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轻视,日常经验、习俗、心理联想、情感意向、兴趣……都阻碍了我们对是非的判断。为此,边肖总结了12个最常见的逻辑谬误,看看我们的思维出了什么问题。

一个

赌徒谬误:强迫接触独立随机事件

赌徒往往会有一种心态:我这么倒霉,下次该不该换运气?他总是那么幸运,总是不走运。其实每一轮赌博都是一个独立的随机事件,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

赌徒一旦确信了这种联系,就会把它当作不争的事实。生活中常见的赌徒谬误包括:彩票玩家对中奖号码的分析;股市专家对更广阔市场的“趋势分析”;“世界大趋势,长期融合,长期融合”...

2

波段浮动谬论:只相信流行观点

受气氛影响,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乐队和彩车的节奏跳舞。同样,人的思维总是习惯于随大流。很多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或者相信同样的事情,所以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

但事实上,一件事或一个想法的受欢迎程度与它是否合理无关。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天圆地方圆”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不在乎你信不信。

比如看到《货币战争》这么火,小红认为共济会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一定是全世界的幕后黑手。

再比如,老师和电视都说一个国家被大资本家控制,所以小红也认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自由和法治,都是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谎言。

在上述案例中,小红犯了“波段浮动谬误”。其实我们只需要看几本多角度看美国的书,然后和基本逻辑做一些简单的对比,就能看出哪一本是骗人的。

对“大陆漂移假说”的处理包括谬误、流行、怀疑三个阶段。

诉诸权威:利用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观点来避免推理

要证明一个观点,光提取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至少要知道为什么提到的权威会有这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和机构也会犯错。当然,权威人士和机构的观点可能是对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论,就认为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

比如小明质疑进化论,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小明,就说:“我老公孙悦是大科学家,他认为进化论是对的。”

再比如,小明认为“剩余价值”的剥削理论是错误的。小红认为企业家对生产过程没有贡献,但找不到反驳小明的理由。于是他说:“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早就在XX论里判资本家死刑了。你比他们强吗?”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错误。

构图谬误:把局部特征误解为整体特征

对某些部分合理并不意味着对其他部分也同样合理。然而,有些人总是固执地认为,如果一个整体的某些部分具有特征,那么整个的所有部分也具有特征。

比如小红买了一辆自行车。当她看到自行车的座位是人造革的时候,她觉得自行车的其他部分也是人造革的。

很容易形成结论粗糙的刻板印象。

“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论:因修改标准而推迟

在被别人批评后,他们会试图通过诉诸纯洁来捍卫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试图通过事后诸葛亮和修改一些人的标准来捍卫自己有缺陷的观点。

比如小红:“所有荷兰人都喜欢喝热汤”。

小明:“孙悦是荷兰人,不爱喝热汤。”

小红:“嗯,真正的荷兰人都喜欢喝热汤。”

小红犯了没有真正苏格兰人的谬论。

基因谬误:通过事物的起源来判断好坏

很多人尽量避免正面讨论,转而讨论事物的起源。这种做法类似于“人身攻击”,试图通过一些负面印象从侧面攻击对方,而无法正面回应对方的论点。

比如小明说:“孙悦不爱喝热汤。”小红道:“孙悦是荷兰人,你怎么不爱喝热汤?”

又如,小明说:“在过去的150年里,日本崛起了两次,因为他们对现代欧美文明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小红说:“日本显然是亚洲国家。怎么可能比俄罗斯更像欧美国家?”小红犯了基因谬误。

非黑即白:以极端立场压倒现实

很多人把非黑即白当作唯一的可能性,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他们用简单粗暴的虚假二分法来掩盖其他可能性。他们想通过选择黑白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

比如,总统在谈到反恐战争时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在支持恐怖分子。在这里,总统提出了非黑即白的谬论。

“慕尼黑危机”:非黑即白的逻辑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窃取参数:用子参数证明父参数

用循环论证的方法证明前提中包含的一个观点。

这是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论,因为他默认自己的前提为真,然后用循环论证的方式证明。这种论证方法也极其离谱,强迫别人把自己的论证当成不证自明的真理。

比如小红坚信某本书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因为书117页第三段有一句话:我的每一句话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诉诸自然:自然现象与人类伦理的类比

一个事物符合“自然”,并不一定意味着它是合理的、必然的、更好的。

一个事物是自然的,不一定意味着它更好。比如,自相残杀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但大多数人认为我们不应该自相残杀。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斯蒂芬·平克在《人性的好天使》中说,“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总是伴随着暴力的减少、经济的更加繁荣和人类生活的更加幸福。人类伦理要求我们减少暴力,而不是把人类降低到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

比如小红认为服用草药肯定比服用人工药物更有效,因为草药更“天然”。这就使得诉诸自然的谬论。

10

轶事证据:用个人经验代替数据和证据

有些人喜欢用个人经历或个人例子来代替逻辑论点或强有力的证据。

轶事证据比复杂的确凿证据更容易获得,但要浅得多。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数据和定量测量的确凿证据比个人经历和轶事更可信。

比如小红的爷爷是个烟瘾很大的人,30年了,现在80多岁了身体还很好,所以小红断定抽烟对身体无害。小红做出了轶事证据的谬论。

传统医学面临的困境:传统经验是否经得起双盲测试的检验。

11

德州神枪手:筛选证据

萨斯喀彻温省的一名枪手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了一个靶心,使自己看起来像一名神枪手。

有的人先决定自己的立场,然后开始找证据,只找对自己有利的,对自己不利的选择性忽略。

比如XX为了证明自己的无私,会宣传自己拨了多少钱,但从来不提自己铺张浪费,账目不清。这就做出了“德州神枪手”的谬论。

12

中间立场:得过且过,消解真相

寻找两种极端观点之间的折中,或者中间立场,认为是对的。这个方法越无知,掌握的越快。

很多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但你不能轻易认为中间位置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

比如小红认为ym会导致儿童自闭症,而孙悦则进行科学研究,得出ym不会导致儿童自闭症的结论。小明认为,两种观点之间的妥协——YM可以导致儿童自闭症,但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有自闭症——是正确的。在这里,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讲道理”只是理想状态,而现实往往是无知的妥协。

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了以上12个逻辑谬误。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缺乏基本逻辑,但从未实现。

●第二,把逻辑等同于智商或者知识。大部分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专业知识,甚至学习。但在他们看来,聪明博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逻辑可有可无。

●第三,他们具有初级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集体的非逻辑环境中,容易产生偏差,进入思维误区。

之所以出现以上谬误,是因为我们受制于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势。所以逻辑思维的训练需要专业的教育和有意识的引导。如何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美国留学学者徐贲说: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思维教育是从小学开始的。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日常阅读和口语中使用的基本逻辑知识。例如,老师会要求孩子区分课文中的“原因”和“结果”、“事实”和“观点”。

但在中国,即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区分“因”与“果”、“事实”与“观点”。长期缺乏逻辑教育,导致我们在说话、写作、行为上出现逻辑谬误。

幸运的是,阅读还可以补充逻辑思维的不足,纠正逻辑常识的偏差。

1.《理中客 远离"理中客":最常犯的12个逻辑谬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理中客 远离"理中客":最常犯的12个逻辑谬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4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