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降低上网年龄,培养网络素养
专家建议,“网代”需要懂网,懂网
互联网正在影响儿童的童年,未成年人上网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青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情况报告》指出,互联网已经深入融入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初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正在下降。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9.2%,明显高于全国整体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人首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呈下降趋势,10岁及以下人群中有78%开始接触互联网,首次接触互联网的主要年龄组为6-10岁。
互联网重塑童年已经成为现实
问题集中在网络素养上
现在的未成年人被称为“网代”。“网络一代”作为“网络原住民”而诞生,在生活中处处触及网络。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报告,每天,全球有超过17.5万名儿童首次上网,平均每半秒钟就有一名新的儿童网民。同时,报纸上也频繁报道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社交不良的报道。很多人认为,青少年行为不端甚至极端事件都与青少年过早接触互联网有关。
网络是“疏远”孩子的洪水猛兽,还是推动信息时代“原住民”进化的加速器?问题的焦点在于控制网络的质量和能力——网络素养。
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认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络素养是指与网络相关的素质和素养,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一般来说,网络素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识网络’、‘利用网络’、‘融化网络’。其中,“认识网络”主要包括了解网络、了解网络、安全触摸网络,即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了解网络的特点和功能,具有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使用互联网”主要是指具有获取、识别、评估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冷静、合理、高效地上网;‘融网’主要是指智慧、阳光、依法上网,即具有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自律和自控,能够创造性地使用网络。"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辉就如何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网络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知识的教育是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的首要内容。”在她看来,网络安全是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最大的风险和隐患。未成年网民缺乏一定的网络技术和安全知识,没有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同时,他们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受情绪的影响,盲目冲动,所以在网络上容易受到攻击和欺骗。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网络安全课程,教授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和隐私保护常识,分析网络上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和陷阱,从主观上建立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的生活相对简单,网上学习、网上聊天、游戏娱乐已经成为校园学习之外最重要的活动。要引导未成年人预防网瘾和成瘾,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适度使用互联网应用。所以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也是关键。”
此外,她建议引导未成年人批判性地思考网络亚文化的各种现象。“网络文化和网络内容混杂,未成年人的文化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容易受到二次文化、鬼文化、饭圈文化等各种网络亚文化的侵蚀和渗透,脆弱善变,甚至成为网络暴力和网络侵权的一员。增强未成年人对网络文化和网络现象的意识,批判性地接受网络文化狂欢,避免走向网络群体极化和群体神话。"
未成年人摸网是有原因的
断开网络没收手机时要小心
由于报纸上经常报道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问题,很多家长和学校在谈论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时都非常紧张,甚至到了“谈网色变”的程度。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一些家长和学校采取了没收手机、断网等极端措施。虽然这些做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久而久之,“治标不治本”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家长和教师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级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执行主任李晓庆表示:“矛盾在于未成年人与家长和教师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的不一致。有时候也是因为未成年人和父母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缺乏亲人的关爱。未成年人可以在网上弥补这个不足。另外,家庭是个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儿童会直接受到成人行为的影响。”
“家长要为年幼孩子的网络终端设置控制工具,方便设置上网时间,限制不健康网站。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建议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友好协商明确自己的上网行为,遵守规则。同时,家长要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理解,与学校共同培养使用家庭网络的习惯。”李晓庆还建议,“学校应在校园内创造机会,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互联网的优势和劣势,并通过分享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案例、组织中小学生手写报纸活动、举办网络应用知识竞赛等方式全面加强互联网。客观了解、宣传、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移动终端和互联网。”
对此,杭州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钟江顺认为,未成年人之所以喜欢上网,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在特殊阶段具有易好奇、易模仿同流、易任性、易转移和发泄等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他们已经具备获取和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这就造成了网络创新的内在需求与网络使用的自我管理之间的矛盾;此外,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父母忙于生活,导致未成年人缺乏陪伴,而未成年人忙于学习,导致游戏和同伴交流严重缺乏。他们只需要在网络中寻找替代品,从而诱导出使用网络的强烈动机。
吴说,目前,家长和老师对互联网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二是放任自流。“不管是哪种情况,其实都是对网络的误解,这本身就反映出家长和老师缺乏网络素养。”
“因此,家长和教师作为成年人,要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规范自己的网络交往行为,自己示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规范,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利用网络更好地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换句话说,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父母、老师和未成年人应该有一种共同探索、交流、成长、进步的关系。而不是站在彼此的对立面。”
健康网络生态需要协调
尽自己的责任避免扔掉负担
如今的教育生态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各尽其责。其实也需要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生态。
在吴看来,目前我国中小学网络素养教育普遍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实践脱节。网络素养教育跟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网络素养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系统、科学、规范的网络素养课程体系尚未建立。相关内容分散在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网上使用行为缺乏事前的教育、指导和规范,通常在问题出现后以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处理。这种被动的情况使得未成年人在网络使用中出现频繁的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对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积极将网络素养教育推进到学校和课堂,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现有的课程体系,积极教育、引导和规范学生。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网络道德。”
天津市河西区教师发展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师高振宇认为,未成年人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互联网是他们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世界太复杂,未成年人缺乏判断力,容易误入歧途。为了避免不幸,社会有很大的责任。
“网络发展很快,法律法规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有法可依。但《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需要加强立法。其次,加强实名制管理,所有软件、应用、小程序都要实名认证,不会有空无一例外的钻。第三,呼吁和鼓励有实力、有责任心的科技企业改进管理和经营。当然,仅仅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形成一个“手拉手”和“交叉式”的闭环。“文/古玉
1.《知网少年 未成年人触网年龄再降低 网络素养需培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知网少年 未成年人触网年龄再降低 网络素养需培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0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