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内则》载:“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供)衣服。”1在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下,缝补、织绣是女性的专属劳动,如果哪家女子不会做针线活儿,会被人讲“拙老婆”。针线包作为储放针头线脑的容器,与针线不离手的女子朝夕相伴。
北平街头补衣服的妇女(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海禁政策的颁布使广州成为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的对外贸易进入了全盛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漆器和牙雕制品在欧美社会大受欢迎,乔治三世特使马戛尔尼的的秘书巴洛于《旅行在中国》一书中曾写到“看来似乎最优美、最完完美无瑕的顶峰,就是广州的象牙雕刻”,漆器和象牙雕刻的女红盒、女红桌都是当时颇受欢迎的外销品。2
西方描绘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的漫画
清代牙雕人物针线盒(藏于广州博物馆),长25.5cm,宽19.5cm,高16cm。内有层格,用以放置针线等物品。盒盖面上雕刻有贺寿的场面,其他部位装饰市井风情和中西花卉等图案。
清代牙雕人物针线盒(藏于广州博物馆)
清代黑漆描金人物纹女红桌(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长63.5cm,宽42.5cm,高75cm。以木胎制成,内外通体髡黑漆描金,台面及周身满绘庭院、人物、场景等,桌内配以精致漆盒承载各式象牙制纺锤、线轴、线梭、顶针等针线工具。通常木胎先由订购地做好,船运至广州,广州漆匠髹漆彩绘后再返运回订购地。
清代黑漆描金人物纹女红桌(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民国时期,在西风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人民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器物的造型上,少了清代的满工满雕,大量借用了西式的卷草纹、垂花幔纹等。3如下图的民国纻丝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由硬木制成,长6.2 cm,横16.6 cm,高21.5 cm。纻丝架是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女红用具,一作麻压,压待加工的纻麻丝;二作灰盒,台面正中的凹坑盛灰,搓线时手指蘸灰以增加摩擦;三作针线盒,束腰两侧是两个小抽屉,用来放置缝衣针、丝线等。
纻丝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澳大利亚摄影师海达·莫理循1933年至1946年间在中国拍摄到一种十分小巧精致的蝉形针线荷包,这种荷包分两部分组成,形制相似大小不同的包套和包舌,包套下端开口,包舌内部蓄有薄棉花(便于插针),上端缝有一条带子且穿过包套上端(用于拉拽包舌)。
蝉形针线荷包
使用时,将针水平插在包舌上,丝线横向缠绕,拉紧包舌上方的带子,使其收于包套之中。
抽拉式针线荷包使用方法
近代中原地区仍保留这种精致的针线荷包,外形多呈葫芦形状,取“福禄”之意,包套绣有花卉纹样,包舌下摆坠彩色流苏。这种针线荷包精致美观,不仅具有收纳的功能,还可以作为挂件,兼顾实用和装饰的功能,通常成对出现及使用。
葫芦形针线荷包(藏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饱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物资比较匮乏,裁衣买布需要布票,“无布票没衣穿”,有了新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最后满是补丁,家里孩子多的更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大改小,旧翻新。
布票
缝纫工具更是一家人穿暖的保障,这时的针线包仅仅作为一个收纳的容器,几乎没有任何装饰。
雷锋用过的针线包(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雷锋生前随身携带的针线包(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被列为雷锋十件传家宝之一,由粗布缝制而成,从磨损情况来看这只针线包已经使用了很久,也象征着雷锋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精神。
雷锋为战友缝被子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在“破四旧”的旗帜下,服饰的审美被标上了政治色彩。此时的针线包,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缝纫工具的存在,而是一种“价值的符号”,是与当时社会规范是否一致的判断标准。在全社会、各个学校里、开展了学习雷锋、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活动,学习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文革期间的海报图
当时流行一首“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的歌曲,人人会唱这首首歌,人人都学习“缝缝补补”。在海报、学生手工材料、红小兵剪纸书……随处可见针线包“价值的符号”的体现。
五七干校的知识分子做针线活
针线包是生活的必备品,近代民间针线包的形制更加丰富,种类也愈渐繁多,并且各具特色。针扎儿,也叫“针插”或者“针毡”,用以插针和缠线。这件抱财童子针扎儿,中间絮有填充物,外面包裹绒布,呈馒头形,四周围有十二个娃娃。因为针扎儿大都是女性使用,以娃娃作为装饰,也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抱财童子针扎儿(私人收藏)
据考证,“针氈(毡的繁体字)”的名字最早见于《吐鲁番出土文书》,《高昌义和四年(617年)六月缺名随葬衣物疏》:“……针百枚针氈系七色各一两……”据敦煌学研究所黑维强考证“针氈”就是针扎儿。5
这件山西地区的刺绣针插内置棉花等松软材料,外包缎面缝制成三角形状,下放缀有三束流苏,缠绕丝线时流苏可作为间隔,避免丝线互相缠绕打结。
刺绣针插(藏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中国人十分看重婚丧嫁娶这类人生礼仪,父母要为出嫁的女儿置办嫁妆,嫁妆的多寡关系到女儿在婆家的地位。“婚礼前夕显嫁妆,衣箱镜奁付杠房。双抬单顶沿街过,羡煞蓬门绮罗香!”6旧时,嫁妆中除了必要的珠宝首饰,还要有子孙桶、龙凤被等等,从床铺家具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这些平常的物件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
《古代风俗百图》七十(清)展示嫁妆
这件鞋形针线盒也是嫁妆中的一种,鞋窠处有盖,可开合,小巧精致。鞋形针线盒作嫁妆取谐音,寓意“和谐”,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希望。
鞋形针线盒(私人收藏)
鞋形针线盒(私人收藏)
在东北地区,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这些狩猎民族自古就有用桦树皮做器皿的传统,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山谷多桦木以皮贴车盖,为穹庐、为扎哈(桦皮船)、纵缝之如栲栳(盛东西的器物)、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7
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图片来源:北方狩猎民族网)
桦树皮的使用遍布衣、食、住、行,在北方狩猎民族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用桦树皮做的针线盒,质地柔软、不透水、又轻便耐用。
桦树皮针线盒(图片来源:北方狩猎民族网)
山东胶东还有一种用纸做成的针线笸箩,又称“纸斗”,用纸浆作成脱胎圆盒,并且装饰上剪纸或画上图案,使用时轻便而美观。既能盛一些缝缝补补所需的针头线脑,同时又因其花花绿绿的装饰还可以成为生活中的摆设,在当地,也是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9
纸斗
针线笸箩容量大,女子平时做针线活用到的工具,如:针、线、剪刀、尺子等等统统都可以放入。
制作纸斗
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认为银具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的功效,又象征着吉祥与光明,是生活富足、勤劳聪慧的标志,偏爱使用银饰品。收藏于汶川县博物馆的刻花镶珊瑚银针线筒,长13.5cm,宽3cm,呈长方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可扣合。表面刻有纹饰,镶嵌红珊瑚、绿松石饰珠,下端配有吊须,极具藏族装饰风格。
刻花镶珊瑚银针线筒(藏于汶川县博物馆)
藏于云南民族博物馆的这件白族针线挂,重178g,挂链用银抽丝箍成,与银梅花、镂空蝴蝶银牌相扣,并把镂空錾花针线筒穿串其间。既可收纳针线,又是佩戴饰物。
白族针线挂(藏于云南民族博物馆)
西南地区盛产竹子,当地的人们善于就地取材,利用竹子原本的形状,将两段竹筒套在一起,上下封口,便做成一枚针线筒,在筒身外侧雕刻、绘制纹样,顶端打孔后穿绳随身佩戴。
苗族竹针筒
(图片来源:中研院史语所民族文物资料库)
无论是骨制针筒,还是针线荷包,又或是针线笸箩,每一件储针容器的制作与使用都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技术与艺术发展的统一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文锦译. 礼记译解[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2]白芳. 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纪实[N]. 中国文物报,2013-11-13.
[3]王春雷. 谈民国家具造型与装饰[J]. 山西建筑,2012,12.
[4]沈嘉巍编,窦坤等译. 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5]黑维强. 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针氈”考[J]. 西域研究,2004,04.
[6]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7](清)西清. 黑龙江外记[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1984.
[8]北方狩猎民族网. http://www.chinannc.com/Chinese/index.aspx [DB].
[9]宋红宇,郭万祥. 胶东纸斗和笸箩的民俗应用[J]. 装饰,2005,09.
[10]谢菲,贺阳. 中国传统储针容器演变研究[J]. 设计. 2017,01.
相关链接:
小物件大智慧——针线包的前世今生(上)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1.《小物件大智慧——针线包的前世今生(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物件大智慧——针线包的前世今生(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