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在海曙莲峰北区的市民徐阿姨致电新闻热线,称在附近超市买了一袋“防蛀防霉球剂”。放在衣柜里不到一天,她和妻子都出现了眼睛刺痛、呕吐和头晕的症状,怀疑“樟脑丸”有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壁橱里“樟脑丸”的味道很刺鼻
徐阿姨说她在超市买了这个“防蛀防霉球剂”。回家打开包装,感觉味道比较刺鼻,就放在阳台上了。“当时身体很不舒服,眼睛刺痛,头也晕了,还以为自己病了。她打算换衣服,去看医生。她打开衣柜时,闻到一股强烈的刺鼻气味。”原来他老婆看到阳台上的“樟脑丸”后,在柜子里放了两个樟脑丸。而且,不仅她痛苦,她的妻子也有同样的不良反应。
“我怀疑是被‘樟脑丸’毒死的。我赶紧给女儿打电话。她是化学博士生。听了情况,她说对二氯苯有毒。让我扔掉,打开门窗通风。”徐阿姨说。记者看到,徐阿姨购买的“樟脑丸”包装袋上标明“99%对二氯苯含量”,背面底部标明“低毒”字样。
记者走访了我市几家大中型超市,发现市场上用于防止衣物霉变防蛀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樟脑丸,另一类是徐阿姨购买的对二氯苯含量在99%左右的合成樟脑丸。前者的价格远高于后者。超市里一袋110克的“对二氯苯防蛀防霉球剂”定价为6.6元;一袋110g天然樟脑防蛀片17.80元,差价近三倍。
超市货架上摆放的樟脑丸90%以上是人工合成的,含有对二氯苯,不到10%是天然樟脑丸。根据导购,顾客买樟脑丸,“一是看价格,二是闻气味。天然樟脑是从樟树枝叶中提取的有机化合物,气味芳香但价格昂贵。合成樟脑丸一般加入薰衣草香料等。,而且价格更贴近百姓。”导购员说:“商品放在超市货架上,会参考销量。销量好的话,下的货会多很多。”。
环保部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对二氯苯
昨天,记者采访了宁波市环保局一位姓吴的部门负责人。负责人查阅了两份文件供记者查看:1999年3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安全杀虫剂》规定:服装、面料、书籍等驱虫产品不得含有对二氯苯;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17-2005号文件明确规定了防蛀剂的标准,其中技术内容5.1规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萘或对二氯苯”。
该负责人表示,相关文件应规范生产企业。“宁波没有生产防虫产品的企业,环保部门也从未接到过类似投诉。涉及流通领域的,应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同时,负责人提醒记者“本标准为推荐标准,适用于我国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并解释“也就是说,本标准是厂家办理环境标志的参考文件,如果产品中含有对二氯苯,企业不能办理环境标志,不具有强制性”。
海曙区市场监督局的一名阮姓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合成‘樟脑丸’中毒的投诉。至于使用后有不良反应的人,我们会调查并询问相关厂家。到目前为止,市场监管部门还没有收到任何含有对二氯苯的家用防蛀产品不能公开销售的文件。”。
过度使用合成“樟脑丸”可能是有害的
记者通过询问发现,对二氯苯对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对肝肾有损害。人暴露在高浓度下会表现出虚弱、头晕和呕吐。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证实,对二氯苯对动物致癌,对人类可疑。
记者联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周泉。他说:“一般来说,只有一种成分肯定是有毒的,但如果放入产品中,其浓度就会不同。”周主任提醒,正常情况下,消费者应按照说明书上标明的单位剂量放置樟脑丸,一般以衣柜内的体积为计量单位。如果过量使用这些产品,气味太浓,吸入量太高,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沈告诉记者,“对二氯苯的确是一种有毒的化学混合物。如果一个人在含有少量对二氯苯气体的密封空室内,会引起轻微中毒,如头晕、头痛等。既然国际组织已经确认对二氯苯对动物有致癌性,并有对人类致癌的嫌疑,那么就要慎用。”
专家建议,如果闻到“樟脑丸”的刺鼻气味后感到头痛头晕,应立即转移到空好的地方。如果家里有孩子,建议只放一半或者一个“樟脑丸”。特别提醒,孕妇在怀孕前三个月,胚胎最容易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最好不要使用“樟脑丸”。
□宁波晚报记者张明强
1.《樟脑丸成分 人工合成“樟脑丸”过量使用可能有害 专家:要慎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樟脑丸成分 人工合成“樟脑丸”过量使用可能有害 专家:要慎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49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