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的体系,其中文学、历史、哲学是相通的,儒、释、道也是相通的。儒家文化是中坚力量。楼玉烈教授以儒家的“学、仁、礼、行”等关键词为立足点,为我们详细阐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
楼玉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名誉院长,全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三智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体系。除了当地的思想文化体系,我们还接受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体系。儒家和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两个。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兼容并蓄,逐渐形成了一派一派各具特色的文化。儒道结合了先秦百家的精华,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脊梁。佛教是外来传入,为中国文化所接受,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流派。此外,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等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儒释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归根结底,儒家文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最大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儒释道文化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以前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以儒治国,以道治国,以佛治国。也就是说,用儒家思想治国,用道家思想滋养自己,用佛家思想治国。这是相对的说法。在我看来,三大家族的关键思想可以用来治国,治国,治国,治国,治国。特别是中国文化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学科分类方法,把学科划分成非常精细的学科,把学科彼此分开。中国传统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包括文学、历史和哲学、儒家、佛教和道教。
养生之法也可以用于治国,反过来,治国之法也可以用于养生。从根本上说,两者是相似的。就像人的身体生病,往往是因为阴阳失调,气血不通。用这个原理来分析,如果国家和社会不稳定,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阴阳气血失调。两极分化是一种阴阳失衡。不上下沟通,就没血。因此,同样的原则可以适用于养生和治国。宋代学者范仲淹说,不是好朋友,就是好医生。这也说明了治国和养生是相通的。
其实不仅仅是治国养生,还有烹饪。古人称丞相的工作是调和丁奈,丁奈是煮饭的锅,意思是丞相就像煮饭一样。与西餐不同,中餐最重要的特点是将各种味道融合在一起,做出美味的食物,而炒菜本身就是一个融合和中和的过程。不仅有酸、甜、苦、咸五味,还有五色。首相的工作和建筑工人的工作一样。周总理曾经说过,"总理是个八级瓦工"。
因此,中国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可以相互联系的。
智慧就是力量
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教给人一种智慧,而不是一些简单的知识。
《论语》里有句话:“不怒,不怒,不发。”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激励的方式教学生。启发式教育不同于灌输式教育。首先,人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我心里没有聚集和学习的欲望时,我就不会激励他。”下一句话是:“不拐个弯不倒,就没了。”意思是这里有个正方形的东西。我告诉过你其中一个角,但如果你想不出通过这个角的其他三个角,那我就不重复了,也不教了。因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融会贯通,没有从一个到另一个的连接和思考能力,不能再教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能够融会贯通。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教给人一种智慧,而不是一些简单的知识。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智慧是一种对知识的发现、掌握和应用。知识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用,不然就死了,没用了,只有用才能发挥作用。知识的应用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而是一种智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引用一位西方哲学家的话: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也有缺陷,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成为力量,只有把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才会产生力量,而这种运用需要智慧。所以,智慧就是力量。在中国文化中,儒释道都是智慧,不是知识。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要实现做人做事的一些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
《礼记》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薛稷谈到了教育的意义、重要性、目的和许多方法。特别是教学,不是让人背文章,增长一些知识,了解一些著名的东西和规律,而是让自己的生活受益。很久以前,我们就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让人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儒家的整个思想就是围绕这样一个目标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儒家文化建立社会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永远以此为荣。儒家文化就是要建立这样的礼仪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建立社会礼仪。总结儒家就是四个字:敦力明伦。敦厚,即敦厚,敦厚的意思是重视礼仪,把礼仪作为社会构成的基础。另外,还要明伦。孔庙里到处都会有一座叫明伦堂的庙。敦力明伦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
那么什么是礼物呢?礼即礼仪,礼仪是一种社会秩序体系。每个社会都要有秩序,儒家文化的礼,就是讨论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存在。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周公定的,现在要做的是维护周公制定的礼乐。
《论语》:孔子说季氏:“宫廷八舞,可忍可忍!”根据礼仪制度,各种形式、仪式和人们的身份密切相关。春秋时期,医生纪氏用的是八舞,只有皇帝才能用。按照规定,皇帝用八女,诸侯用六女,作为医生只能用四女。纪现在是医生,但当他想成为天子时,他越权了。
孔子一生的努力就是恢复李周,让大家遵守。所以孔子才提出仁的思想。儒家讲仁,仁就是仁者爱人。仁的核心精神是复辟仪式。孔子在颜元问仁时说:“克己即仁。”“可”就是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从而恢复和符合礼即仁的要求。这是孔子仁学的核心。“见不得邪,说不得邪,听不得邪,不动不得邪”是孔子的进一步解释,即他从看、听、说、动四个方面要求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仁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律。孔子通过倡导仁爱达到了恢复李周的目的。
荀子对礼的论述,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开始的。“人力不如牛,走路不如马,又用牛马,那又如何?他说:人可以群居,牛马不能群居。”人可以组成有组织的群体,而牛马不是有组织的群体。对于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如何才能发挥群体的力量?这个群体必须分男女、男女、男女、男女、部长。只有明确社会成员的身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才能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力量。所以荀子说:“分群分明。”用现在的话说,人是群居动物。动物群体只是一个自然群体,而不是一个社会群体。所以可以说,荀子最早提出人是社会性的,即有组织、有分裂。这种分工不仅是分工,更是身份的划分。这个身份里自然有不同的身份,比如父母,孩子;也有社会需要的不同身份,比如领导和被领导。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必要的社会秩序。
另外,荀子认为礼的起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性。中国古代对人性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性善论和性恶论。其实善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人性。性善之说主要来源于孟子。孟子认为人性可以善,人性中有一些根本的迹象。孟子曰:“有情,可为善。”人自然有四种心:同情、羞耻、顺从、是非。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端。性恶论源于荀子。荀子:“饥为食,寒为暖,劳为息,善为利,恶为害,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没有规矩,就会有争斗,这是礼的必然。
在五大伦理中找一个位置
明伦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尽职调查。
仪式最终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在整个社会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即“名伦”。儒家确立了礼的秩序,使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是一个怎样的身份,属于哪一种。要有一个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份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类。其实五大类有十种身份,每一类都讲两个方面的关系,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五伦五常。五种关系是什么?就是君臣父子夫妻老少朋友五种关系。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适用于政治地位,而是现在体现为一个为主,一个为辅的关系。比如在开药的时候,中医要分君、臣、佐、使,以君为主,臣为辅,辅为辅。此外,君主和他的臣民也是领袖和被领袖之间的一种关系。父子、夫妻是天然的人情关系,君臣、朋友是社会关系,是相对的。总之,儒家把人际关系分为五类,自然的和社会的。有两个完全家庭所有,两个完全社会所有,一个同时为社会和家庭所有。
原始伦理的分类没有高低之分,但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出现高低,这是一个历史发展,它不是五大伦理之一,它不是人类伦理的本质问题。贵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儒家揭示的五伦,只要有人类,随时都存在。更重要的是,人类不都是一样的。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什么样的人,人的智力和身体素质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智力和身体素质都是不一样的。
其实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个假设,人的智力是一样的,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高度。现在,为什么我说遍布社会的成功研究是毒害社会的毒理和知识?就是因为成功研究把人的胃口调整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好像只要努力就能达到这个水平。其实并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个人可以做到,但那个人可能做不到,甚至永远做不到。我们要知道人是不同的,要帮助智力和身体素质有缺陷和低的人,智力高身体素质好的人要帮助智力低身体素质差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智力和体能发挥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这方面,大家都一样,人人平等。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荀子曾经引用过《经书》中的一句话“唯气非气”。在我们谈论的一致性中有许多不规则之处。另一方面,只有不规则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形式上的均匀性可能存在于实质上的不均匀性中,而形式上的不均匀性可以精确地实现实质上的均匀性。社会上的人身份不同,需求不同,怎么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很深刻。什么是真正的平等,什么是真正的统一?不是一种形式。仪式定义每个人的身份。因为工作的性质和地位不同,每个人的需求和欲望也不同。所以荀子的礼是为了达到“养人之欲,施人之欲”,即合理地满足社会上不同身份的人的欲望。荀子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不会有竞争;其次,我们不会从天、地、自然中无限地挖掘资源,我们可以保持资源的不断延续。
荀子当时就有这个想法,不仅可以合理分配我们现有的财产,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合理要求,而且我们不会无限期地攫取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每个人都会去抢,如果拿不到,就从自然中抢。如果我们人类的欲望无限增长,无法得到满足怎么办?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无止境的东西,导致很多环境问题,生存危机等等。
儒家的教育,尤其是五道伦理的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理解”自己伦理的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孔庙有明伦堂,文庙也有。明伦堂不仅仅是每个人都要用礼貌和礼仪去尊重别人,其实要能尊重别人,首先要尊重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份。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现代人最讨厌的问题。想保住身份,逃不掉身份,却总是对自己的职责感到不安。
要说职责是你的身份,最重要的是清楚的知道。人类的任何烦恼都来自于不安本分,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份。现在的人讨厌这些东西,认为它们是封建的,扼杀了它们的本性。其实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这个身份是不能侵犯的。当然这是不能违背的,但不代表是固定在某个身份上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五关系关系中都有十个身份,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是不同的身份。每个人都在不断改变,改变自己的身份。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应该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言行,这是体面的,是被人们认可的。不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是得不到人家认可的。这叫有规律的话,话会让事情发生。
身份很重要,是体面、学历、修养的底线。其实也是成功的法则,也是让自己少受困扰的法则。所以明伦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希望每个人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父母也要尽到作为父母的责任,孩子也要尽到作为孩子的责任,这样一个家庭才和谐。和睦相处,万事大吉。一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尽职尽责,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尽责的前提是认识到每个人都属于哪个伦理。其实所有的儒家教育都是让我们确认自己的身份。确认身份并不是让我们屈从于某种身份,而是在不断变化。每个人都有这十个身份,所以这十个身份的道德要求是相对的。
这篇文章同时发表在2019年秋季的《三智汇》上
1.《儒家的核心思想 敦礼明伦 儒家的核心思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儒家的核心思想 敦礼明伦 儒家的核心思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7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