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同意见很正常
学术生活与百家争鸣。
邹巍山——东方之镜
层
深的
连接
结构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深层结构——2017年10月在广西大学文学院的演讲
邹建军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的文学伦理批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从伦理的角度研究文学会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而文学伦理批评的方法在研究外国文学作品时更方便使用。中国本土学者提出的一系列新术语和新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文学伦理批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只注重作品的研究而不注重作家,只注重外国作家尤其是西方作家而不注重中国本土作家,只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不注重作品的审美构成和艺术形式等。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文学伦理批评应该在以往一维的基础上形成三维的格局。我们不仅要研究作品,还要关注作家。我们还应该研究作家背后更广泛、更深刻的东西,从而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文学伦理研究。更重要的是,现有的文学伦理批评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作品的研究。在研究了作家及其背后更广泛的东西之后,我们应该针对作家及其背后的东西提出一些基本理论,并产生一些新的术语和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三维的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深层结构,使我们现有的文学伦理批评理论更加完善和完整,为文学伦理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文学伦理批评与实践批评理论的深层结构
作者简介: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地理学和文学伦理学。
众所周知,中国近一个世纪,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文学批评,大多来自西方。20世纪的西方文论基本上是由批评方法组成,一个又一个的批评理论,一个又一个的批评方法,不断发展,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形成了很多学者所谓的“文学世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包括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的人,基本上都采用了西方的批评方法。这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曹顺庆教授指出: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已经失语。所谓“失语”,是指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话,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说话,只说西方,西方带路。一旦离开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就不能写文章,不能说话,甚至不能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失语症不是不说话,而是不说自己的话。它只使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采用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尤其是20世纪英美法德产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中国古代文论虽然很丰富,但有些文论著作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尤其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堪称全球一流的文论巨著。然而,我国当代文论研究者和批评家很少使用刘勰的术语和概念来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虽然有些人在论文中使用了它,但结果是很难达到效果。最后他们觉得用西方的那套东西比较方便,方便,有效。更重要的是,很多期刊喜欢那套论文,有的编辑受西化影响,或者喜欢比较空-洞和抽象的东西,尤其是一些用逻辑推理方法推导出来的东西,比如一些大的宏观理论。如果不引用或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很多学术论文会被批评为学术水平低、理论薄弱。经验主义的学术研究似乎没有理论基础,也就是说没有理论基础。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说中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从20世纪开始就没有失语过。我认为曹教授的概括是有根据的,高度概括了20世纪的文学批评和研究,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基本问题。这是今天和大家交流文学伦理批评的前提。
之所以讨论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是因为引起人们关注的文学伦理学和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是由中国本土学者自己提出的,是两种具有一定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这两种批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的失语。虽然中国学者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取得显著成效。《文心雕龙》发表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是抽象的。与西方文学理论有一整套术语不同,这些概念非常清晰和符合逻辑。每个术语和概念都有自己明确的含义,可以解决许多重要问题。当然,《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的伟大杰作。我们现在的学者基本不可能写出这么伟大的理论巨著。这部巨著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没有实现现代转型。我们的文学研究者很难用《文心雕龙》中的一套东西来解释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作家提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古代文论如果要运用到当代文学批评中,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是远远谈不上成功的,从根本上说可能是不可能成功的。研究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者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未能复兴中国古代文论,产生巨大的实用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学者如何摆正自己的立场,采取什么措施?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文学伦理批评和今天不讲的文学地理批评,都是从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开始的,两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都诞生在桂子山。文学伦理学批评产生于2004年下半年,文学地理学批评提出于2008年,这两种文学批评方法与我们的学术团队有关。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由聂·教授提出的,我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我的博士论文用伦理学的批评方法研究了当代美国颇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谭恩美的五部小说。《和谐的正反两面:谭恩美小说伦理思想研究》于2008年正式出版。后来我们组织了一次国际会议,编撰了一本厚厚的文学伦理学论文集《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的新进路》,也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另外,当代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是《文学伦理学批评概论》,这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著作。因此,今天谈论文学伦理批评的方法及其深层结构,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前提。
为什么我说文学伦理学批评和文学地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是原创的,是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
我们现有的文学理论教材中没有这两种批评理论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童庆冰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和华中师范大学刘安海、孙文贤主编的《文学理论》被认为是两部相对较新的文学理论教材。但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术语概念来自西方,更为明确。他们的基本内容主要来自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以及英国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但都没有文学伦理学、文学地理学及相关的理论表述。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这两本教材,但是做了一些咨询。诚然,没有与此相关的专门论述,也没有文学伦理学和文学地理学,这是重要的基础。教材是很重要的东西,因为它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这些东西在最新的文学理论体系中的缺失,当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发现。在20世纪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很少有人提到或应用文学伦理学和文学地理学。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说文学地理和文学伦理来自西方。西方一些国家虽然出现了所谓的伦理批评和地理批评,但它们在理论上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理论表达上也不系统,没有一整套的术语和概念,也不涉及一些与文学的起源、发生和发展有关的问题。文学的构成、文学的传播、文学的本质等一些基本问题,没有从文学伦理学和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当然也没有这方面的论述。
近十年来,我国文学伦理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文学研究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文学伦理批评理论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实践。虽然文学伦理学批评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可以从许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中得到证明,许多以文学伦理学为切入点的项目得到了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批准,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经过探索,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很多学者只注重文学作品的研究,而不研究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从事创作的伦理环境,一个民族的伦理传统及其形成,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伦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关于文学伦理批评的论文大多是文本研究,或者说是文本分析,几乎占了文学伦理批评成果的90%。如果只研究作品,不研究作家,文学伦理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就无法深入,就不可能解决建立文学伦理理论体系和文学伦理批评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哈姆雷特》时,只分析了伦理冲突、伦理困惑、伦理主题和伦理困惑,最后得出结论,它是一部伦理悲剧。然而,我们没有研究莎士比亚为什么创作这些作品以及他是如何创作的。那么,这些伦理冲突、伦理困惑、伦理主题从何而来呢?伦理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构成的?当然,也不是说以前的研究完全没有涉及,只是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我们在研究美狄亚的时候,如果只分析它的悲剧性,而不研究它为什么是悲剧的根源,为什么是悲剧,那么我们的研究还是没有深度,因为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在这部剧中,悲剧的根源在于剧中主人公杰森为了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违背了诺言。他想和国王的女儿再婚,抛弃了他现在的妻子美狄亚。整部剧的主要内容是美狄亚的复仇过程和结果。我们目前看到的论文大多只研究文本本身存在的东西,而很少研究这个剧本作者的伦理思想、伦理观念和伦理意识,以及作者当时生活的伦理环境,或者古希腊的伦理传统。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学伦理批评实践中的一个问题,类似的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当然,在文学伦理批评的实践中,文本研究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学作品是所有文学现象中最基本的东西。所谓文学经典,只是指作品,有了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作家。但如果只研究文本,只能说明文学作品中的问题,解决不了作家的出身和文学史的构成问题。从文艺或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文本分析存在致命的问题。为什么?因为现有的文学理论教材中描述的文学理论有很多,这些理论不是来自文本,而是来自外部的文学现象,或者来源于之前的理论体系。那么,如果文学伦理学批评只研究文学文本,这种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显然与我们现有的文学理论体系,包括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中所描述的公共知识是不相容的。是否可以说当前的文论存在问题?当然也有问题,因为我们现有的文学理论教材很多内容都来自国外,尤其是美国和英国。首先,这些东西是否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传统,其次,它们与中国现有的文学理论有怎样的联系?如果无法实现对接,如何看待这样的外国文学理论?作为中国本土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如果只能用来分析文学作品,而不能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之外的其他文学现象,说明文学伦理批评理论是有缺陷的,其强大的力量和持久的生命力会受到怀疑和批判。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文学伦理批评的实践中,只关注作品而不关注作家是有限的。
第二,在文学伦理批评实践中,我们研究的西方文学作品较多,至少占所有论文的80%以上,而用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作品或作家的相对较少。我们应该发展文学伦理学,使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丰富、深入和强大。学习西方和外国文学作品是不够的。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也相当丰富,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地位。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从孔子开始,就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伦理的价值,强调仁、礼、智、信。后来发展成为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儒学。在中国近代史上,朱有很大的发展,王阳明有一套新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伦理文学。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深受传统伦理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伦理、传统和习俗的影响。如果我们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与中国文学现象有机结合,显然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极大缺乏,而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大损失,也将对我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设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你只知道一件事而不知道另一件事,你只知道西方而不知道东方,那么文学伦理批评只能解决西方的问题,却不能解决中国和东方的问题。现在,文学伦理批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术语和概念,但这些理论和概念主要是以西方文学文本为基础的,不涉及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伦理文学传统,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宋元剧本》《明清戏曲》以及经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尤其是《红楼梦》,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文学,当然要在文学伦理批评的实践中予以重视,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炼,以丰富我们现有的文学伦理批评理论。 首先,用文学伦理批评来研究这些文学现象及其存在的问题显然是恰当的。中国研究者在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时并不是不涉及伦理问题,而是很少有人自觉地运用文学伦理批评的理论进行文学批评,也很少有人用这些术语和概念来解读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如果不系统地研究文学伦理批评理论,只能借鉴中国古代传统,注重考证,只注重时间、道德、伦理本身,显然不是真正的文学伦理批评。伦理和道德是一对相关的概念,但又大相径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的道德批判,孔子的幸福观群怨论也是如此。然而,伦理批评是薄弱的,尽管它仍然存在。但是发展的并不好,也没有伦理批评家。像孔子和斋藤优子这样的批评家开创了道德批判的传统,而不是伦理批判的传统。因此,在中国的文学伦理批评实践中,只重视西方文学而不重视中国文学是有问题的,甚至是严重的。
第三,研究文学作品时,我们失去了文学,只注重伦理,不注重美,只注重思维,不注重艺术,同时,他也犯了片面和全面的错误。有人认为西方文学作品是伦理的。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现实主义文学到现代主义文学,都有一条伦理发展线索。似乎所有西方文学作品都可以和伦理联系起来。甚至有学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学都是伦理文学,文学伦理批评理论可以解决所有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借助文学伦理批评来解读所有文学作品的主题探索和人物塑造,以及文学作品中人物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如果我们一直戴着一副伦理眼镜,伦理色彩可以渗透到所有的研究对象中,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理论先行是中国文学批评实践中最严重的问题。理论能否决定我们批评的文本和对象,会导致本末倒置的现象。当然,我们在这里并没有否认文学理论的重要性,更没有否认批评方法的意义。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无论是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显然都有伦理文学和非伦理文学的区别。有些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和伦理无关。例如,根据传说,叶赛宁有一首诗叫做《蛇》,只有三个字:“太长了”。从伦理学角度解释这样一部文学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不存在伦理冲突和矛盾,也不是伦理悲剧或人文悲剧。伦理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伦理必须总是有血缘或血缘关系。有人说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叫生态伦理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叫社会伦理关系。但是,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或亲属关系,就不一定构成真正的伦理问题。从本质上讲,伦理学还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要有血缘关系或者亲属关系才能构成伦理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伦理禁忌和伦理规范才能存在。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只把伦理文学的一部分看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学。同时,讲伦理比讲文学更重要,以为学文学作品就是学文学,好像不涉及文艺也无所谓,这种理解对文学伦理批评是有害的。在中国历史上,“以文载道”的文学观念曾经出现过,并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中国文学创作。其实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不好的影响而不是积极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曾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己之章示人之志”,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在文末说明自己的主题和思想。这种文学理论也极大地损害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完整性。所以,我们在从事文学伦理批评的时候,如果只谈伦理道德,不谈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传播,甚至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所谓的教学功能,文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强大的道德说教意义,不可能准确地理解以前的文学作品,这对后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也是极其有害的。任何文学作品的价值都在于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切道德伦理,包括作家的思想感情,都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审美创造来实现。文学批评家只有通过审美阅读和审美分析,才能获得文学作品的所谓主题和作家的思想,甚至作家的情感和想象。因此,在文学伦理批评中,不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从外部现象中得出自己的伦理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文学观念存在问题,对文艺没有基本的认识,对文学创作的过程没有准确的认识。如果按照这种文学伦理批评的理论去解读文学作品,研究文学,就会失去文学,得到的只是抽象的道德说教或伦理解释,仅此而已。
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三维概念和深层结构是什么?它指的是文学伦理批评理论固有的多维性和立体性。
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第一个维度当然是文学作品。文学伦理批评的对象应该指向文学作品,因为在所有的文学现象中,作品是核心内容,文学作品也是最重要的对象。没有作品就没有作家,没有文学社团和流派,没有作家和作品就没有文学史,当然也就没有文学思想、文学运动,甚至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因此,作品是我们所有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对象。正是因为这种认识,我这几年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比学术研究更重要。1000多首诗,70多篇散文,70多首诗歌,成了我所有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成就。当然,我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不是伦理文学,很多可能属于地理文学,也就是非伦理文学。指向文学作品,这是文学伦理批评最基本的维度,是无法改变的。虽然我们反对所有的文学伦理批评都指向作家,但我们并不反对文学伦理批评中对文学作品的伦理分析,也不反对文学伦理比作家更重视作品,因为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我们文学史的基本甚至唯一的内容,成为文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和应用。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首要功能是有效解决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内涵及其来源。现有的文学伦理批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而不是来自于对作家和文学史的研究。
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第二个维度是对作家自身的研究。近十年来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只研究作品而不研究作家,或者说在研究作品时只涉及作家资料。几年前,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设,即文学伦理批评可能从研究作品转向研究作家。当我们研究更多的作品时,我们可能不得不开拓一个新的领域,这需要我们研究更多的作家。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作品都是作家写的,作品中的一切都来自于作家,所以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由什么样的作家来写,作家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决定了作品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当然,一部文学作品完成后,作品并不完全属于作者,这种文学思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按照西方新批评的概念,一部作品发表后会成为独立的客观存在,与创作它的作家无关。所以很多评论家只研究作品,不研究作家。其实这种选择和做法都有局限性。研究性的作品还是要和作家挂钩的,当研究性的作品达到一定的水平,深入的时候,一定要和作家挂钩,说明问题。当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达到这种程度。历史上,千千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研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虽然研究已经穷尽,但说差不多也没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研究莎士比亚本人了。他是什么样的作家?他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有什么样的哲学和宗教思想?研究了这样的问题,回来研究他的作品,会有更独到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我们主张在研究作品的时候,要联系作者和与他有关的资料,比如作家的生平经历,作家的出身,家庭,家族等等。他从小开始生活的自然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和伦理环境。作家拥有的一切都应该得到照顾。他的日记、传记、对他的评论、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和民俗都要收集、整理和综合研究。这叫研究型作家。研究作家,首先要研究他们的作品,但仅仅根据作品去研究是不够的。作品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些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把它简化了,简单地把时代、环境和文化的因素框在一个作家身上。似乎任何一个作家都可以做到。什么样的时代因素,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什么样的伦理因素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要一一还原,需要根据每个作家自身的情况来考察。不存在的就是没有,存在的就是存在,不存在的就是不存在。在研究方法上,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是两回事。如果是研究作品,用与作家相关的东西作为素材;如果我们研究作家,所有与他有关的作品都会成为一种研究材料,因为我们需要用作品来解释作家,用作品来证明作家,用作品来证明作者存在的很多问题。每个人都在学习文学,都应该知道一个基本的东西,那就是作品中的一切都来自于作者,作品中的一切现象,无论是思想、内容、主题、人物、人际关系、形式、技巧、语言等等。,以至于作品中的一个形象、一个细节甚至一句话都来源于作者,而作者是基于自己的印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的生命来源于作家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他的思想感情来源于作家的思想感情。当然也有人认为作品比作家大,历代研究者不断从作品中汲取一些新的东西,这也是有道理的。这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应该关注的第二个维度,也是文学伦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现在我们意识到,在后来的批判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当大的修正。
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第三个维度是作家背后所有更广阔的东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是无缘无故来到这个世界的。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未来,一个人的现实,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来到今天的。虽然有时候可能是偶然的存在,但这种偶然中一定有某种必然性。所以我们在做文学伦理批评的时候,一定要在研究作品的基础上,研究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研究作家背后博大精深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等东西,包括语言、文字、民俗以及所有这些与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相关的东西,甚至考古、家庭、家族、婚姻等等。我认为这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研究很重要。对作家背后的原因和根源的研究,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薄弱环节,基本属于知识考古的内容,我们的文学伦理学批评队伍中没有多少人涉及,也从来没有研究过。叶舒宪教授是一位比较文学学者,他的演讲我听了很多遍。他多研究中国古代的玉文化,认为一个国家的地面文化只是一小部分。更大、更深、更精彩的文化往往都在地下,只有通过考古发掘才能看到,才能发现它的价值。在最近一百年的历史研究中,有很多东西可以解释古墓出土的东西,解释重要的问题,甚至推翻一些公共知识中的叙述。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文学伦理学研究中,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作家背后的创作背景和作家生存的伦理环境中,而不是仅仅关注作品的研究。伦理环境包括很多东西,是指一切能够影响作家成长发展、创作出版等的东西。挖出地下的东西尤为重要。在研究现代作家,尤其是研究古代作家的时候,确实如此。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挖地下的东西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研究一部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它放在那里,只要大家都知道它的文字,就可以读,读了就会有所发现,就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只要成为一种有根据的论述,就是学术论文。但是要从作者居住的地方找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如果年代久远或者地理位置遥远的话,并不容易。所以我觉得研究作品比作家容易,研究作家背后的东西比作家本身容易。当然不是绝对的,只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是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文学伦理批评是关于人事的,也就是关于作家本身,关于作家与作家的关系,关于作家与作家生存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的知识总是不那么容易。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有的文学伦理批评理论主要是为了满足作品研究的需要而提出的,而很少有理论是为了满足作家的需要和他们背后的问题而提出的,尽管其中一些理论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有的借用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的概念,但与文学研究关系不大。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的分层问题,我在一些论文中已经讲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按照文学作品研究的术语,大致包括“道德”、“道德榜样”、“道德价值”、“道德教导”、“道德批判”、“电子文本”、“非理性”、“理性”、“非理性意志”、“伦理悖论”、“伦理混乱”、“化学困境”、“伦理价值”、“伦理启蒙”、“伦理结”选择“伦理语境”、“脑文本”、“人的因素”、“动物因素”、“斯芬克斯因素”、“数字文本”、“文本”、“物质文本”、“语言”、“自然情感”、“自然选择”、“自然意志”、“自由意志”、“本能”、“自然”、“冲动”、“道德”等。,总共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文学伦理批评理论中,大部分是针对作品的,只有10个是针对作家及其背后的历史伦理事实的,这显然在结构上存在问题。表面上的事情多了一点,而讨论的根本原因似乎少了一点。从文学形式的构成来说,文学作品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文学作品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创作的,作家很难创作出这些作品。民间文学的出现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所以我觉得研究作家比研究作品更重要,研究作家背后的存在比研究作品更重要。当然,如果不研究作品和作家,就挖掘不出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民族的、地方的、世界的东西,就搞不清楚。因此,这是一个建立合理结构和理论体系的问题。
我上面提到的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三维结构,与我前几年发表的相关意见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它反映了一些新的思想。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种3D其实体现了一种三维结构,即“深层结构”。之所以成为一种“深层结构”,是因为它们是一层一层的,前面是作品,后面是作家,第三层是更广阔的东西,是一些物质的东西和非物质的东西的集合,由三个层次的对象和它们的要求组成。如果我们在未来的文学伦理批评中不重视这一点,那么就有问题,有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现在有解剖文学作品的刀,但是我们缺少解剖作家和历史的刀,所以我们的理论是有缺陷的,我们现有的批判理论的实践功能并不强大。我们之所以现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得到及时的纠正,从而提高文学伦理批评研究的实践性,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深化、系统化、科学化文学伦理批评理论,推动文学伦理批评体系的建设,促进文学伦理批评的整体发展,使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学批评方法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学术影响力。
1.《伦理文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层深结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伦理文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层深结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39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