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与南京的关系很深,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比如‘苜蓿园’的地名,流行的茉莉花,西府海棠都是通过‘一带一路’进入南京的。”昨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一带一路”经济植物展在中山植物园举行,“一带一路植物”讲座当天举行。
原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袁昌琦,也是我国著名的药用植物资源和生药学专家。现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袁昌奇和其他植物研究者一起,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了一本100万字的书《一带一路的经济植物》。
袁长奇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引进、驯化和培育了包括农作物、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药用植物在内的数万种。这些经济植物和文化交流丰富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植物物种资源,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被誉为江苏省花卉的茉莉花,经由“一带一路”进入南京。袁昌奇说,茉莉花起源于伊朗和印度,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茉莉有不争春,不炫丽,骨子里香的性格。南京六合民歌《多美的茉莉花》曾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演唱,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紫金山下中山门外,“苜蓿园”的地名广为人知。这个特殊地名的存在,源于中国重要植物紫花苜蓿在“一带一路”交流中的引入。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产量高,原产伊朗高原。汉代张骞经过西域时,苜蓿开始传入中国。“紫花苜蓿在南京也叫鸡头。汉代,大量的马和骆驼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苜蓿作为这些动物的重要食物,开始在中国种植。根据《元史六都留守司》,“苜蓿园”是官职,负责种植苜蓿和养马。明代在朝阳门外设置了专门种植紫花苜蓿的地方,“紫花苜蓿园”的名称一直流传下来。可见,南京人生活中常用的地名,其实印证了一条古丝绸之路的过去。”袁长奇说。
讲座前,江苏省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联合举行签约仪式,共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中山植物园“一带一路”经济植物展昨天也在中山植物园南园温室二楼举行,展览期为一个月。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植物交流的历史和传播,重点介绍了24种经济植物。
1.《苜蓿园 南京“苜蓿园”地名源自“一带一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苜蓿园 南京“苜蓿园”地名源自“一带一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0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