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在2018年高考大纲中,教育部考试中心把重点放在了“高考考什么”上,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修订力度较大,首次提出简明的“学科核心素养”。
可以预见,学科核心素养考试将是2018年乃至未来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高考各科的核心素质是什么呢?它们在高考题中是如何呈现和考查的?具体到语文学科,具体到小学语文,应该培养怎样的语文学科素养?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主席崔峦先生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素养,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人格雏形的培养。小学阶段,不可能完成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任务,但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其中,爱祖国、爱人民、有社会责任感、有国际视野、有友爱、诚实的美德,是培育胚胎型人格的关键点。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做精神人打好基础。
二是夯实听、说、读、写、写基础。做到“六个一”:有一定的素养和词汇量;能写好字;能够阅读一篇文章;能写出有具体内容和语序的文章;口才好;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天阅读。如果每个小学生都能做到“六个一”,那就为他们学习汉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提高阅读素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因为读书是教育的核心,学习学校课程,终身学习,精神成长,创业成功,全靠读书。具有较高的阅读素养,将为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果你想能够提出问题,热爱探索,你会发现你有能力获取新知识,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重点是唤醒内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增加文化积累,培养爱美兴趣。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传承和积累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功能和责任之一。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实施,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品味和气质。
综上所述,如果小学语文教学能从以上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会焕然一新,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开创新局面,语文教育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高考试题如何呈现和考查语文学科素养?
复习备考有什么要求?
学生需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
语言构建与应用——在学习使用语言和写作的过程中,要提高语言学习,努力学习如何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写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作——在语文等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会分析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在以上四项中,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把握,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主要内容。
1.“语言构建与应用”的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应用题来考查。
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传承最强,创造力最高,变化最大的一个大板块。有两种主要的检查方法-
考试方法1: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
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比如2017年全国高考17题的成语运用,18题的语言疾病辨析,19题的恰当表达。
考试方法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
大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全国高考补充句、第21题推理分析、北京卷第25题微写、天津卷第20题“字云图”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鉴赏题来考察。
2017年高考语文阅读欣赏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所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二是取消考试选拔模式,以“文学文本阅读”和“实用文本阅读”为必修内容;
三是在“读古文”一节增加了“了解和掌握常见古文化知识”的考试内容。
针对2017年高考语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2018年语文复习备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在课文阅读题中加入语言运用的因素也是值得注意的。目前阅读现代文本和鉴赏古诗只要求考生以简答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并不要求考生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简洁、连贯。那么2018年简答题的语言表达会作为评分依据吗?值得关注和期待!
针对2017年高考语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2018年复习备考应着重做好对“阅读思维”的训练:阅读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应从阅读思维的合理性入手。所谓“合理”,是指命题者在写诗、写文章时,遵循作者所遵循的规则,从而提出问题;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则去思考相关的问题,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一篇文本,无论是诗歌、散文、传记还是小说,其写作的最终目的都是表达作者的思想。),而作者的思想是读者在“理解作者”的层面上要攻克的终极“堡垒”。
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除了少数直接的信息,必须通过某种载体或某种媒介来传达。我们把这种“载体”或“媒介”称为“催化剂”——它是触发和包含作者感情、态度、观点和思想的土壤。一般来说,阅读文本的“催化剂”可以分为四类:人、事、景、物。
如果一篇文字比较简单,那么作者的思维直接来源于某种催化剂;如果一篇文字比较复杂,催化剂可以分为主次之分,前者是主角,后者是配角,它们是红花和绿叶的关系。
这些基本的思维原则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体现在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阅读文本中,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等。只有反复激活,阅读训练才能符合每篇课文的具体情况,有效提高考生的思维水平。这就好比数学定理公式,只有涉及到具体的试题时才是真实有效的。
语文的核心素养除了语言运用和阅读思维外,还包括审美和文化。然而,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对语言的感知和思维的建构。没有这个基础,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承就成了空的城堡,因为中国高考毕竟是从看一篇课文,想清楚一个问题开始的。
1.《语文学科素养的16个字 什么是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素养怎么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语文学科素养的16个字 什么是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素养怎么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66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