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5260字| 12分钟阅读
这篇文章是中国民族史的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边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给朋友圈!
外国人过去怎么称呼中国?
▼
自2000多年前张骞被派往西域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之门打开了,中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沟通,至少要先解决地址的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外国人过去怎么称呼中国。
//
去那里
//
在现有的对中国的称谓中,“知那”历史最悠久,很多对中国的称谓都是翻译过来派生出来的,沿用至今。
“知那”一词源于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派往西域的张骞,曾经看到过中国四川产的蜀布、琼竹棍,通过“身毒”被贩卖到大夏,这里的“身毒”就是古印度。可以看出,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民间交流历史悠久,非常频繁。世界上对中国最早的称呼——“织女”起源于印度,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ZhiCī na”是古代梵语中的“c和na”两个字。这个词在汉译佛经中很常见。因为是音译,所以有时候用词不一样。有“zhina”、“Zhina”或“Zhina”,但都没有偏离原声。除了古印度的佛经外,古印度的其他古代文献中也提到了c和na的名字,比如古印度的国宝史诗《Mahābhārata》和《Rāmāyana》。虽然这些文献的年代各不相同,也没有定论,但这些文献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大概是在公元前4世纪和3世纪。
“c和na”这个词的来源一直是许多学者探讨和讨论的问题。有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字的音译,后来统一了中国的秦朝。有人说是“经”字的音译,有人说是“晋”字的音译。大多数人仍然接受“秦”这个词。在古印度,mahā这个词常加在c na之前,成为mah ā c na,音译为“Maha to that”,意为“如那般伟大”或“如那般伟大”,意为尊重伟大的中国。
唐朝西征的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载,当他遇到印度国王时,日本国王问玄奘:“大唐王国在哪里?对了,去斯里兰卡远近?”玄奘答道:“这是东北几万里的时候,印度称之为所在国。”玄奘曰:“至那一位,前王之衔,大唐朝之名,吾王之衔”。
玄奘西行法
除了“摩诃到那”,有的在c和na后面加了sthāna,成为c和c nasthhāna,佛经和中国史书中译为“贞丹”、“贞丹”、“震旦”或“摩诃震旦”,意为“到那个国家”或“伟大到那个国家”。
“震旦”这个词读起来很古老。地质学上,8亿到5.7亿年前的年代叫“震旦纪”。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梁启超给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朱震旦”。“朱”意为“天竺”,是古代中国古印度的名称,“极光”是古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一个名字包含了两个古文明的古名,很贴切。梁任公不愧为学者。
朱震丹与徐志摩、林合影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zhina”这个词原本是中性的,并不表示轻蔑或蔑视。唐高僧易经在《师道》中使用了“知那”二字,是南海第三传。其文曰:“西国名若大唐为芷娜,则是其名,更无意义。”直到近代,中国人在写作和文章中使用它。20世纪初,“知那”一词在中国盛行,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改革派和革命者的报刊和书籍中,经常出现在各种标题中。1905年,黄兴等人创办了20世纪著名的刊物《知那》。有很多书都有这个词,比如《芷娜文明史》《芷娜全集》《芷娜四千年文明史》等等。1904年,连一向不肯轻易使用日语名词的严复也破例使用了“zhina”一词。他批评了《茶花女在巴黎》的名句,即“茶花女之卷差,切掉芷娜的肠子。”“知那”这个词变了味,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逐渐侵略扩张和对中国人民的蔑视,逐渐为中国人民所知。从那以后,中国人不再用这个词来指代他们的国家。
但是,“zhina”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留下了一条小尾巴,那就是“zhina”。地理上,位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印度支那半岛被称为“印度支那半岛”,简称“印度支那半岛”。在国内出版的地图上,如果标注了地形,这个词还是用的。
从梵语单词cρna,衍生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的中国专有名词:波斯语中的chρn,阿拉伯语中的sρn,拉丁语中的Sinae,英语和德语中的中国,法语中的Chine,意大利语中的cρna,以及其他语言中指代中国的单词。
//
Seres
//
根据张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欧洲人对中国最早的描述见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凯提亚人的作品,他们称中国为“居鲁士”。他在他的《弗蒂乌斯·斯温库》中记载:
据说赛勒斯人身材高大,见过。它们有十三英尺高,可以活到两百岁。
作者也是道听途说,没有亲眼见过。虚构多于现实。即便如此,这也是西班牙文学中第一次有关于中国的记载。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罗马,恺撒执政官穿着华丽的中国丝绸长袍去看戏。华丽的中国丝绸在剧院里吸引了观众,人们站在那里钦佩地看着。
电影中的凯撒
此后,中国丝绸不断进口到西方,立即赢得了西方国家富裕阶层的高度赞扬。他们都视中国丝绸为至宝,并称之为“东方绚烂的日出”,成为贵族阶层引以为豪的稀世珍宝。但是西方人不知道丝绸是哪里生产的,也不知道丝绸是怎么生产的。后来,他们从丝绸小贩那里得知这种珍贵的丝绸来自东方的一个大国,由于不知道如何称呼,就给它取名为“赛勒斯”,在希腊语中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4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马塞里·尤努斯根据到过中国的商人的描述和其他渠道的传闻,在他的著作《史记》中对中国进行了想象:
赛勒斯幅员辽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产品也很丰富,包括全谷物、新鲜水果和干果、牛、羊和牲畜。它真的是万能的,有无数的产品,无数的数量。那里的城市稀少,但规模大,物产丰富,人口稠密。
他称赞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天性:
赛勒斯人根本不知道怎么战斗,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武器。赛勒斯人喜欢安静地修炼自己,所以是最容易和睦相处的邻居。在他们的地方,阳光明媚空万里,明月高照,气候温和宜人。即使刮风,也不是冷风,而是暖风。
这与其说是一个历史记录,不如说是一个完美的想法,因为中国是一个美丽的丝绸生产国。
从拉丁词“思奈”衍生出前缀词“中国”,意为“中国与东方”,例如表示中美、中日、中欧关系,使用中美、中日、中欧等词。这个前缀也用于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英文翻译,如中石化、中材、中粮等。希腊语中还有一个形容词“Sinaean”,是个很好的词。这个词的词根除了中国之外,还有“上帝居住的地方”的意思。新浪英语“新浪”取此意。
//
tzin istan
//
公元545年,希腊人科斯马斯写了《世界基督教国家的记录》,称中国为“茨尔尼扎”,也叫茨尔尼塔。在古印度,中国也被称为“Chinasthana”,是同一个词根的不同音译,读音相近,但没有确凿的实物证据。到了唐朝,在外族人的口中,中国加入了“斯坦”的行列,被称为Tzinisthan。不信,“覃尼斯坦”是一座石质证据山,就在古代长安和今天的Xi安。说起“秦德天”,不得不说是“大秦景教通俗中华碑”。
“大秦景教大众汉碑”现位于Xi安碑林2号,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和国宝级文物。此碑为唐建中二年中亚土霍洛人景景所作,吕秀妍所作。将于1623年出土。
“大秦”是中国古代罗马帝国的名称,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公元五世纪在叙利亚内斯托里建立,又称“内斯托里学派”。贞观年间唐太宗被介绍到长安。碑文上有楷书“大秦景教通俗中华碑”,额头和莲座的三角形上刻有十字图案。70多名景教僧侣的姓名和头衔用叙利亚文字刻在纪念碑的侧面和下部。
铭文中的古代叙利亚文字
碑文正文为汉字,以“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颂”开头。描述了大秦寺的景色,还有钦尼斯坦的教父,区主教和亚当长老。”碑文上除了汉字,还有古叙利亚文字,其中把当时的中国称为“Tzinissthan”,巴基斯坦的朋友知道了会觉得更亲切。
//
契丹
//
在俄罗斯和其他许多斯拉夫国家,中国仍被称为ситай,直译为“契丹”,中文为“基塔伊西”,直译为“契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俄文名称直接翻译为“契丹人民共和国”。
在中世纪,从中亚到西欧,“契丹”一直是中国的总称。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被称为“契丹”。元朝来到中国的凯尔·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称中国为“契丹”和袁大都。从第83章《大汗的宫殿》到第104章《契丹国的开端与桑干河石桥》,详细描述了“坎巴鲁奇”的兴盛。明朝来到中国的利玛窦确认“华夏”是中国,“坎巴鲁奇”是北京。
斯拉夫国家的“契丹”一词起源于13世纪至15世纪统治俄罗斯的金帐汗国,是从蒙古名字继承而来的。
除了斯拉夫国家之外,突厥语国家称中国为“凯泰”、“卡萨伊”、“哈塔伊”、“卡泰”;西亚国家称中国为“卡泰”Katay“Khatay”,都源于“契丹”一词的不同音译。
“契丹”,在中国史书上又叫“辽”,是契丹民族建立的一个王朝,传至九帝,享国219年。公元907年,辽太祖卢野·阿保吉成为契丹部落联盟的首领,公元916年,他将国家命名为“契丹”。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下汴京后,做了皇帝,改名叫辽。983年改称“大契丹”。辽代盛世,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埃尔贡河、大兴安岭,南至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辽朝的军事力量和影响覆盖了西域,所以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东欧都把辽朝作为中国的代表称号。
辽北宋、西夏、金为四国
一个拉丁语单词“Cathay”是从突厥语“Kathay”演变而来的,也是中国的意思。香港的“国泰飞”,英文是Cathy Pacific Flies,就是由此而来。
//
桃花石
//
这块桃花石不是另一块桃花石
《桃花源记》的汉译本最早出现在元代丘处机的《长春西游记》中。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丘处机经阿里麻城被成吉思汗召往中亚的索格戴安娜。丘处机的随行弟子李志昌后来写了当地的经历,他说:“农民也决定用运河来灌溉农田,而当地人只从瓶子里取水,然后穿回去。看到中原,高兴地说,‘桃花石都是巧合。’桃花石也叫汉人。“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看到的中文史料,称中国为‘桃花石’。
影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丘处机
桃花石源于喀喇汗王朝。9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和新疆帕米尔以西以北地区,出现了以喀什为首都的突厥地方政权,由从岭西回鹘等民族建立。历史上称之为“喀喇汗王朝”,这个政权的很多可汗国王都喜欢被冠以“塔布加杰”的称号,今天翻译成“桃花石”,如“桃花石大树枝可汗哈桑”1980年3月在新疆阿图什县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钱币上有“苏莱曼·卡迪尔桃花石可汗”的铭文。
桃花石硬币
//
塔古斯,塔姆加伊
//
陶加斯,是东罗马帝国文献中记载的中国名称。公元七世纪初,东罗马历史学家西莫卡塔在《陶格思王国之书》中记载如下:
国主陶格思被称为Taissan,也是上帝之子的意思。国内安静,没有乱,因为专制是君主家族继承的,这是无可争辩的。陶格思中心有一条大河,分为两部分。上一代的全部疆域被划分为两个国家,以河流为界,阶段被攻击和切割。两个国家有不同的服装体系,即还黑的是黑的,还红的是红的。今天,当莫利斯皇帝幸运地来到罗马时,黑衣国过河,攻打红衣国,统治了整个帝国。.....乡下有蚕,吐丝。蚕种有很多种。
如果不详细解释,人们很难理解这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这里的“多萝西”,据学者考证,是当时统治中国北方的“大魏”一词的音译,指的是整个中国,国号泰桑,是汉语中“田字”一词的音译。文中提到的中心河是长江,江北是隋朝,军装还黑,江南是陈朝,军装还红。后来隋文帝渡江灭陈,统一中国,书中有记载。
隋朝在中国消灭陈的战争被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描述得很奇怪
事实上,西摩卡塔的《陶格思国记》记载了东晋以后中国南北分裂,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
中世纪的伊斯兰学者阿尔比鲁尼在他的地理书中称中国为“唐格思”。
扬州是费格夫尔之王,名曰坦噶伊坎。
Faghfur是古代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著作中中国皇帝的称号。凯尔·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称宋朝皇帝。
桃花诗、桃格诗、糖格诗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中的音译。
除了西方世界,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有不同的称呼。缅甸语称中国为“得有”,意思是“一样”,意思是缅甸人看到中国人后,觉得自己是自己人。泰语中,中国叫“Kon jin”,老挝叫“Chin”,柬埔寨叫“Chen”,这可能与“Qin”的发音有关。
以上列举的都是历史上曾经被外界使用过的中国名称,其中“中国”和“契丹”至今仍在使用。经过一番比较,我还是觉得我们自己的名字“中国”最好。对了,“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中。尊底铭文122枚,其中有“翟子华”四个字。能查出来吗?
▼
公众号转载必须经过授权,不得用于微信以外的平台
1.《赛里斯 从“赛里斯”到“桃花石” —— 从前外国人都是如何称呼中国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赛里斯 从“赛里斯”到“桃花石” —— 从前外国人都是如何称呼中国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5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