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
青岛新闻网6月28日电-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五年来,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牛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创新出动力、出潜力、出效益,打造“大众创业创新”升级版,充分激发了西海岸新区的创新创业活力。
这个成绩单充满了“含金量”——五年来,新区建设了智能制造基地、循环经济基地等“六大基地”,海洋活力区、实体经济总部中心等“七大中心”;五年来,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5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24个,高新技术企业563家,均翻了一番;海洋物探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轻动力高空实验平台等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已投入使用。新区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居全省各县市首位,已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新区引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整合13个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将在“智慧海洋”和“健康海洋”中创新引领,促进发展,助力打造海洋强国;2018年引进院士10人,共计52人,引进各类人才5.4万人,共计53万人。
岳明海藻生物技术中心。
高科技企业在五年内增长了四倍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为了激发创新,青岛西海岸新区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微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小升级”、“高企”,壮大科技企业成长梯队。
“五年来,新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供给,通过科技创新改革和精准政策支持,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资源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培育了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特”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个人冠军企业。”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谢说。
掌脉考勤机是文达通公司新推出的“线上名人”电子产品。作为新区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的代表,本公司自主研发的指纹识别技术、掌纹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智能梯控、智能门禁、智能考勤等设备。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无源大厦。
新区类似的科技龙头企业比比皆是。伊萨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PU处理器、视频大数据核心算法、平安城市视频处理实战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占据全国市场70%以上,是国内唯一一家整合公安核心数据的AI算法公司。公司;海之臣公司是山东省最大、覆盖面最广、知名度最高的机器视觉供应商。2016年,金刚砂线成为全国第一,国内3D视觉技术发展的领头羊;澳柯玛集团发布了中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速货车。
目前,西海岸新区有240多家中小科技企业和56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西海岸新区成立时的四倍多,总量和增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
CIDM集成电路项目效果图。
创新引领新兴产业集聚
山东省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提出“十大”产业,其中以芯片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新兴产业中排名第一。为此,新区制定了《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优质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经济发展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旨在引进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壮大蓝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转变。
落户新区的CIDM集成电路项目采用共建共享模式,总投资约150亿元。IC设计公司、终端应用企业、IC厂商共同参与项目投资,通过成立合资企业整合各方。这种模式使得IC设计公司拥有芯片制造厂专属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支持,而IC制造厂由市场保障,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能力协调和资金风险共担。
“第一次来西海岸新区,这里的创业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半导体之父”张汝京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回答。在这种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的吸引下,张汝京带领138人的团队在新区投资150亿元,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协同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填补了我省集成电路行业的空空白。
围绕这个项目,新区还将重点引进芯片设计、设备材料、封装测试等上下游企业集群。目前,天水华天科技、中影电子、联华骏能科技、京信科技、晶鹰科技、海博华信电子科技、若贝电子等8家IC产业链知名企业,以及设备制造商集群电子科技,已签约共同打造国际芯片产业园,打造智能制造“中国核心”。
中国石油大学。
已建成12个国家级孵化器和中关村科技园区
“开发区以制造业为载体,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互联网与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新旧动能转化步伐加快推进,产业水平向中高端迈进。”青岛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卢说。
科技的领先离不开创新载体的大力支持。据统计,目前有12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中创空,11家国家级“兴创天地”,形成了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中德“双创”中心、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优质的做市商平台。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孵化器1500多家,入驻厂商5000多家,规模居全市第一。
通过创新创业载体的孵化,涌现出一大批“四新”企业,其中35家通过国家高水平认证,40家在新三板、四板市场上市。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的孵化载体,成为西海岸新区培育新产业、创造新模式、培育新动能的重要阵地。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十大功能区之一,是西海岸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科技资源支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特色载体工作方案》,顺利通过青岛和国家的评估,被批准为国家科技资源支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首批25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已经发放。
哈尔滨工程大学。
技术合同的交易量几乎增加了两倍
2018年3月,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形成技术成果展厅、交易服务平台和在线平台,实现技术交易“一站式”服务。目前,山东中心在线平台已促成交易金额1亿元。同时,批准BGI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分中心,批准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造船工业园设立青岛技术合同服务点。2018年,新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4亿元,接近2014年的3倍。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研究所、技术服务机构共同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196项高校重大科技成果中,已有106项实现产业化。
今年以来,新区先后举办了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科技成果对接会、中国石油大学“安全技术产业-大学-研究对接会”、山东科技大学“海洋测绘”科技成果专题对接会等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积极组织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申请国家、省、市科技奖。五年来,新区1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2018年6个;74个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奖,其中2018年22个。
青岛华大实验室。
46名院士引进的人才总数达到53万人
新区深入开展“双创”活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流的“四主共创”。新区“蓝交”创新创业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自2015年以来,“蓝交”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举办5届,共有115名获奖者,奖金1300万元。72个项目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3家初创企业获得1.2亿元融资。
岳明海草集团积极实施企业创客战略,打造了独特的企业创客平台,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免费生产、办公空间、开放式实验设备等支持。围绕产业链,孵化了吉海营养科技、月海医药等20多家科技企业,30个制作团队,70多个优秀创业项目,形成了大家做制作人的“岳明模式”。
新区获批以来,新区被批准为国家引进人才示范区,新的“梧桐树”人才政策出台实施。中国国际人才市场青岛市场已投入使用,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核心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已引进各类院士46人,各类人才5.4万人,区内共有人才53万人,高校20所。
1.《路玉军 创新引领!青岛西海岸新区高新技术企业5年增长4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路玉军 创新引领!青岛西海岸新区高新技术企业5年增长4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45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