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诫后世的中国人说:“不如自己的朋友。”从逻辑上来说,如果每个人都听他的,那么每个人都没有朋友——两个人,总会有好与傻的区别。那些不太愿意爬得更高的人,而那些更优秀的人却在盯着更优秀的人。为什么要打弯结?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不如自己”。只有强者才会骄傲,反之,只有弱者才会自卑,只有强者才会气魄取胜,只有弱者才会气度取胜。如果两种人兴趣相投,相遇相知,往往能相得益彰。相反,一山不容二虎,在场的只有强者中的离间和反目者。
据说李白和王维在长安同居多年,但没有交往的记录。相反,比李白小的杜甫,却冲过来崇拜和怀念李白。虽然他经常被太白取笑,但他们还是设法保持了良好的友谊。
闻一多和朱自清,情况相当相似。
朱雯的任命始于1932年9月。朱自清今年三十六岁,在清华大学任教七年。他刚刚从欧洲旅行回来,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
35岁的闻一多回国7年,刚从青岛大学转到清华。朱自清住北院九号,闻一多住新南院七十二号。两家相距不远,联系密切。
比较闻和朱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年龄相仿,都在北京读书,经历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他们曾经是新诗的著名诗人;现在在清华任教,朱自清在清华教诗歌、歌谣、中国新文学研究,闻一多在清华教王维和他的同道诗人杜甫和秦、汉、魏、六朝诗歌,题目差不多。两个人之间,当然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从职位上看,朱自清是老教师,闻一多是新人,朱自清是系主任,闻一多是系里的教授;从人品上来说,朱倩是很热情的,朱自清自然会容忍和支持闻一多,共同推动清华中文系的建设。
而且,他们的情况也差不多。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两人都可以算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但在当时,这并不是一个荣耀的称号。闻一多留学艺术。回国后谈古代文学,难免会遇到一些“正统”。
据说他讲离骚,上了课就大声唱:“好痛~ ~喝酒~ ~酒~ ~ ~读离骚~ ~ ~才能成名……”这句话出自明人,不是闻一多的发明,但我喜欢这种“英雄语言”,但我能看到闻一多的。最棒的是,他经常笑。
没想到,这成了他的罪。1932年,青岛大学爆发了一波学生潮,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打油诗:
“闻一多,闻一多,
你一个月挣400多,
一节课50分钟,
受不了你?"
这显然是在抛弃他的知识,闻一多只好笑笑。
闻一多
当我回到母校在清华教书时,情况并没有好转。吴组缃回忆说:“清华的同学和老师年龄相差不大。有些人在出版物上发表过张文,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比老师差...有的同学确实有闻一多,是新月派,不会教古代文学。想法。”——这和胡回国时的经历差不多。如果胡适之没有一群来自傅斯年顾颉刚的学生的支持,他很难在北京大学立足。
连教授都怀疑闻一多。朱自清在1933年10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去拜访黄先生,告诉他学校的情况。黄老师说清华大学中文系空太弱了,听到很多还挺奇怪的。”黄先生是古代文学大师,疑惑严重。
而一向谨小慎微的朱自清,在此记录后评论“很奇怪”二字,隐隐约约传达出他的不满和委屈。
朱自清的日子也不好过。被俞平伯推荐到清华,勤奋工作了七年,接替杨振声担任系主任。但近几年来,对他在大学的“新文学研究”教学的质疑从未停止过——白话文只是一部应时之作,怎么能算是学习呢?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眼里,这样的问题是沉浸式的。
闻一多和朱自清,一方面抱着这样的疑惑和责任,开设新文学研究班,担任新诗社的导师;另一方面,他们也受到了深深的刺激,就像刘半农拼命想获得博士学位一样,两人都异口同声地为研究古代文学而奋斗,古代文学被认为是文学的正宗。
左边朱自清,左边闻一多
闻一多经常缺席教授会议,在清华基本不参加任何活动。他断过朋友,没交过朋友,已经到了古人称之为“不足以见园”的地步。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西南联大,以至于被半开玩笑地命名为“为什么不问楼主”。努力的话,终于赢得了一句评论:一多是“从西方文学转向中国文学”的“唯一赢家”。这句话出自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被闻一多视为“莫大的安慰”。
十几年来,闻一多偶尔能敞开心扉的朋友,只有比他大一岁的朱自清。
朱自清也在挣扎,在挣扎。但他不可能像闻一多那样自闭。他是部门主管,有许多事情要讨论和处理。他的家庭比文怡重,他的身体比文怡弱。他喜欢食物和打牌,所以外面有晚餐和扑克游戏,他很开心。回来后总是在日记里自责,说家里人“浪费时间,没有进步”。
1.《何妨一下楼 闻一多断朋绝友,皓首穷经,被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何妨一下楼 闻一多断朋绝友,皓首穷经,被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2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