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红楼梦》,描写里面的人物,有的描写人物的画像或形体,描写得很细致,是真实的写法;别人不写,只描述人物面部表情,不写人像或体型,这是伪写。“虚实”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中国美学的一个范畴。它是指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直观的现实,以及所隐含和符号化的非直观的内容。”[1]“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实论与意境、情景、形神、疏密、隐蔽等范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体系。”下面是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谈一谈《红楼梦》中人物的外貌描写,窥探曹雪芹写人物的意图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曹雪芹对《红楼梦》人物的书写,恰恰是将国画中“直观”“写实”的书写与“非直观”“内容”的想象性书写相结合。具体来说,写就是写;写得假,就是写上帝。”“形神”是艺术创作中形神统一的创造性表现方法。形状是指对一个物体的形状特征进行真实细腻的描述,使之相似、酷炫、逼真;神是指深刻地揭示对象的精神、气质、精神和性格,表达创造者的思想和情感。”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追求形神相似。相似性是指艺术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观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外貌为例,不妨描述一下这些人物的外貌,从文字上列出来,按如下分组排列,再看看曹雪芹是怎么描述他们的外貌的。精神相似性是指艺术形象生动地传达事物的内在精神。第一组人物:、凤姐、宝钗。在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基础上,追求形神兼备,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走廊。
[2]
[3]
[4]
[5]
第二组是黛玉。
第三组是贾宝玉。
第四组是香菱、晴雯、芳官、灵官。
第五组是湘云和妙玉。
曹雪芹在描写这些人物的外貌时,也继承了前人的写作手法。例如,在曹雪芹以前的张卉小说中,当一个人物出现时,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介绍他们,无论是骈文还是诗歌,都是极其优美、工整和丰富多彩的。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读者面前完整地呈现一个人物,主要在肖像描写上做了努力。比如《隋唐演义》里的程,程的样子是:“眉毛一扬,眼睛一亮。脸上一疙瘩全是奇肉,蓬头垢面的嘴露出獠牙。脸颊上结着微红的胡须,耳后蓬松而短。”[6]从双眉、眼睛、脸、嘴和牙齿、胡须和头发,一个叛逆英雄的形象出现在页面上。
但曹雪芹在吸收前人写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除了传统的精描慢写之外,更多的是对人物外貌的魅力和气质的想象性书写。现在对以上六组人物的外貌描写逐一分析。当然,这里所做的“分组”与“真实写作”和“想象写作”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但为了讨论方便,这样的“分组”是做出来的,两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角色有想象的现实,也有想象的现实。
一、实际写作:
主要表现为人物的外在形象美
从文中可以看出,真正的人物是第一组的人物。这些人物一个个勾勒出来,像工笔画一样细致清晰,其实是写出来的。首先,小说中贾雨村的形象是一个“叛徒”,他的形象变化是一个由好到坏,逐渐退化的过程。起初,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想从事一项事业。但由于官场的龌龊,为官之道,为官之秘,都在“官保”中显露出来。为了保住官位,他不得不同流合污,无法自拔。他的长相如前所述,对于这样的长相,胖团说他:“尴尬,去他妈的尸骸。”[7]他多次说自己是“汉奸”,这在历史上与王莽、曹操相提并论。但曹雪芹写外貌的时候,却做出了真正的文笔,相反,写过去奸诈的人,是一套老套的“鼠耳鹰腮”,用的是正笔,全是好人的笔墨。这样写雨村不合适。看似是好人,其实变了,但也是汉奸,汉奸。他发财后没有得到印石的帮助。升职后,他找到了被绑匪拐卖的印石的女儿连赢,但没有把她交出来。被革职后,他得到了贾家的友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后来贾家有难,他又倒了。《甲戌石头记》中有一条旁批:“君子可以欺侧。邝雨村在王浩对下士谦让的时候。虽然政治老人也很困惑,但作者指着东方说西方。”曹雪芹通过写外貌,用“春秋”的笔法,把雨村写得生动含蓄。
凤姐呢?作为真正的权威,她是贾家容的大管家,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和实权。小说中,说她是“泼皮破屋”[8],“辣椒”“冯辣椒”,李婉叫她“玻璃心人”,杏儿说她是“光里一盆火,黑里一把刀”,都突出了冯洁为人处事的智谋和热情。所以曹雪芹在描写自己的外貌时,重点是这个外在形象,即“粉面含春味而不显”,“不显”就是显的地方。近年来,一些评论者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肖像进行了描述,并用中国传统图画书《马一项法》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曹雪芹不仅吸收了过去古典文学中人物的传统描写手法,而且从图画书中得到启发和继承。当然,这并不是说曹雪芹宣扬迷信,而是他受到相术的启发,用相术来塑造人物。对这方面的研究,比如台湾省的杨洁先生,很有见地。杨先生在《肖像描写考察——以《影子人物》为核心》中说:“相术作为古代小说中肖像描写的潜在文本,为作者提供了一套文化密码,并嵌入了人物和命运的暗示。”[9]冯杰的眼睛是“一双冯丹三角眼”。北宋马谡道者《马沈怡象》中的顾芗与武官。《湘言》曰:“严丰波长贵而自成,影秀气清。聪明的智慧赢得名利,高人一等胜过英国人。”[10]根据这种说法,“丹凤眼”的人“聪明过人”,但也说“眼睛有三角形,人必有恶。”[11]说如果一个人是“三角眼”,这个人一定是个恶毒的人。凤姐是“一双冯丹三角眼”。她既是聪明的超人,又是恶毒的人。冷子兴说,冯杰“其实是一个不到一岁的男人。”周瑞家在刘姥姥面前说凤姐是“少说一万个心眼”。她杀了张劲歌,张守备的儿子,尤二姐的命,等等。她真是个恶人。她也是一个长得像仙女一样漂亮的女人,“像仙女一样”,“苗条又风骚。”周瑞的家人说她“就像一个正在挑选的漂亮女人”贾母说她是“美丽的胎儿”,意思是容貌出众。很美,很恶毒,所以有评论说她是“胭脂虎”,胖评说她是:“以霸道为福,以柔为刚,以高为步,以宽为待,以杀为救。天生就是这样的人,好痛。”曹雪芹描写了她的容貌,把她的性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写作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宝钗。与黛玉相比,宝钗是一个更现实的人物,她很懂人情世故。相比黛玉神一般的超现实性格,宝钗更现实。所以曹雪芹在描写宝钗的外貌时,用的是写实的笔法。“我天生筋骨,举止优雅。”天生丰满,漂亮,白皙。她姓薛,“薛”的谐音是“雪”,住处冷若冰霜,清雅如雪洞,是对她皮肤的描写,是由生活环境衬托出来的。“嘴唇不红,眉毛不画而是绿的,脸像银盆,眼睛像杏子。”从她的嘴唇、眉毛、脸和眼睛来描述,显示了她素雅的形象和性格,正如她母亲薛姨妈所说:“宝姑娘很奇怪,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和粉。”宝玉叫他脱下麝串来看。因为皮肤光滑不易脱,宝玉被她酥脆的臂膀惊呆了。宝钗把马麝串递给他,他却忘了接。痴呆的表情被黛玉嘲讽为“落雁”。宝钗和宝玉很亲近,将来也要结婚,但宝玉一直对她只有尊重,没有真正的感情。宝玉看着酥臂,摸不着,心想,要是酥臂生在黛玉身上就好了。所以,虽然还很远。宝玉和黛玉的关系正好相反。他们未来不可能成为夫妻,这似乎很遥远。但是,他们是知心朋友,知心朋友。所以,他们还是很远的。曹雪芹从外貌描写宝钗的命运和性格。因为宝钗在现实中是一个传统的人物,要写好她的形象才能得到她的神。曹雪芹深谙绘画,写出了宝钗为神拍照的一般笔法,正如金代葛洪所说:“形似神宅。”[12]这是曹雪芹写人物外貌时的外在美。
简而言之,从《红楼梦》文本来看,这些人物要么是现实主义的,要么是对权力和金钱的无限追求,如贾雨村、凤姐等;无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在传统婚姻中,梁婚都注重双方的地位和物质,是一种非常传统和现实的婚姻,如薛宝钗。所以曹雪芹用真笔来描述他们的长相更为现实。
二、虚拟写作:
主要表现为人物的内在气质美
相对于真实的书写,有些人侧重于书写人物的气质,而不具体描述人物的画像,比如胖、高、眼、耳、眉等。,全部省略,这是伪写。表面上是从外表看出来的感觉,但曹雪芹写人物外貌的时候,对人物外貌一句话都没说。这类人物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二组的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一双眼睛似泪。国家天生有两大忧患,是病。泪,微微娇呼。闲静的时候,就像一朵美丽的花闪着水,行动的地方就像一棵柔弱的柳树。心有余干,病如习字胜三分。”
这些描写,关于黛玉的眉毛,不要说是柳眉,不要说是美人,只说是“像蹙额眉,不像蹙额眉”,写眉的魅力而不是眉的形状。这张脸没有具体描述,不像宝钗的“脸像银盆”,而是从戴宇的悲伤、疾病、眼泪、阴谋、行动和静止的表情开始。写写你脸颊上的两个酒窝,满满的惆怅。与其写你的脸型,不如写你脸上显示的形态。写眼睛不是写眼睛的形状,而是写眼泪。古人用秋水或眼睛来形容人的眼睛,主要写人的眼睛是清澈透明的,而曹雪芹把戴宇的眼睛写成“露珠眼”,露珠是一滴,就像眼泪一样,写戴宇哭的表情和“还珠泪”;“烟眉”,如果眼睛里有淡淡的烟,可以看得很清楚,但看不清楚,如雾中看花,难以捉摸。是不是像戴宇耍脾气时的样子和风度?如果你也把黛玉的眉写成传统的“柳眉”或“美眉”,那么你就会陷入旧套或不生气,写不出黛玉的风度。
此外,曹雪芹对她的动静神态煞费苦心,现在都是神韵。
比如她安静的时候就像水中映出的花一样迷人,一动就像柔弱的柳树一样五彩缤纷。至于把她的心机和病态美与历史人物毕干和习字相提并论,都是空笔。比干,怎么看,怎么聪明,那只是历史上的记录或说法;只是传说石有多美。我们只知道石很美。把戴宇和她相比,戴宇也很美。
曹雪芹写黛玉,不是用笔墨勾勒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她的容貌的风韵和气质,这是一种伪写。作者认为应该有两个目的。第一,黛玉的前身是《紫珠草》,有神性之美。如果她采用实用的写作手法,就不会像现实中的宝钗那样表现出超现实的神性。她不是尘世中的人。写她的身高、瘦、皮肤和脸会太具体、太现实、太世俗。所以用虚拟笔写字更符合黛玉的身份气质性格。黛玉的美是神圣的,就像山中仙女的美一样,它具有“婀娜如处女”和“吸风饮露”的自然美([13)。林黛玉也是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二,不写作,读者的想象力会得到更好的发挥,读者会在作者写作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作”,即想象和再加工。这就是《红楼梦》的肥批:“读其笔,是庄子、离骚之子。”曹雪芹在描写黛玉的外貌时,采用了庄子和离骚的浪漫超现实的笔法。恐怕他是这个意思。黛玉美,有多美,其实不是写出来的。每个读者都在想象,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阅读体验,不断想象,不断丰富小说文本的内涵。“千人有千林黛玉”,从而使小说的艺术效果更加明显,人物塑造更加成功。这是曹雪芹用想象之笔描写黛玉的高明之处,不同于宝钗的真实写法。只写黛玉的风韵气质就够了,剩下的留给读者去想象,这不是写。写神不写形,让我们对黛玉的外貌和形象有一种说不出的空精神之美。
自《红楼梦》产生以来,关于黛玉和宝钗谁美的争论一直没有休止。柴和戴谁更漂亮?应该说两者都很美,只是美的内涵不同。答案可以从曹雪芹以不同的意图和不同的写作风格写她的两个表象中找到。《甲骨》第五回,有一方说:“照黛玉和宝钗的说法,他们就像娇花,就像刘闲,各极精彩,只是人间性事不同。”黛玉有娇柳的韵味,宝钗有花的美艳可爱,各有各的妙处。但曹雪芹真的很难把黛玉和宝钗写在一起。第八章有一句眉评说:“画鬼神容易,画人物难。写宝卿就是写人。和黛玉一起写比较难。今天作者写了很多困难,有一个人是真正流传下来的,不是天助。”写黛玉重在虚构,写神,像画鬼神,写宝钗重在真实,写人物,这也是曹雪芹不难写的原因。
这正是曹雪芹在写宝钗和黛玉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时所采用的不同笔法:一种侧重于写形,一种重写神。
三、虚实结合:
使人物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神完美结合
除了虚与实两种描述外,还有第三种类型的虚与实的结合,即外形与内神的完美结合。
这种类型的人物是第三组人物:贾宝玉。
贾宝玉是一个重要的男主角。他具有现实中的“玉”和神性世界中的“石”的两重性。他的前任是“神瑛侍者”,在小说中扮演双重角色。在情感上,他向往神圣的“木石预盟”,但命运把他和真正的“福缘好姻缘”结合在了一起。失去“木石预盟”对他来说是个悲剧,得到“福缘好姻缘”最后也是个悲剧。
曹雪芹在小说中两次通过黛玉的眼睛把笔墨集中在宝玉身上。第一次写道:“脸如中秋,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眉如水墨画,脸如桃花瓣,眼如秋波。”曹雪芹这样描写宝玉,笔触细致,从宝玉的脸、色、鬓、眉、眼一个个画出来。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先写别人,再一层一层写,最后重点写宝玉的眼睛。这是点睛之笔。画龙点睛,活写宝玉。从黛玉的眼里,最后集中到宝玉的眼里,真是天才的一笔。然后是想象的写作,还是写眼睛,不过这次描写眼睛不是关于眼睛的形状,而是关于眼神的表达:“生气就笑,生气就亲热。””转而深情,语常笑道。天生骚,都在眉宇间;我的生命里有千千万万种感情,我知道我的眼角。”第一次真正的写作,这一次是专门写眼神的表达,更像是表达而不是“情态”。仙姑说宝玉是“古今第一妓”,他的“痴心”是“意淫”,与贾珍贾琏的“皮肉”有本质区别。肥批说他“多愁善感”,以上小说都是在宝玉喜怒无常的“多愁善感”状态下写的。贾七本在这里有一句肥赞,说:“真写真杀。”宝玉的形态完全是用真实的文字写出来的。在更深的层面上,曹雪芹把宝玉之神从外长写到骨髓。“混世魔王”形象,喜怒无常,调皮不爱读书,善于和姐妹们混在一起,是由外向内写的。
在形式与精神的结合上,体现了贾宝玉思想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面性。肥批说他“多愁善感”,从外到内,从形到神,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丰富复杂的内心表达。到了第十九回,又被批判:“所以说古代没有人耳。听他听不懂的话,审视他微妙的感受,审视他白痴般的委婉,都是前所未见,也是前所未见的话。我不能说我不能贤惠,我不能愚蠢,我不能说我不能善良,我不能说我不能邪恶,我不能诚实,我不能聪明,我不能庸俗,我不能淫荡,我不能迷恋。”胖批评说的正是上面说的。是宝玉采用真实写作和想象写作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态的最好概括。
第四,相似与相似之间:
由两个相似的字符相互对比而成的描述
第四组的人物外貌、举止、性格都很相似,甚至人物的命运也很相似。曹雪芹在描写他们的外貌和面部表情时,并没有直接描写某一个人物,而是针对其他人物进行描写。
香菱的长相不是专门写的,只是一笔东西。读者看了也无法知道她长什么样,只说她“有些性格像我们东府的姥姥荣。”13回到前面几章,通过曹雪芹的描写,我们知道你的美和人品。第五次,贾母说柯青“行事温柔平和,是重孙媳妇中第一个骄傲的人。”回到十三岁,柯青去世,老一辈想到她“亲孝”,晚辈想到她“亲和亲昵”,下一代想到她“亲爱”,说明她不仅漂亮,而且人缘好。说香菱喜欢她,可以看出香菱的美和性格和柯青一样。难怪“薛呆哥”这种门外汉对她一见钟情,可见她不错。当然,他们的命运是相似的。柯青是郑柴第一个死的角色,香菱应该是副书第一个死的角色。两个人都是“有命没福”的人。
脂质批评说“晴是黑影”,指出曹雪芹在描写人物时使用了衬托手法。不仅外在形式相似,内在性格也相似。更深层次的意思是,连命运和结局都很相似。说晴雯的眉眼像黛玉,王夫人也骂她“像美人”,也就是说,这是指那个。《芙蓉女儿》中不仅有文,还有余。他们不仅外貌性格相似,命运结局也相似。
对芳官外貌的描写和宝玉差不多。芳官出家,从肥批中得知宝玉日后也要“从崖上抽回手”,也是衬托手法,利用外貌的相似,偷偷写出命运和结局的相似。也有老官员,眉眼之间如黛玉。老官员病了,咳血。和黛玉一样,他们也是“病美人”。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她没有说明自己的结局。八十回之后,她应该也是个“倒霉美人”了。
在相似和相似之间,一种描述技术是通过对比两个相似的角色来实现的。这是曹雪芹对人物外貌的描述,他不是写一个人物,而是针对另一个人物来描述。外形与内神之间达到一举两得的艺术效果。
五、形与神不和谐:
人物有精神和肉体,他们是浪漫的
第五组人物什么也没写,不涉及人物外貌或肖像的描写,也不涉及人物表情或神态的描写,只写有一个人物在故事和情节的发展中出现和存在。这种类型的人物很多,比如刘姥姥,比如贾,邢夫人,王夫人,湘云,妙玉,宝琴,岫岩等等。在《红楼梦》中,这些人物是最大的一个群体,多得不胜枚举。不写的美在于,或胖或瘦,或高或矮。但是,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并不会在意这些东西,也不会有人指责曹雪芹不写他们的画像或表象。不写不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物的欣赏。为什么?
作者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个是不写,但是不写也有好处。如果每一个人物都出现,像宝玉、宝钗、凤姐,曹雪芹从鼻子到眼睛,从服饰到装饰,都仔细描写,那么会是怎样的文字呢?《红楼梦》有几百个人物。如果都写出来,《红楼梦》不会变成“谱脸谱”吗?这些都是写出来的,也属于以往张卉小说中对人物外貌的旧描写。况且读书也没意思。
第二,不写就不会框住人物的外貌,让读者充分发挥阅读想象力,进行再创作,可以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你可以这样想象祥云,他也可以这样想象祥云。这样的阅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可以激发读者的欣赏水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湘云”。我们惊叹于丹青妙手所画的《红楼梦》中一些人物高超的绘画技巧。他们用绘画的方法来阅读和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比如清代《红楼梦》中盖奇的人物画,一直是大家所喜爱的。其中,他的画作《袁春》中的[[14]对袁春的外貌只字未提,只画出了静静地坐在那里的袁春的背影,她在“看不见的”深宫中的孤独和对“石榴花开”的偏爱如果不写形式或精神,袁春的形象也在纸上。盖奇的天才之处在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人物在小说中的表现来“再造”没有“脸谱”的人物,人物的魅力相当鲜明。当我们谈到《红楼梦》中的人物时,我们应该像这些画家一样,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再创造”,读出我们心中的红楼人物。感谢曹雪芹没有描述这些人物的具体外貌,他给了我们一个绘画般的“空白空间”,让我们享受自己的兴趣。
第三不是写,而是处处写。
比如湘云,妙玉。
第二十回湘云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写她的长相,而是写了她的“声音”“爱哥哥”“爱哥哥”。你可以试着根据她的声音去揣摩她的长相和性格;第31次她又出现了,说她爱穿男装和别人的衣服,作为男人更好看;49年回到贾府,她教香菱学诗,宝钗开玩笑说她是“词兜”,是“疯诗人”。第六十二回醉卧牡丹花下,诸如此类。根据这些描述,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读出”祥云的形象。
妙玉出现时只说自己“漂亮,优秀”,“优秀”一般,模糊。曲子说她“美如兰”,第四十一回在曲翠寺喝茶时“干净”“陌生”;回到宝玉和岫岩的第六十三次谈话,她说自己是“怪胎”、“外人”等等。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一两件关于她内心气质的事情,那就是静如兰。
这就是曹雪芹不写人物外貌的妙法,即不描写人物的真实外貌和想象表达,而是无形地渗透到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和故事情节中,由读者通过阅读猜测和想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故事的细节来表达。所以我说我不写,但是我到处写。
不及物动词总结
“相似”和“相似”是中国艺术创作和美学的一对范畴。最初用于绘画艺术领域,“相似性”要求艺术形象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表象时要写实,“相似性”要求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形象传神方面,难画难写。所以先秦韩非说画狗和马最难,画鬼最容易。因为“做狗做马难,人尽皆知,却不能归类。鬼看不见的人不在前面,所以很容易。”【15】讲究形,有形得神。晋朝葛洪曰:“形为神之殿。”[16]后来,他主张重神似,《淮南子》:“神制循形。”[17]推动艺术创作,追求形神兼备是最高境界。明代李贽在《焚书》中强调:“绘画不只是写形,而是要形神兼备。”[18]清代,刘熙载在《艺术概论》中说:“虚实相隐。”[19]必须把虚拟和真实的艺术创造看作是外在和内在的统一,把形式和精神的统一看作是最高的要求。曹雪芹用这种本来是绘画艺术的手法写《红楼梦》,塑造其中的人物。从人物外貌描写入手,有的比书写形式更重要,有的比书写神更重要,但也是“虚与实”,以虚入实,以形式书写神,以神外得形,形神兼备,向我们呈现生动而个性的艺术形象。
评论:
[1][2][3]《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一卷,第616页,第617页,第767页。
[4][5]《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590页。
[6](清)楚人编著《隋唐演义》,中华书局,北京,2013年11月,第1版,第132页。
[7]本文中,智延斋的评论均引自周主编的修订版《石头记》,丽江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请不要在下面注明。
[8]本文《红楼梦》原文均引自中国美术学院红楼梦研究所注释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7月,第3版。请不要在下面注明。
[9]杨洁:画像描写考察──以“影子人物”为中心,《红楼梦学刊》,2012年第三辑。
[10][11](宋)布衣之神,《布衣之神图说》,世界知识出版社,第一版,2012年2月,第71页,第76页。
[12][16]王明著《抱朴子内释》,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第110页。
[13](金)郭襄《庄子注》,(唐)程著,曹楚机、黄,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版,第15页。
[14]《清代盖齐红楼梦》,西陵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5](清)王显申《韩非姬子解》,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13年3月第1版,第268页。
[17]刘文典著《淮南鸿烈释集》,经冯毅、乔华校勘,中华书局,2013年5月,第2版,第2卷,第587页。
[18](明)李志《焚书》,中华书局,北京,2009年8月,第2版,第216页。
[19](清)刘熙载著《美术通鉴稿》,袁金虎注,中华书局,2009年5月,第1版,第3页。
2016年9月6日,我在池红轩写完了
2020年2月19日变更为白山公寓
1.《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虚实结合,形神兼备──浅谈《红楼梦》人物外貌的描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虚实结合,形神兼备──浅谈《红楼梦》人物外貌的描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60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