体显得卑微无力。常用来表达人物的悲惨境遇或卑微性格,带有抑郁、阴郁、轻蔑的情感色彩。也可以用来鸟瞰整个场景,介绍故事背景。在罗马这个不设防的城市,死去的女主角玛丽亚是用普通镜头拍摄的,但她被德军射杀的镜头是在高楼里拍摄的,女主角在街上奔跑,像一只被命运残酷的他人包围的弱小动物。
抬头拍摄-水平角度以上,从下往上拍摄。它能使主体显得高大雄伟,使观众佩服或敬畏,也能表现出剧中人与主体的高低位置对比。(“晴天”),
(4)焦距
入射到透镜外的光经过透镜后,会汇聚成一点,称为焦点。从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称为焦距。焦距决定了镜头的视野、景深和透视。
标准镜头:焦距40-50mm。接近肉眼。实物的修复。这是电影创作中最套路的。这种镜头可以将变形程度降到最低,相机拍摄的图像和人眼实际看到的没有区别。
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焦距小于40 mm的镜头,也叫广角镜头。视野比标准镜头更宽,被摄主体横向扩大,景深放大,前景和背景体积分明。
适合拍摄大场景,景深大。常用于大景深、大视野的场景,可以使远、近场景处于精确对焦的范围内。
夸大深度方向,形成近大远小的视觉差异。这种镜头夸大了人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强移动人或物体的速度感。人只要走上三两步,似乎就能向前或向后走很长一段距离,这就能充分表达人的力量和速度。
特写镜头可以把人物推近观众,在特写构图中说明一定的环境。
会使周围景物弯曲变形,视觉效果被夸大。这种镜头也会扭曲图像的线条和形状。透视镜头越宽,畸变越大,尤其是在图像边缘。这种扭曲更加明显和引人注目。比如在拍摄特写或特写时,广角镜头可以无限放大人的鼻子,从而高强度地刺激观众的视觉器官,达到表现的目的。
长焦距镜头:焦距大于50mm。将远处的图像拉近,并压缩深度。视野小,景深大。
真实深度空压缩,不同距离拍摄的场景压缩在一起,使图像变得平坦,背景模糊,画面主体突出。
常用于远距离拍摄近景,近距离拍摄远距离场景;适合拍摄远处无法到达的物体或场景。比如狮子、老虎等动物的特写或特写照片可以在隐蔽的地方拍摄。
压缩一个平面上的景物,让人物在向镜头走来或者跑去的时候看起来是在原地踏步。由于长焦距镜头削弱了图像之间的深度感空,所以可以将前景和背景压缩在同一个平面上,从而减少字符或物体之间的实际距离。让角色像站着一样走向镜头。(“黄土地0”片段)
景深(短焦距的影响,长焦距的景深很浅,所以景深一般指短焦距)
是从镜头前景延伸到背景的整个区域的定义,即清晰聚焦的范围。
长景深(短焦距)意味着大范围的清晰,浅景深(长焦距)意味着小范围,只有主体清晰,其他部分模糊。公民凯恩3,4
景深使画面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视觉元素,构成对比或暗示。
空之间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产生了深度感,丰富了层次感。
变焦镜头:镜头随时从标准变为短焦距或长焦距,导致深度和物方体积的变化。在实际拍摄中,摄影师可以借助镜头内部相对运动的镜头组,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焦距,以改变镜头的视角。(“毕业生”片段)
变焦拍摄静止物体(相机和物体都不变,只是焦距变了)。
变焦拍摄移动物体(相机不变,主体移动,角度和焦距调整)。
短焦距变成长焦距,场景不同,景深不同,视野不同。
长焦距变成短焦距,场景改变,景深改变,视野改变。
(5)建模
1.构图:说到底就是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一个演员和一个道具放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往往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中心、顶部、底部和边缘的位置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或隐喻或象征效果。
均衡构图——画面各部分的配置基本均匀适中。(片段:《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很多均衡的构图,很匀称,很整齐,很封闭,象征着一整个暴虐的封建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封闭。看似不正常,实际上。)
构图不平衡——各部分配置的不平衡影响日常视觉体验。(《黄土地》片段:地平线高,人挤到顶。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人地失衡构成,传达了现代导演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新颖独特的感受、理解和表达方式。)
2.光影:光质(柔光或硬光)和光向(前光、侧光、背光、底光)。不同光源的不同方向会产生不合理的情感效果。我们通常习惯于光从上面和前面的方向。在这种光线的照射下,人们生活在一种习以为常、习惯性的状态中。如果一个人站在镜子前,脸上有闪光,往往显得平淡无奇,缺乏个性特征。但如果换个光源,打在下巴下面的闪光灯,脸就会变得陌生而醒目。
3.颜色:
在现代电影中,色彩已经超越了自然物体的形式外观,成为一种重要而有意义的造型元素,成为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色彩不仅可以反映自然物体的客观属性,还可以激发情感、表达情感、传达意义、渲染气氛,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比如伯格曼的经典电影《第七封印》开头,在死神和骑士相遇的那段,死神的脸出现死白色(由高反差照明形成),与黑色的长袍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一种阴郁神秘的气氛,深深压迫着观众的心灵。在当代中国电影中,色彩也成为了一种风格化的造型元素和象征符号,刻意传达情感或营造氛围。如吴的《城南旧事》与万历的抒情风格融为一体,电影画面蒙上一层淡淡的晨雾,精辟地传达了海外游子珍爱童年故土的那种“深深的相思与淡淡的哀愁”。为了达到隐喻或象征的效果,充分表达主观思想或情感,导演会注意色彩的选择和变化。
配色(《黄土地》一大黄一小红);
《黄土地》以黄、黑、红为基本颜色,一个“黄”字一直累积,如山沟、辽阔的黄土高原、奔泻的黄河、灰暗破旧的黄土窑、黄脸黄背祈求“清风细雨救万众”。大黄里有一点红(崔乔的红衣服)。(这一抹红在大黄的压迫下微不足道。)
色变(《我的爸爸妈妈》现实中黑白分明,回忆色彩;天生杀手);
电影中的色彩往往参与电影的整体结构,小时空的转换是通过色彩转换来完成的。《小花》以黑与色凸显过去与现在空,成为中国电影自觉运用色彩提升电影感的开端。《我的父亲和母亲》用黑色和彩色创造了两个电影瞬间“现在”和“过去”空。在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来回呼应的现在时态空,影片不断强化父亲去世带来的悲伤和悲哀,母亲以近乎残酷的面容一次次出现在观众面前。在以红色为主的过去式空,影片的主体部分就像一个延伸的MTV,煞费苦心地渲染着母亲的青春、美丽和纯洁。是一种属于记忆的美好,是一种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无法重现的梦想。
色调(红高粱色空镜段,大红,视觉冲击))
在《红高粱》中,张艺谋用红色创造了现代神话。影片以酒象征酒神狄俄尼索斯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本体冲动;红酒被视为生命之血的象征。红雾,谁穿透了屏幕,真的很血腥;汩汩的高粱酒无疑是新鲜的精华。世界上总是有很多人,只有生活是美好的。即使在最悲伤最悲伤的背景下,它依然保持着最不忧郁的鲜红色。欢乐的轿子,惊心动魄的性交,旷达奔放的酒贡,壮阔的祭祀,都是充满热情和爽朗的人生仪式。
场景调度
场景调度:导演有机地控制电影画面中出现的所有图像元素空。
(位置:指相机在任意镜头开头的真实空空间中的位置。)
镜头调度:
固定镜头:位置、角度、焦距不变。(选择并确定合适的)
运动镜头:合适的镜头运动模式和角度。
第二,声音
(a)声音
对话,叙述(王家卫喜欢用它)(时间的灰烬),独白
(2)声音
人和物体运动产生的声音,所有的背景和环境声音。还原现实感,刻画人物,抒发情怀,创作空。(《菊豆》《甜蜜蜜》)
(3)音乐
带音源的音乐(画面内音乐:人们在画面内唱歌或演奏)。(《东进西进》)
无声源音乐(画外音音乐)
(剧情音乐——参与剧情。金凯丽《雨中歌唱》雨中独舞。获得八项奥斯卡奖的莫扎特,聚焦莫扎特及其音乐。在影片中,观众可以欣赏到莫扎特的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以及协奏曲和安魂曲的片段。莫扎特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向《崔堤上的黎明》(根据施特劳斯改编)等音乐传记的先辈致敬。音乐不仅在电影中用来营造气氛,也成为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情感音乐——不一定和画面有关,但可以表达情感,增强艺术效果(“甜蜜”邓丽君的歌,既是80年代香港的氛围,也是感伤的情调)
背景音乐——讲解时代背景/增强画面的艺术气息,如开场字幕的伴奏)(《老大人的故事》是以“讴歌”这一民国初年在中国流行并通过日本传入中国的音乐主题为基础的,因此深深烙上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印记,而演唱本身就能把人带入那个时代的特定情境。)
第三,声音与绘画
(1)声画同步:声音来自画面中的人或物。
(2)声画分离:声音来自画面外,声音与发出声音的人或物不在同一画面。(无间道)(我的父亲)
(3)声画对齐:声画在情感、内容、艺术形象的表达上是独立的、对比的,通过差异达到和谐。(侧街)
第四,剪辑
是影视结合法的总称。在挑选了无数的影视镜头素材后,进行“剪辑”,然后按照制作人的想法进行重新编排、组合、剪辑。
从一张图片到另一张图片的瞬间切换。向前切割(连续),跳过切割(不连续)
l两张图在渐变中暂时重叠。
时间空转化/时间流逝/想象、梦想还是记忆
l淡入/淡出(淡入/淡出)画面逐渐变暗直至消失(淡出),画面从黑暗逐渐出现在屏幕上(淡入)。用于大段落转换/大时间空转换,压缩并省略中间部分
l定格会让镜头静止,让人有瞬间的视觉停顿。强调或渲染细节、人物等。/用于结束或字幕的基底
l特技剪辑分割,画中画等等。
动词 (verb的缩写)蒙太奇
蒙太奇:最初是法语中的一个建筑术语,意思是组装、构图、组合。借用影视,是指镜头和镜头的结合。它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影视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基本思维方式。
蒙太奇的三种参照
1、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奇,或叙事蒙太奇。这个意义上的蒙太奇是蒙太奇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指剪辑影视作品的具体技巧和手法,是影视艺术特有的技术手段或叙事方式。
2.蒙太奇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或者说艺术蒙太奇。从这个意义上说,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修辞手段,是以镜头的并置为基础,旨在通过两个画面的撞击产生直接而清晰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蒙太奇专用于表达一种感觉或思想。
3.蒙太奇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称蒙太奇思维,是影视艺术形象中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和其他创作人员在创作时必须遵循蒙太奇思维方式。
1.平行蒙太奇:将发生在不同空和同一(或不同)时间的相对独立的情节平行描述。(《无间道》中警局卧底刘德华和黑帮卧底梁朝伟两条线索并行。还经常穿越)
2.交叉蒙太奇:交替叙述不同时间空的密切相关的情节。比如格里菲斯的《四个不同的故事》空交替叙述。(《九品芝麻官》片段)
3.重复蒙太奇:相同(或相似)的镜头重复出现。
4.连接蒙太奇:一个接一个的连接。(片段:《晴天》抛书包)
5.闪回蒙太奇:将段落或句子记忆,或梦境,或想象,或情感记忆的零散片段插入到序列的整体结构中。比如《在马里亚姆巴的最后一年》中,X男站在吧台前,告诉Y女,他们去年在马里亚姆巴Y室相遇。(《晕眩》女主角回忆杀死玛德琳的片段)
6.累积蒙太奇:在一个片段或一个场景中,围绕一个主要人物,用不同的镜头场景、角度和运动形式,不断地表现人物的动作行为或表情,用镜头累积来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性格。比如巴顿将军的称号。
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和抒情蒙太奇。(小街:隐喻蒙太奇、抒情蒙太奇、音画对齐)
过渡蒙太奇:一个场景转换成另一个场景。
动词 (verb的缩写)远射
在一个统一的时间空,连续显示两个以上的动作或一个完整的事件。(从相机快门打开到关闭的连续不间断的胶片运动成像。)如《四百下》《晴天》(有片段,其中夏雨冲动地去了安静的房间,一直跟着镜头,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记录)。
通常指时间值超过30秒的单次拍摄。在长镜头中包含一个完整的段落。在一个统一的时间空跨度内,连续显示一个完整的动作、事件或场景。
巴赞(法国)发起的。它强调电影的摄影本质和记录功能,认为长镜头是一种标准的视觉方式,可以让世界回到原来的样子。认为蒙太奇破坏了空之间的真实,人为地将抽象的意义强加于镜头/现实/观众。
巴顿:积累蒙太奇菊豆:色彩我的父亲和母亲:叠印,色彩转换,主观镜头甜:九个声音元素:交替蒙太奇街:隐喻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声画对齐毕业生:变焦公民:“景深”。
1.《风流王侯 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电影部分总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风流王侯 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电影部分总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44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