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黄酒

再一次闻名全国!

昨天

《解放日报》整版报道绍兴黄酒

整页有四篇稿子,分别是《酒香江南似酥烟雨》《龙泉青瓷千金红是谢晋乡愁》《黄酒独为江南人所爱》?不一定”和“画桥、柳柳柳、酒旗、杏花”,具体原文如下:

酒香馥郁,江南如酥烟雨

黄酒研究员/杨毅

啤酒、葡萄酒和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葡萄酒,而黄酒是中国独有的。元朝以前,中国人基本上喝黄酒。汉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酒也传入中国。但是中医认为酒性寒,不适合中国人体质,所以一直没有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大约在元朝建立后,蒸馏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于是有了白酒。也许是因为无色,与琥珀黄酒相比,被称为白葡萄酒。20世纪初,啤酒被引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所接受。

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对不同的葡萄酒形成了不同的偏好。在沪、苏、浙、皖的江南地区,很多人选择坚守传统,形成黄酒最大的消费区。

从关彝南渡开始,以大米、糯米为原料的黄酒在盛产大米的江南水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黄酒性温,酒精度适中,不淡不稠;风味浓郁,咸、甜、酸、苦、鲜、辛,无一特别突出。此外,黄酒的特点是越陈越香,使其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和谐、中庸精神高度兼容。所以,与啤酒、白酒相比,黄酒多了一个“品”。就是这个产品,江南人不仅尝到了黄酒的味道,还尝到了人生的五味;从黄酒的香气中品味时间的悠长和韵味。所以江南人性格的细腻、温柔、不慌不忙的特点在品尝黄酒的过程中慢慢呈现出来。

为了品尝黄酒,江南人民创造了一种或许是所有饮酒中最具仪式感和美感的饮酒过程:端出一瓶尘封多年的老酒,拧开坛口的泥印,拿起泥印下的酒标,用手指轻轻擦去纸上的灰尘,酿酒日期和酿酒人的名字就会浮现出来,然后揭开最后一个用荷叶或竹叶包裹的印章。黄酒的醇香会随着岁月的气息从坛上升起。放入小酒壶中,然后放入热水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香气从酒壶中慢慢上升。这个过程,就像江南人的性格,愿意耐着性子等个结果,并不着急。

也许是江南文人觉得这个过程还不够,于是产生了“曲流”,不仅使《兰亭集序》成为书法史的巅峰,也造就了中国文人优雅饮酒聚会的生活方式,影响至今。屈把“雅”注入黄酒中,诗与酒相结合。

龙泉青瓷女儿洪是谢晋的乡愁

黄酒行业从业者/钱峰

前不久,江南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让人有被淹的感觉。雨大时小,落在浙江上虞东莞街绍兴千金红酿酒公司的黑瓦上,发出吱吱的声音;在石路上,雨水迅速藏在石板的皱纹里几千年;落在梧桐叶上,雨滴顿时散开,形成青烟,娇艳可人。当时整个酒厂都被这清脆的毛毛雨笼罩在云雾之中,破旧的六七栋老房子在一堆堆的坛子坛子旁边若隐若现。长江以南的烟雨,也许就是这样。

我们躲在屋檐下,等着雨渐渐停,潮湿的泥土和空的空气里弥漫着四周的酒味。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电影《红女儿》开拍的时候,谢晋就站在这里。”酒厂女工杨如芳兴奋地指着工厂西南角老房子门口的一块空。25年前,谢晋和儿子谢衍带着香港女演员归亚蕾、童心未泯的周迅等人,开始在这里拍摄《红女儿》。

谢晋平时喝女儿的红酒,家里的酒是女儿的红。他通常会给带着两瓶女儿红的人送礼物。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体现在他对家乡酒的热爱上。女儿红的故事是在绍兴,女儿红酒是上虞产的。把家乡的酒拍成电影,也是谢晋心中的一种情结。“龙泉青瓷千金红,这是谢晋的最爱!”女儿红公司董事长胡建华说。

“关于女儿红名的电影已经拍了不少,比如《为女儿红卖命》《乱世佳人》中的女儿红,但最有影响力的还是谢晋出品的《女儿红》。”《红女儿》拍摄于1994年5月2日。这部电影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历时70年。谢晋《千金红》的目的是为了传播黄酒文化,传播黄酒品牌,让女儿的红酒做大做强。”胡建华说。能安慰谢导的是,女儿的红酒和谢晋来拍《女儿的红》的时候差别很大。现在她女儿的红酒越来越浓了。

据晋代上虞人记载的《南草形》记载,女儿酒是富家子弟娶妻必备之物,又称“女儿红”。有一种说法是,东莞有个裁缝,上虞,很渴望。他的妻子怀孕时,专门请酿酒师酿酒,数坛。没想到裁缝恼了,把酒埋在地下,取消了庆祝会。18年后,女儿长大了,长得也不错。她嫁给她的弟子由她的父亲徐。她突然想起来,她已经把酒藏在地下18年了,也就是她让人挖出来陈年,给客人们盛宴。它的味道是甜的,颜色是橙色和黄色。诗人赞道:“埋在地下的女儿是红的,仙子是在闺房里生的。”所有的客人都说好。从此绍兴就形成了生女儿、女儿红、改日结婚待客的风俗。

今年春节,朋友娶了一个姑娘。他拿出两坛珍藏了28年的女儿红酒,让客人品尝,分享嫁给女人的喜悦。黄酒是上虞的必需品,吃的时候少不了一瓶“米酒”或者“惠济山”。上虞对温度敏感,浪漫,包容。它包含了文学巨匠的野心和普通人的态度。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米酒市场不大,基本市场在上海、江苏、浙江。然而,上虞一家酒类专卖店的负责人梁认为,只要有中国人,就有黄酒市场,但传统销售渠道并不深入这些市场。梁说,当初之所以选择黄酒,是因为黄酒是绍兴特产,品牌知名度高,从产地发货可靠性高,可以缩短进货环节,节约进货成本。根据黄酒运输的特点,梁在女儿红酒厂旁边开设了专卖店,并专门配备了木质包装流水线。前几天,收到梁从香港发来的网上订单——一盒8瓶女儿红米酒。梁早在2008年就开设了网店,拓展米酒的网上销售渠道。除了接受全国各地的订单,他还把女儿的红米酒卖给新加坡等国家。

虽然作者赢不了酒,但还是有一种穿透时间的文化脉动空,导致我在那瓶黄酒里一遍又一遍的蹭。

黄酒独受江南人喜爱?可能不会

上虞日报记者/娄丽君

江南湿冷季节,请几个朋友温一壶绍兴黄酒,慢慢喝一个小时,长三角很多人都很享受。有人对承载人文情结的产品米酒提出了异议:这酒是只给你们江南人喝的吗?不一定。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出生于安徽,在天津长大,在北京工作。他这辈子没去过绍兴,也没喝过酒。大多数时候,他唯一的儿子晚上8点左右来看他,灌了一小杯黄酒。父子俩在客厅喝酒聊天。然而,这位老人在他贫穷的岁月里,却对绍兴黄酒情有独钟。他回忆起从小和父亲喝酒,称赞绍兴黄酒的质量。

周曾从其父的收藏中收集了一百多张绍兴黄酒票,并出版了《旧酒海的残架——周树涛先生的酒票》一书。后来他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的父亲与酒》,谈到新中国成立前,父亲在宴会上喝米酒,至少在北京天津是这样,似乎形成了一种规律或做法。

他的父亲周树涛是一位政治家和实业家,他的生活很有趣。其中,绍兴黄酒是周父亲的最爱。他认为米酒的品质是所有酒类中最高的,他只认为米酒的香气优雅醇厚。几十年来,周树涛每次在酒席上喝米酒都会保留酒票。有时候会附上一张纸,写下他的感受。久而久之,累积了105张酒票。酒戳印在纸上,上面有名称、位置、主人姓名、分号位置等。在封酒坛时,把酒印折小,放在坛口,用泥封好,是一种老式的防伪措施。105张酒票中,有88张写的是北方、福建、广州的酒产、运销情况。

到了1959年国庆节,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率领代表团,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当时绍兴酒厂精心挑选了500个23斤的坛,运到北京庆祝,作为国宴酒。1988年12月,钓鱼台国宾馆专门致信绍兴酿酒公司表示感谢。信上说:贵公司生产的古越龙山牌米酒、花雕坛酒,自博物馆成立以来,一直专供各种宴会和国宴,受到来馆客人和领导的赞赏...

从这个角度来说,米酒不仅仅是江南人的爱好。

从绍兴酒厂的历史来看,黄酒早就出江南了。早在明清时期,绍兴的很多酒楼就开始在外地开设酒楼和酒厂,主要是卖黄酒和提供餐食,类似于今天的酒店。1949年以前,仅武汉一地就有40多家黄酒酒肆,绍兴黄酒闻名的陕西榆林和东北部分城市也有酒肆。据《绍兴文史资料》中绍兴阮社章东明酒厂的记载,阮社章东明酒厂每年产酒六七千瓶,每瓶五六百斤。道光二十八年,该酒厂首先在上海开了两个酒店,然后在天津成立了“全城名记酒厂”,作为运输和销售其产品的机构。“全城明记”开业后,北京同仁堂专门向张东明酒厂订购了药酒,张东明酒厂专门制作了名为“十八里六桶”的品酒。双方合作,直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实质上废除。

1934年前后,绍兴黄酒处于全盛时期。据记载,当时绍兴城乡约有2246家酒楼。其中,东圃576户,阮社435户,柯桥414户,绍兴市359户,高布282户,东莞85户,、安昌95户。据记载,当时年产300多缸的酒厂有68家。阮的酒厂、高兴兴酒厂、毛万茂酒厂、毛大生酒厂都很有名,其中毛大生酒厂年产量达到2570桶...古越龙山、惠济山、塔牌等几大绍兴黄酒品牌的前身,都是从酒庄演变而来的。

但是,目前黄酒不得不面对做“小酒”的现实。全行业产值只有200多亿元,其中绍兴产区约占五分之一。与白酒、红酒行业相比,黄酒只是一个“小哥哥”,产值只占3%左右。

为什么曾经风靡江南北方进入国宴和上层宴席的米酒市场份额大幅降低?据黄酒文化研究者杨毅的研究,一方面,由于黄酒的原料是大米,而不是杂粮,在50年代初,黄酒的酿造受到严格控制。除了传统产区绍兴,其他大部分产区的酒厂都关门了,黄酒产量大幅度下降,白酒产量不受限制的增加。改革开放后,洋酒进入中国,新鲜感和对外的崇拜让一些人选择红酒和啤酒,而以养生为特色的黄酒被很多人遗忘。

前不久,中国绍兴黄酒集团董事长钱晓华提出,要把黄酒之乡绍兴建设成“世界名酒产区”,通过建设黄酒产业园和黄酒之乡来创造黄酒产业的新价值。黄酒的确是绍兴的文化名片。未来能否成为长三角的文化名片之一?

兴化门前的华侨杨柳外酒旗

《嘉善史记》编辑/杨

嘉善被称为“吴根月角”。由于吴越文化的交融,形成了边疆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婚俗、季节习俗、建房习俗、乔迁习俗等。,大多与酒有关。从嘉善的酒俗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酒俗。

古时候嘉善农村酿酒很普遍。土酒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杜佐酒”,但一提到文人的口,就变成了“村酒”。冬天过冬是嘉善的一大习俗。而家酿的酒一般都是自己喝或者赠送给亲朋好友,很少在市场上买卖。

嘉善人的生活大多伴随着“酒”字:孩子满月要有“月满酒”,学生考上大学要有“感谢老师酒”,学生学徒期满要有“满老师酒”。结婚登记自然需要一个酒席来“喝结婚酒”,普通人到了50岁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日酒”...

在嘉善的习俗中,最有趣的是婚俗。“结婚”是婚姻的“前奏”,即订婚仪式的宴席。喝完“结婚酒”,就意味着婚姻已成定局,不允许随意断婚或拒婚。从法律上讲,一男一女登记注册就是合法结婚,按照过去的旧规矩,吃个“婚宴”就结婚了。在婚俗中,很多食材都属于酒俗的范畴。比如结婚酒在古代也叫“恩爱”。“回门酒”是婚后“回门”习俗的一部分。通常新婚第二天回去看望长辈。新娘的家人将举行宴会招待她的女儿和新来的孩子。除了婚嫁、生育、长寿、丧葬等习俗外,酒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喝菖蒲酒,重阳节喝菊花酒。除夕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宴席。即使是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人,吃年夜饭的时候,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酒俗,江宁市还有酒帘,值得一提。

古时候嘉善西塘人有酿酒的习俗,餐馆也很多。“阿农在莫问的家很远,酒帘低低被绿云遮住”,这是乡村贤者顾辅仁在《城南唱和》中对镇南酒家的描述。650多年前杨维桢的《陶庄》诗中,还有一句“茅店渔鼓画桥柳,杏花前摆酒旗”,描绘了元代至正念时期嘉善陶庄市场的风貌。

那么,古人在诗词中经常提到的“酒帘”、“酒旗”有哪些呢?酒旗是最古老的广告形式之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在酒旗上签上店名,或者挂在店头上方,或者挂在屋顶屋前,或者干脆另设一根望杆,拉上酒旗,让它随风飘动,以此来吸引顾客。酒旗的升降也是店家有酒或没酒,是开还是不开的标志。早上起来,创业,有酒卖,然后挂酒旗;如果没有酒卖,就收酒旗。

古镇西塘有很多酒馆,门口挂着一面黄旗,上面写着“酒”字。这不一定是别处的风情。笔者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去过西塘的网友普遍对嘉善黄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很多人的帖子里,几乎都提到了镇上优雅的环境,还有古风犹存的酒帘。的确,除了“水乡风光”和“黄酒”,高大的酒帘是葡萄酒之乡和葡萄酒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

江南人也有制作药酒、泡药的习惯。

在古代,人们经常混合香料或草药来增强葡萄酒的颜色和味道。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以食材命名的酒,如胡椒酒、柏树酒、肉桂酒、菊花酒等。后来考虑到如何增加葡萄酒的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人们在酿造过程中加入了少量的天然滋补品或滋补中草药。除了“以药泡酒”的习惯外,江南民间还有“以酒熬补药”的说法。最典型的是“冬补”,人们在熬阿胶的时候,先用黄酒浸泡破了的明胶膜,再用文火熬成糊状。黄酒不仅能去除动物中药中的腥味、腥味、异味,还能增强疗效。

我家住西塘的时候,一个以打鱼为生的叫雷的老人,给我推荐了一种治腰酸背痛的土办法:冬至晚上,把核桃仁、桂圆肉和一点红糖煮开,加些黄酒,趁热喝了酒,然后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去农村插队的时候,给很多农民推荐过这个晚会。后续的他们都说管用。

出发地:解放日报

1.《绍兴老酒 绍兴黄酒又一次在全国出名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绍兴老酒 绍兴黄酒又一次在全国出名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5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