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经过12年的准备,北大国际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国际医院)开始接收患者。短短三年时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完成了64个学科、50个临床科室、14个医学技术科室的学科布局。
与生俱来的金钥匙,北大国际医院有着令人羡慕的天然优势。依托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及其附属医院,医院的学术带头人大多是业内顶尖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通过共建、自建、引进一批医生,从“输血”时代向“造血”时代迈进了一大步。
蓝图现在只是因为目标高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制定五年规划时,将“建设稳定的学科团队和特色鲜明、合理的学科布局”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三年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基本建立并完成了完善的学科框架,形成了独特的学科发展模式。目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64个学科、50个临床科室、14个医疗技术科室全部投入运营,正在努力提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临床服务能力和自我运营能力。
经过三年的努力,北大国际医院能够走上“学科铸就品牌”的道路,是因为有着伟大的目标愿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开业之初,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主任韩启德院士对“建设世界一流医院,引领医疗体制改革”寄予厚望。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鸟瞰图
“目标决定了北大国际医院需要走一条学科崛起之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认为,要抓住卫生产业发展的机遇,必须建立高水平的医院。虽然北大国际医院在资金支持和资源支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靠自己”。在优质医疗资源聚集的北京,打造一批高水平学科,注定成为北大国际医院赢得医疗市场的利器。
“这么大的医院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走综合发展的道路。”陈仲强强调,虽然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目前有60多个学科,但未来将根据科室发展和公共卫生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公立医院由于科室设置等因素,学科布局难以调整。北大国际医院在学科布局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在接受卫生行业采访时,陈仲强多次强调,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但目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做得很好."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通过实践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自建学科、共建学科、引进博士团队。具体来说,自建学科,即专职学术带头人和专职医师团队是自营;学科共建,即在北方医学系统的支持下,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优势学科现任主任带领科室共建模式;引进博士团队就是选择北京有特色的学科团队,整体引进,提升医院整体实力。
毫无疑问,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依托北大健康科学中心及其附属医院,从学术带头人、中层骨干到年轻医生,北大国际医院人才梯队的建立有着强大的保障。“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学科设置既继承了北方医学体系的学科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杨强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和阜外医院相比,北京医疗系统神经外科和心脏外科的优势相对较弱,因此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选择了与之共建学科的发展模式。
依托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学科共建模式,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学科自身建设和支撑能力逐步增强。据陈仲强介绍,目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共有36个学科拥有专职学科带头人,85%的学科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学术带头人大多来自北京知名三甲医院。”陈仲强补充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今后将继续加大引进学术带头人的力度。
陈仲强院长在骨科手术室
为了给学科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确定了“引进博士团队”的发展模式。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冯兰表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选择医生团队时主要考虑四个因素:医生团队专家的技术能力、医生团队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医生团队是否愿意接受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统一管理,尤其是医院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管理,以及医生团队的学科优势是否能够补充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学科布局。
“目前,医生多点执业和医生群体政策尚未完全放开,发展模式和机制尚不完善。北大国际医院希望在同一个平台上聚集这部分资源。一旦政策放开,北大国际医院就会有这些医生。资源,并可以全方位振兴。“掌握人才是掌握学科发展的金钥匙。陈仲强希望医院能够提前规划并提前掌握系统外的医生资源。
参与规划的各方的支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成功构建了特色诊疗中心、重点学科、普通学科、平台科室、高端服务的学科布局。由于学科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的过程不同,科室掌握的核心医疗技术也不同,科室面临的市场和患者的情况也不同。虽然学科可能同时起步,但也不一定齐头并进。“对于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医院将在床位数、设备配置、人员规模、专家引进等方面倾斜。”冯兰介绍,国际医院一直在控制过高的人工成本和引进高端人才之间寻找平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优先引进技术骨干人员。目前,近60%的医务人员被分配到医院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
“医院不可能把所有资源平均分配到每个科室。考虑到医院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必然会有所不同。”杨补充说,虽然“风雨兼程”不易,但北大国际医院每年都会对各个学科的发展规划进行论证,并根据学科发展动态调整配套支持。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门诊部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之初,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共建了多个学科。随着科室自建和自营能力的提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专职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多点实习兼职主任的数量却在减少。“但我们希望与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冯兰认为,共建科室代表了学科的高度和水平,比较容易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医生加入北大国际医院。比起他是不是兼职的科室主任,更重要的是迅速建立一个独立的医生团队。部门发展的目标是即使总监离职,部门仍然可以独立运营。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学科布局
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北大国际医院深知采取多种措施留住人才的重要性。薪酬、福利、工作环境成为人才在北大国际医院“扎根”的重要因素。据陈仲强介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院、谢赫医学院、首义医学院等知名大学。“北大国际医院聚集了北京各个学科的专家资源,成为医院吸引人才的名片。”
“北大国际医院搭建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医院品牌,舒适的工作环境,灵活的机制,最先进的医疗设备配置,让医生更愿意来这里工作。”在临床人才吸引方面,根据冯兰的说法,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制定了不同的人才策略。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不需要培养他们的专业和管理能力。北大国际医院更应该努力去整合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更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根据以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为代表的中层骨干,在职称评定方面设置了“双轨”——北京职称评定制度和北京医学评审制度,让擅长临床实践、在科研方面有优势的医生实现自身价值。冯兰补充说,对于应届毕业生,北大国际医院提供相对较高的薪资水平,在人才培养和职业规划方面提供全面保障。
自我“造血”叫自强
其实北大国际医院的学科发展路径是大多数科室发展的真实写照。以消化内科为例,最初消化内科的建立模式是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共同建立的。当时科室人员不足,门诊人数比较少,能开展的诊疗项目不多。“与两家医院共建后,不仅丰富了科室专家团队,也有不少患者前往北大国际医院就诊。”杨强调,在最困难的时期,消化科只有两名专职主治医生。后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专家也加入进来,多处执业。同时,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为消化内科招聘了专职专家。
胃肠病学系
专职医生的到来,给科室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变化。“相比多点执业医生,专职医生投入的精力更多。”杨强调,除了人才,更多的诊疗项目可以通过不断引进新设备,由科室进行。
眼科和胃肠病学走过了几乎相同的道路。“北大国际医院眼科起点高。自建之初,拥有高科技医疗设备,科室兼职专家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但第一年的患者和手术数量很少。”眼科主任李明伍表示,自2016年以来,随着医院知名度的逐步提高,眼科手术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2017年眼科手术数量达到2600余例,门诊人数超过160人/日。随着更多专家的加入,眼科可以对眼外伤进行手术。
眼科学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学科发展的一大优势是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调动各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诊疗方案。”李明伍强调,如今眼科的疑难重症患者越来越多,MDT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国际医院产科的成长路径也颇具特色。妇产科下设妇科、产科、生殖中心、计划生育科。到2017年,妇产科基本进入成熟状态。据妇产科副主任李琳介绍,2017年,妇产科年门诊量达10万人次,妇产科年出院人数达4000余人,产科分娩量约2000人次。“目前产科的医生大部分是专职医生,包括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教授和副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人员结构比较合理。”李琳说,妇产科也经历了从共建到自建的发展阶段。目前妇产科已经完全具备了自我建设和自我支撑的能力。一方面,北大国际医院在人力、设备等方面给予了资源支持,给予了科室主任相对较高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妇产科注重培养一批医生。通过定期查房和国内外学术培训,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逐步提高。
产科
消化科、眼科、妇产科从依靠“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只是64个学科的一个缩影。正如李明伍所说,北大国际医院科室的发展离不开医院整个平台的优势。比如北大国际医院希望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治疗难度更大、更严重的疾病,提升北大国际医院的综合实力。MDT模式每月由胃肠科、肿瘤科、胃肠外科轮转,负责联系科室联系人;每周三中午,各科室将重点讨论诊疗方案,并开展超声和病理阅片环节。“接收疑难重症患者并成功治愈,是医院打造品牌效应的捷径。”李明伍说。
8大学科联合会诊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张建国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张毅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胸外科张磊主任医师、郑良主任进行。同期成功完成“巨大神经纤维瘤切除术”
此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注重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的创建。学院投资4000多万元搭建教学平台,总面积8161平方米;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中心实验室一期基础实验平台。"医生非常重视医院的培训能力."李明伍说,培养眼科医生的基本原则是,医生不仅可以为科室服务,离开北大国际医院后还可以去任何医院。
除此之外,医院的薪酬制度也是留住医生的关键。据李明伍介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正在进行绩效考核体系改革,通过建立包括临床技术、科研、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考核体系,对医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由此可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既致力于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又希望通过建设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引领区域医疗发展。以妇产科为例,妇产科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建立危重病人转诊中心,为政府承担一些疑难重症转诊工作。李琳强调,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接收疑难重症将对提升妇产科学科实力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北大国际医院将在风风雨雨中继续前行。陈仲强强调,虽然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仍需面对各种压力,但如果可持续发展与成本控制的关系能够得到解决,各种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虽然资金压力和人才困境依然存在,政策壁垒没有被打破,但只要我们想办法‘蹲’过去,我们的春天一定会到来。”陈仲强说。
1.《北大国际医院骨科 三年磨一剑 透视北大国际医院学科雄起之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大国际医院骨科 三年磨一剑 透视北大国际医院学科雄起之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48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