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注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最初的音节整体描写,到音韵二分法的反切注音,到音节中的新四声注音,再到音标和汉语拼音方案,每一步都是当时学术背景和历史的反映,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结果。
东汉许慎是中国第一个注释汉字的人。在他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当他认为有些词要标音时,就用直音法注释。但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如陈力《切韵考通论》:“古人声书,但读若而读同某。但是如果没有谐音,其规律就差了;或者虽然有同音字,但是那些隐藏的,难以辨认的,他们的法律就差了。”后来又产生了音韵二分的反切注音,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声调,即新四声注音。汉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音标,注音是后来的事。
明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万历时期,一些天主教徒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语,他们用拉丁字母和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当时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方人物的奇迹》一书。罗昌培根据该书的中、拉丁文译本整理出了一个26个声母、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格尔在杭州出版了《西方儒学,耳目》,并在利玛窦注音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后来人们称之为“厘金方案”,打开了汉字注音和拼音化的大门。
从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几百年来产生了几十种拼音方案。这些音标有汉字笔画、速记符号、拉丁字母、数字符号、自制符号等;从音节的拼音模式来看,有两种拼写系统:音韵系统、音位系统和三种拼写系统。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了汉字的注音。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至此,汉字的注音和记录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1.《真实的拼音 中国汉语拼音注音的发展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真实的拼音 中国汉语拼音注音的发展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8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