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今天我们继续读张洪杰的《曾国藩传》。

昨天我们读到,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主动废除湘军,缓和与清政府的矛盾,让曾国藩治理两河。

曾国藩当两江总督会有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阅读。

整顿官僚主义,从自己做起

曾国藩1860年任两江总督,1872年逝世。

一生三次两河总督,共八年。这是一个时间最长,任务最重的地方岗位。

曾国藩从政治军的初衷是救民于水火,解决生人问题。

但是,两江一带的人真的吃了太多的苦,吃了胶合板的罪。

在太平军到来之前,百姓受到清朝官员的各种鱼肉和重重剥削。

太平军来了,跟随太平军的人很快发现生活并没有改善。

清朝的地方治理一直很乱,太平天国的治理能力远不如清朝。

早在京官时代,曾国藩就认为天下的弊端都根源于官僚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必须从官僚主义入手。

被提升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第一次旅行时,给海军将领杨载福和彭玉麟写了一封特殊的信,要求他们不要举行告别仪式。可以说,这是曾国藩第一次宣布整顿吏治。

曾国藩还遇到了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处理礼物。

身在官场,你不可能从头到尾都不拘泥于礼节。

你根本不接受,这让你不可理喻。这不符合曾国藩“同舟共济”的作风,也不利于他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感情纽带。

当他无法拒绝的时候,他会挑选其中一两个最没有价值的。

曾国藩建立新的官场作风的另一个出发点是管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制定工作标准。

第一个要求是门卫等工作人员不要欺负地方官员。二是不允许给亲戚朋友安排工作。

曾国藩整顿吏治的核心举措是挑战“恶规”问题。“坏规则”大致相当于“灰色收入”。

坏规则盛行的第一个后果是官员集体腐败,第二个后果是人民负担过重。

曾国藩上任后,开始减负,削减“恶规”。首先,他从自己做起,废除了总督政府的不良规则。

曾国藩在两江逗留期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穿衣打扮越来越简单,曾国藩对饮食也不那么讲究了,对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的严格。

做清官,但不要做清官

曾国藩是清官,给晚清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行动都那么公平,无懈可击,有些行动有“潜规则”的嫌疑。

第一项是吃喝。在官场应酬上,曾国藩并不标新立异,而是尽可能循规蹈矩。

第二项是“灰色支出”,如对京官的冰敬和炭敬,以及对因公路过的地方中央官员的“衡量”。

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支出叫做“不尊重”。只发生在地方官员去北京办事的时候,也就是地方官员离开北京的时候,给北京官员送别礼物。

除去人际关系,官场上的“潜规则”需要很多钱。比如报销必然会遇到“部门费用”的问题。

曾国藩一年的合法收入、工资和廉价银子只有一万八千多。

这些晚餐、给京官的礼物和给户部的费用加起来每年至少3万元,远远超过他的合法收入。这些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曾国藩有一个“小金库”,盐运司送来的“缉私经费”和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来的“公费”是“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而其目的,则主要是为曾国藩官场娱乐打点。

至于曾国藩对廉银的维护,则存放在衙门,主要用于自己的家庭开销。可见曾国藩公私分明。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的官风非常独特。一方面,曾国藩的确是个清官。他的“干净”是真的,问心无愧。

在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公款装进口袋的记录。

另一方面,曾国藩不清不楚。

如果把清官归为一类,曾国藩应该归为“非典型清官”。也就是说,表面上内心诚实,努力。

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清官”,而是做大事。

以海瑞为代表的传统清官,特点是锲而不舍,只接受字面上的规章制度,从不妥协实际存在的潜规则。

但是,这样的清官,只能成为官场公敌,得不到别人的配合。

哈利清澈如水,不可避免地折射出别人的不洁。于是,哈利的生活受到了官场排外的打击,他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去完成一些真正惠及国计民生的大事。

曾国藩不想做哈里式的清官。他孜孜不倦地磨练自己,尽一切努力内心圣洁,以实现自己的外国国王生涯。所以他更注重效果而不是名字。

曾国藩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个独立的人,一定是被所有人排斥的。

所以曾国藩故意把海瑞当成一尘不染,却极力避免像水一样干净。

他的选择远比做一个清官复杂和沉重。所以他有很大的实力,可以成就一番伟业。

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除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官之外,在与洋人的交往上也有别于普通官员。

太平天国平定后,朝廷大大松了一口气,但曾国藩并没有放松。

因为在曾国藩看来,中国还面临着一个比太平天国更危险的对手——外国人。

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祖先没有留下一条路。所以,面对太平军的曾国藩,一想到他们就睡不着觉。

曾国藩对国际事务的看法,一开始和大多数帝国官僚没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国在上,外国人该低头。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曾国藩的观念。

这场战争让曾国藩深刻认识到,这些外族人不仅在武器上与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蛮夷不同,在行为上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文明程度。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文化体系和处事原则。

从此,曾国藩的洋思想、洋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开始积极研究外国感情。除了看书,他还试图接触西方的东西。

曾国藩对西方军事机密更感兴趣。

曾国藩在深入研究洋务的基础上,深化和提升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开始了“师夷长技,师夷长技”的过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停留在购买和使用西方武器的阶段,而必须学会掌握西方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为官一向谨小慎微,但在洋务运动中,他不怕越权,经常鼓励各省积极兴办西式产业。

三个独特的外交概念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使曾国藩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他的外交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这场战争,曾国藩形成了当时三种截然不同的外交理念:

第一种是平等对待外国人,把外国人当人。

古代中国人狭隘的观念是,只有中国人是人,或者说是“完整的人”,文明人和其他种族是人与兽之间。

曾国藩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君主治理万国的传统观念,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关系,就不能强迫更强大的人来为你下跪。

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普遍的想法,但在当时却是一个革命性的想法。

曾国藩第二个与众不同的理念是诚信外交。所谓诚信外交,就是也要讲信用给外国人。

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皇帝大臣对付外国人的手段一直是“羁绊”,或者说是忽悠。有人总结了当时的外交风格,无非就是两个字:害怕和磨。

曾国藩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在对外谈判中,我们应该像绅士一样把信仰放在第一位。能答应的,就大方答应;如果你不能承诺,你就不能坚定。

诚信外交的一个基本要点是坚持条约:

第一,你的实力不如对手。越出轨越倒霉。

第二,该条约不仅约束中国,也约束另一方。

第三,只有通过诚信外交,才能与西方国家进行正常接触,学习外国控制外国。

除了诚信外交,曾国藩当时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先进的概念:

对外交往,不要争面子,要争内心的感受。

不要为小事而战,要为大事而战。

对外关系要着眼大局,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地方拼个你死我活,不要纠结面子这种小事。

在对外交往中,曾国藩十分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这一外交理念也影响了曾国藩晚年对天津教案的处理。

今天,我们知道曾国藩在两河总督身上的清晰和模糊,以及他不同于普通官员的独特外交理念。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曾国藩的人才培养故事。

让我们期待明天一起阅读。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请转发给你的朋友或与朋友分享。

明天见。晚安!

-结束-

1.《互踩 ▷《曾国藩传》⑦ | 聪明的人互捧,愚蠢的人互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互踩 ▷《曾国藩传》⑦ | 聪明的人互捧,愚蠢的人互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67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