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为背景,推进领导模式;以史为依托,深化领导者的洞察力;通过比较开阔领导者的视野;以人性为导向,激发领导者的勇气。欢迎您加入《企业家哲学智慧与历史修养高级研究》第七课。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精通儒、道、释,是心理学大师。他一生以文武闻名,被誉为“真理三仙”。他的心理学对晚明哲学和文学影响很大,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并在国内外传播。

传记是王守仁的演讲语录,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传记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和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于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于‘良知’。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书是《列传》想了解王阳明,首先要读《列传》,了解他的思想精髓。以下是从书中精选的20句“心法”。请阅读。

01

谦虚,有野心。

分析:《易经》说天道亏损利谦,地道变利流谦,鬼神害利安乐,人性恨利谦。天地不停运转,人不停前进,靠的就是“谦虚”。

谦虚不是一种虚假的礼貌,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不断自强的态度。而宽广的胸怀,不仅是成熟和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绝妙方式。

02

不是比无辜贵,而是比能修补贵。

分析:每个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经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正。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自新。孔子称赞颜回“不犯两次错误”,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我们应该严格对待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反思和纠正。只要别人的错误能及时改正,我们就应该宽容。

03

每个男人的胸中都有一个圣人,只是他没有自己自信,所以埋了自己。

分析:这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圣人,每个人都可以算是圣人,尧舜。

第二层是,人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求助于他人,把良心交给自己的内心,寻求一切的原则。

第三个层面是人们心中的“圣人”被自己不正当的行为和观念所埋没和掩盖。人要圣洁,就必须摆脱这些掩盖内心的行为和想法。

04

那些不知道就失败的人。知而不做,等于一无所知。

分析: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一个很好的道理,却没有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知道这个道理,却没有真正用心去体会。

巧合的是,伟大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有意作恶,而恶只是来自于无知。虽然王阳明在这里没有说恶,但是他的观点和苏格拉底是一样的。

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好,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不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没有真正意识到好;同样,坏人作恶是因为他们对善一无所知,或者没有真正意识到善。

05

人需要磨东西才能站起来,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分析:有个学生问王阳明,我安静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好,思路很清晰,但是遇到事情就失足了。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休息,却不努力自律。这样,事情就乱了。人们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训练自己,这样他们才能站稳、冷静和行动。

人必须在事物中锻炼,在事物中努力学习会有帮助。如果你只爱安静,你会恐慌,永远不会进步。“静功夫,表面上是收敛,实际上是放纵。”

06

学习一定是弄巧成拙。如果你责怪别人,只能看到别人错了,而不能看到自己。如果你能背对着自己,你会看到你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你会在业余时间责怪别人。

分析:一个朋友经常责怪别人生气。王阳明告诫他:“学习要有反身性和自省性。如果只怪别人,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如果能回到自省,就能看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怎么还能有时间去责怪别人?

舜的弟弟叫项,项多次想杀舜,但舜仍然爱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影响大象的嚣张,主要是因为舜不去看大象。如果顺执意要纠正大象的恶,他只会看到大象不是,而且因为大象是一个傲慢的人,他当然不会认错。舜如何影响他?”朋友听了这话,非常惭愧。

07

虚灵并不是无知,万事皆有道理的时候就出来了,心外无物。

分析:虚灵是指宇宙最初的朦胧、混沌、原始状态。从人的角度来看,虚拟精神是指人对自然和真理的回归,体现了一个人的真善美。它大多以一种境界和风格存在。在王阳明的案例中,虚灵大概和良知有着相同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达到“纯粹正义”、“空无愚昧之灵”或“良知”的状态时,即当一个人的内心达到一个非常孤独、专一、空虚的时刻时,那么一切的真相就会自动出现。所以,心外无因,心外无物。从外面要东西的都是要鱼。

08

没有好的或者恶心的身体,有好的或者恶意的行为。知善恶是良心,以德除恶是好事。

分析:心无善恶。有善恶,思想活跃。知善知恶是一种善知。行善和除恶都是建立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的。

王阳明把“心”的本质浓缩成这四句话,二十八个字。他认为“良心”是心的本体,没有善恶的心才是不被私欲遮蔽的心。这就是“正义”,而在“情感不发达”中,就是“无善恶”,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

而人在有精神活动的时候,把这个观念加到事物中,这个观念就会有善恶之分。

当邪念上升时,人往往会在判断上出错,即“意图”上出错,即不能正确区分善恶,以恶为善,以善为恶,那么他的“良心”也会出错,从而“物”也会误入歧途。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背弃自己。

努力让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只有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才能有正确的良心和正确的态度。只要能达到一颗没有私欲的心,我们心中的理其实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09

坚持自己的抱负是有害的。如果你专注于痛苦,你有时间八卦和管闲事吗?

分析:心中有一种信仰导致良心,以善告终,就像心中的痛,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保持良好的思想,做好事,心里自然就没有杂念。

10

好的思想为人所知,被填满;恶念为人所知,被压制。

分析:好的思想萌发的时候,一定要实现去拓展;当恶念萌发时,你应该意识到阻止它们。知、扩、制是志,是上帝赐予的智慧。

古人说由善转恶,意思是很容易跟随自己的恶念,就像滑坡一样,突然爆发,失控;遵循自己的好想法就像爬山一样困难,需要不断的自信和毅力。

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他的好思想萌发时,要善于及时发现,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邪念萌发时,要及时察觉,尽早制止。王阳明说这是圣人修身养性之道。

11

人生大病只是一句骄傲的话。

分析:一句“骄傲”是人生最大的问题。小时候傲慢难免不孝顺;作为父母傲慢,必然不近人情;作为朋友傲慢,必然不诚实。

杨明先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句骄傲的话”。与谦虚相反,“骄傲”不屑于与人交往,在学习上看不上别人,这似乎远在知识之上。因此,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骄傲是恶的主要。”

12

每个人都有这个良心。圣人只是把自己从一些障碍中拯救出来,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自然,学习。

分析:王阳明继承了孟子思想的精华。他说每个人都有很好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圣人和傻子。圣人只是不让它被任何东西蒙蔽。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心自然坚持。这也是实践。

13

人心是天。心之本体,本应无所不为,本来就是天。只为私欲,天本体失。

内心的原因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是深刻的。只为私欲窒塞,深渊的本体就失去了。现在念给良心听,一起闷死这个障碍,本体就恢复了,那就是遥远的未来了。

分析:人心就是天。心的本体是包罗万象的,它是天。只有被私欲蒙蔽了双眼,天空的原貌才失去。我心中的道理是没有止境的。是一种深沉。只是因为自私的欲望,深渊才失去了本来的样子。现在,如果你不忘良心,把致盲窒塞都洗掉,你的心的本体就能恢复,你的心又会远离。"

人的心、自然、天是一体的,天所包含的一切,也是他心中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是人心的本质内容。所以,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识本体——天。

14

才知道,怎么记?要知道,这是第二义。只要知道自己的本体。如果你想记住,你不知道;想知道,就不能知道自己的本体。

分析:有朋友问王阳明:“读不记得了怎么办?”

王阳明回答说:“你懂了,为什么一定要记住?要知道理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明亮。如果你只想记住,你无法理解;如果你只想明白,你不可能让你以自我为中心的身体变得明亮。”

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我们的本质,即“致良知”,而不是为了记住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是如何记书,而是如何用书中的道理激励自己。

15

良知是自然的精神。这些精灵,天生的,成了鬼,成了皇帝,都是从此走出来的,真的和事情格格不入。

如果一个人完全康复了,他什么都不欠,无意识地跳舞,不知道天地间还有什么可做的。

分析:良知是创造的精神。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地,创造了鬼神和神,一切都是它产生的,没有什么可以和它相比。如果人能完全恢复良心,没有任何缺陷,自然会跳舞。不知道天地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代替它。"

16

种树者必修根,植德者必修心。

分析:王阳明在书中对儿子说:“你一个人在哪里,你就在你心里;心地善良,是个好学者;心地邪恶,为人凶狠。心如树果,是蒂;Ti不好,果子就掉了。”心是根,它就像水果的茎。如果茎断了,果实会因为不成熟而掉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修心,发明心。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恶念超过了他的善念,那他一定是做了坏事;一个人的内心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做不到事情。王阳明在这里用了种树的比喻,告诉我们,我们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和做事的基础。

1.《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传习录》经典16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传习录》经典16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5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