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规模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以亩产量为基础的英雄时代已经到来。
今年以来,山东省不断出台关于“亩产量效益”改革的相关文件,直指工业企业亩产量效益改革。
2月27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企业评估“亩产效益”试行差别化价格政策的通知》。随后,威海、滨州等城市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亩产效益评价标准。
4月16日,青岛市发布《关于开展“亩产效益”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启动全市“亩产效益”评估改革,建立定位明确、指标规范、权重合理的企业综合评估体系。
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攻坚年的山东,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从以前的以规模求效益,到以亩产量求效益。扩大规模提高效率的“老路”恐怕行不通,提高发展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亩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术语,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亩产量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评价标准。
与农业相比,亩产工业效益的评价体系要复杂得多。每亩效益如何?一般来说,对于土地来说,每亩能产多少公斤粮食叫亩产量,对于企业来说,每亩能产多少效益和税收叫企业的“亩产量”。
所谓“按亩产量英雄”,就是根据企业在亩产量效益评价中的表现,获得不同摊点的电价、地价、减排任务等指标。
评价是“指挥棒”。“每亩英雄”的接力棒会给青岛和山东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个
房子里的大象
山东作为中国经济大省,经济一直是全国前三。2019年,山东GDP 71067.5亿元,位居全国第三,领先于GDP 62352亿元的浙江。
虽然总量较高,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人均GDP却是山东的痛点。如果说山东在GDP总量上处于第一梯队,那么在人均GDP上,山东只是处于第三梯队的边缘,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称。
2019年山东人均GDP 7.07万元,全国排名第十。而以GDP排在山东之后的浙江,人均GDP 10.87万元,在全国排名第四,远远领先于山东。
GDP和人均GDP倒挂排名也意味着山东经济总量高是建立在人口、土地、能源消耗等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上的,而江浙等省份是通过高质量发展的。
山东经济怎么了?省委书记刘佳怡在山东省新老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动员大会上指出了山东经济发展的“短板”:“如果我们的发展模式还是老样子,产业结构还是老票,永远上不去。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车轮。”
山东面临的困境与其长期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山东是中国重工业大省,钢铁、炼油、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等传统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化工、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约占行业的70%,其中重化工业约占传统行业的70%。过度的产业结构也使得山东的能源消耗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竞争中,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山东在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对手面前显得步履蹒跚。
与江浙等省相比,山东的经济就像被困在房子里的大象。要想转,因为工业基础庞大,只能慢慢前进。
2
接力棒正在改变
追兵越来越近,标兵渐行渐远。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山东已经采取了行动。
2018年2月22日,山东省召开了新旧动能转化重大项目动员大会,开启了山东经济转型发展的全新篇章。
两年过去了,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新旧动能转换也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从引进新产业到引进新机制。在此背景下,“亩产量效益”评价体系应运而生。
在传统的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中,营业收入和税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指标,前两个指标的企业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包括能耗、土地和资金。
长期以来,这一评价体系促进了山东石油、化工、钢铁等领域的大发展,支撑了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山东经济的繁荣。直到现在,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来自山东的富豪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
但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移动通信、计算机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难以为继。必须改变过去以营业收入和税收为标准的评估方法。
在传统的考核标准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仍然有机会占据核心资源。对于那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来说,在R&D的投资、技术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收入,但它们在资源配置上并不占据优势,这些企业可以引领未来的工业发展,应该得到大力支持。
对于目前的山东来说,依靠企业的自我意识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考核这个“指挥棒”的改革,迫使企业走上优质发展的道路。
这个“接力棒”就是“亩产量效益”评价体系。考核标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改革方向。山东对“亩产量效益”评价体系的探索进入更深层次,让优质资源流入发展质量更好的企业。
2月27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试行企业评估“亩产效益”差别价格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电、水、气的差别价格政策,对列为限制发展的企业实行更高的电、水、气价格,迫使企业改变生产方式。
在“指挥棒”的改革中,山东迈出了越来越多的步伐。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要素跟随项目”机制的意见》,明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以确保省内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优先支持省重点项目。过去的土地分配侧重于“指标”、“切块”、“坐成排、共享果实”,容易造成“好项目无地”和闲置浪费并存。建立“要素跟随项目”的机制,就是要打破这种低效的配置模式,在精度和效率上下功夫,“好马吃好料”,用“好钢到刀刃上”。
对山东来说,“亩产量效益”评价体系的改革,就像是从只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转向更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三
如何提高青岛的亩产量
青岛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和胶东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也需要一个有效的“亩产效益”评价体系,迫使企业向高质量发展。
客观来说,青岛目前的“亩产量”并不高。深圳2000平方公里创造了2.6万亿GDP,只有青岛的1/6面积,但产出却是青岛的两倍多。
当然,这也是青岛未来巨大的发展空。
提高“亩产量效益”不仅仅是企业自主改造那么简单。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亩产量最直接的方法是种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作物。比如种植樱桃珠、蓝莓等普通蔬菜水果,从收入上来说完全不一样。
经济发展遵循同样的原则。为了提高产业的“亩产量”,需要引进更多“含金量”更高的产业。以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合肥为例,得益于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和巨型面板企业BOE,合肥大大提高了工业的“亩产效益”,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青岛来说,要实现工业“亩产量”的质的飞跃,必须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项目。
青岛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新基础设施”如火如荼,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础设施的核心领域之一,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如今,青岛正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并提出了建设“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宏伟目标。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工业互联网无疑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一旦青岛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占据工业发展的制高点,工业的“亩产效益”无疑会产生指数级的飞跃。
另一种提高亩产量的方法是改变原来的种植方式,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增加产量。这也是很多青岛企业提高亩产量的主流选择。
作为青岛市首个试点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区市,胶州市近日敲定了第二版评价改革方案,并利用调整完善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于2019年对企业进行评价。'
三秀新材料项目是今年青岛的重点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76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生产的聚氨酯弹性体TPU膜及膜材料与基材的复合材料是我国制造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新型聚氨酯材料和纺织工业中替代进口产品。
“项目采用集中生产区和三层厂房,容积率从最初的0.8提高到现在的1.57。”焦西街党委书记杨说,这两个简单的价值观背后,是以最少的资源和环境消耗,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的决心。
“亩产量效益”评价体系的引入和完善,不仅关系到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关系到新旧动能转化战役的成败。
我们以亩产量谈英雄,让优质资源流向更多优质企业,换取经济发展的美好明天!
作者|木子策划|沉默
1.《大象焦 观象山 | 亩产论英雄,将为青岛带来大改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象焦 观象山 | 亩产论英雄,将为青岛带来大改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46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