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中国硬核科幻电影的出现抢走了今年春节最热烈的掌声。其实春晚档案里也有传统的过年电影,比如成龙主演的家庭剧《蒲松龄》,还有黄娟和钟欣桐。这部春节档唯一的玄幻片《侦探蒲松龄》,不仅主要展现了蒲松龄对案情的调查和抓捕成龙饰演的妖精,还套用了一个观众非常熟悉的“鬼故事”的故事。创作者将悬案和鬼恋联系在一起。从《聊斋志异》的大IP,就陷入了对香港电影《鬼故事》的突围需要

在所有改编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聊斋志异》可能是第一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也是改编次数最多的古代奇怪小说。这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题材的抢眼性。龚金平教授的《鬼魔与生命隐喻的现实映射——中国大陆电影改编》一书指出,与浪漫魔幻小说《西游记》相比,《聊斋志异》并没有尽最大努力传播瑰丽的魔幻想象,也没有炫耀魔幻与魔幻,而是以民间传说和乡村闲聊为基础。虽然不乏浪漫的艺术想象,自由出入人间和神仙魔鬼的世界,但却充满了人间。第二,影视改编的可能性很大。《聊斋志异》与其他经典名著相比,故事短、文章多、题材广、内容丰富,非常适合拍摄独立电影和电视剧,不像长篇名剧那样消耗成本,因此成为许多影视工作者青睐的对象。

但是一部好的适合影视的IP也需要适当的改编,才能让其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才会成为一部票房和口碑都有不错的收获,受到大众欢迎的好作品。

《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史

《聊斋志异》最早的电影改编可以追溯到1922年,当时商务印书馆电影戏剧部将《聊斋志异》中的一段崂山道士改编成鬼片《清虚梦》,一段珊瑚改编成《孝经》。自20世纪20年代搬上银幕以来,基于《聊斋志异》的各种电影和电视剧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90年来已经有10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还有无数的其他戏曲、漫画和文学剧本。改编和拍摄版本的数量是古典名著中最好的。

1975年,由香港广播电视台拍摄的《民间传说》开播,包括《聊斋志异》三个单元,《冯晴》、《画皮》、《聂萧乾》,成为最早由《聊斋志异》改编的电视单元剧。

1979年,中国大陆号召有资质的电视台拍摄创作电视剧。20世纪80年代,在央视开启《四大古典小说》电视剧改编项目的影响下,《聊斋志异》因为非常适合单元剧的播出形式,制作成本不高,故事传奇化,成为各省市地方电视台改编古代文学电视剧的首选。

电视剧《聊斋》,又称《聊斋》,第一次系统、完整、大规模地改编自1987年至1990年。

片名伴随着风声和昏暗灯光的音效,是你童年的噩梦吗?

这大概是迄今为止单版改编数量最多的《聊斋》电视剧了。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广播版,47篇,72集。是第一部真正将《聊斋志异》的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还原”的电视剧改编创作,极大地发挥了单元剧创作的灵活性和电视剧播出的优势。《聊斋》开创了“连载片”的创作模式,也对后来以《聊斋》为题材的电视剧的改编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海峡两岸影视产业的交流、合作与融合,合拍政策的逐步开放,以及1997年香港的顺利回归等原因,新世纪以来的《聊斋》电视剧改编出现了大陆、台湾省、香港合拍的新局面,大陆、香港、台湾省的资金、技术、人才、经验也在逐步融合。

上海制作机构主要是和港台演员合作扮演主角。2004年至2007年,他们制作了原《新编百集聊斋》的后续作品,更名为《聊斋2》或《聊斋志异系列2》,之后定名为单剧名。

《聊斋志异》中的彭于晏·于晏

同时,港台主导的影视制作合拍项目也积极与内地年轻演员合作,在内地拍摄。例如,2003年由台湾省影视名人杨登魁制作的古装魔幻爱情电视剧《鬼故事》,由mainland China、台湾省、港、新联合制作。该片由香港女导演李慧珠执导,香港亚洲电视编剧陈十三担任编剧之一。演员徐熙媛、陈晓冬、宣萱、吴京、聂远等港台明星出演。除了中国演员,剧中还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那是海峡两岸各界演员齐聚“聊斋”的时代。《聊斋》电影改编不仅能吸引各行各业的英雄,更是能带出新人的宝藏。

从2005年开始,以古装电视剧制作起家,以新一代年轻偶像明星为主要演员,以年轻观众为主要观众的民营影视公司天津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先后制作了改编自《聊斋》的电视剧,当年参演的年轻演员现在都是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

是的,四爷和诗早在十几年前就在一个框架里了

哥哥版的宁蔡晨和休版的宁蔡晨各有千秋

另一家上海靳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在《聊斋》的改编中继续发力。在与《聊斋志异》中的“唐朝影视”合作后,《聊斋志异》的电视剧改编以“两年一部”的速度进行。

据网络不完全统计,如果将“唐人影视”出品的《聊斋志异》改编的电视剧统称为“唐人聊斋系列”,总集数超过100集;海东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聊斋》系列可以统称为《靳东聊斋系列》,共146集。除了上述专注于《聊斋》电视剧改编的制作公司,还有很多电视剧是直接根据《聊斋志异》的经典故事改编的,或者是从这部文学作品中诞生的。其中,《聂》和《画皮》的故事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并被反复搬上银幕。

除了电视剧,这部IP的电影改编也很红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香港和台湾省的电影制作公司拍摄了十多部根据《聊斋志异》的一部作品改编或摘录的《聊斋志异》故事片。80年代内地和香港开始电影合拍后,“聊斋”热潮开始向内地蔓延,势头强劲。浙江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Xi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以及当时中国其他主要的电影创作城市,都制作了一部改编自《聊斋志异》的电影。

这个惊人的镜头深深地印在一代人的脑海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创作者在改编《聊斋志异》时,越来越倡导自由和个性。正如龚金平教授所指出的,创作者不再愿意遵循原著的情节和主题,甚至对情节的细微调整和变化也不满意。他反而试图用全新的写作方式重新创作一部作品,特别注意给这部作品注入一定的现代气息,让作品得到现代观众的认可,引发现代观众的共鸣。这个过程的成败,可以为后来者和其他类型的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的警示和启示。

神怪小说改编优劣、扩展和演变

古代文学灵异小说的影视改编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这取决于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应对。

关于《聊斋志异》影视改编的利弊,龚金平教授认为,由于单个故事篇幅短但情节完整,情节容量大,其文学手法充分体现了视觉特征,大量充满世俗人性因素的浪漫爱情篇章适合改编成爱情电影。以及《聊斋志异》的“野谈”性质,改编者有着不拘泥于历史考证、还原历史生活场景的自由,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小说则是对现实中观众的匮乏和渴望的想象性安慰和满足,这使得《聊斋志异》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从而能够以过去一个世纪的影视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向观众展示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但《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都有人物被动、情节理所当然的弊端。很多故事在处理核心情节时过于依赖巧合和“奇迹”,会冲淡情节的感染力,甚至影响观众对情节的认同。虽然《聊斋志异》的价值观中不乏“惩恶扬善”的成分,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使得这些故事很难与现代人和社会产生共鸣或契合。它涉及到了狐、仙、鬼、妖的世界,但对这些世界缺乏统一的世界观,一些程序和规则不清晰,相当随意,是电影改编的陷阱。

随着同一部古代文学怪小说改编数量的增加,观众的欣赏需求增加,改编方式也有所拓展和演变。作者以《聊斋志异》为例,粗略总结了几种常见的改编方法:

首先是节选,选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章改编创作一部电视剧;

第二种是单元剧,根据原著中的文本结构,逐一建立电视剧单元。以上两集最常见的是单元剧,从而建立了单元剧系列。前两种改编方式都是遵循原著的原貌,是一种不违背原著精神,不超越原著的“还原性”改编。

第三种是组合,即选取原著中相同类型或相似人物的故事进行改写。当编剧添加的原创内容与原著和谐交织时,观众也期待新故事带来的新鲜感。

第四种是衍生,即选取原著中的一个或一些人物、情节等元素,在原著之外写一个新的故事。衍生改编采用原著的部分内容。即使重量很小,原则上还是遵循原厂。同时,创作者仍然期望观众自动建立派生文本和原文之间的关系。

第五类是改写,即重新创作大部分原故事,常见于后期创作者为重新创作经典且反复改编的内容而采取的策略,刻意保持与原著和之前改编的不同。所以改写有时候是颠覆性的,观众的接受也给创作者带来风险。

在古典古代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过程中,文学作品影视版本的古典性慢慢确立,电视剧改编的先行者在时代、电视剧艺术和技术上有了一定程度的领先,但灵异小说对技术和类型的自然依赖,给后来的创作者留下了充足的机会。

近年来,一些经典的神怪故事被反复改写和解读。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有意识地从古代文学作品的宝库中寻找元素和灵感。但是,利用好这些神话元素来创作电视剧剧本并不容易。面对新时代的新受众,不仅要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原文寻找新的定位和新的叙事,还要通过影视剧的表演,将整个民族对宇宙、世界、创造和神话的想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终点——

作者|谈

1.《聊斋志异电视剧 《聊斋志异》这个大IP究竟该怎么“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聊斋志异电视剧 《聊斋志异》这个大IP究竟该怎么“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67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