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想

用它种什么,用它种什么

种植桃子、李子和春风...

——出自歌曲《梦想的田野》

二十年前的春天,即时通讯工具刚刚出现,第一批中文搜索引擎还没有诞生。大多数人仍然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无所知。一个似乎不存在的“千年虫”问题让人们一直恐慌。人们的科学素养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诸如“诺查丹玛斯大预言”之类的废话猖獗...所有即将迎来新千年的人们内心都是激动和困惑的。

在这个动荡而充满希望的时刻,1999年3月16日,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在网上创办了中国大陆最早的天文论坛。因为创始人知道天文爱好者对天文书籍的热爱,对设备的渴望,对新天文软件的兴趣,所以论坛的名字叫“中国天文爱好者设备、书籍和软件论坛”。他创办这个论坛的初衷是为了团结全世界的天文爱好者,互相交流学习,在互联网上为他们搭建一个友好的交流平台。这个年轻人就是牧夫天文学会会长解仁江先生。

谢仁江对天文学的爱好始于1986年,当时他九岁,第一次观察哈雷彗星。那一年,这位小学生不远万里来到海南观察哈雷彗星,并开始对天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梦想领域从此播下了天文学的种子。回到大连后,谢仁江在少年宫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天文老师,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变得系统而深入。

1993年,刚刚升入高中的谢仁江第一次在《天文爱好者》杂志上发表文章,很快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的来信,从这些信中他结识了多达120位明星朋友。每天收到信,回复是惯例。他从不厌倦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交朋友。正如诗人所写,“过去车马慢,书信远,一生只能爱一个人。”那时候信件来来去去往往要两个星期。随着友谊的加深,期待朋友的来信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后来一个朋友告诉他,当时的信件传递就像晚上看到遥远的星星发出的光,或者是地球向浩瀚的宇宙发射的无线电波。虽然它们已经发出去了,但对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察觉到它们。当时就是这样,他们交流观察,分享看对方星星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带着期待,带着感动,带着惊喜的交流真的很珍贵!也正是通过那些年的大量交流,谢仁江深深体会到广大天文爱好者心中的梦想领域是多么渴望耕耘和灌溉,是多么向往那一望无际的旷野。

时代在进步,互联网时代悄然来临。谢仁江还记得第一次上网是在1996年,当时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体验互联网的风格。偶然间,他打开的第一个网站是美国《天空空与望远镜》杂志的网站,与这本历史悠久的著名天文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拨号的嘀嗒声中,网页慢慢打开,所有星星的美图空和各种详细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他怀着激动和不安的心情,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大洋彼岸的精神养料。虽然当时互联网还远没有普及,但谢仁江有一种预感,这个叫互联网的东西有一天会彻底改变天文爱好者的交流方式。只要有人栽培,梦地里麦浪滚滚,稻花香四溢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道路是蓝色的,以此打开大山,创造最初的论坛。一切都需要动手,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当时互联网上的中文天文资源很少。虽然网上天文爱好者不多,但还是吸引了不少人。陈东华、周兴明、张大庆、苏华等著名天文爱好者很快成为这里的常客。致力于科幻小说创作的刘先生也来到论坛提问。北京天文友好协会、北京天空测量协会等天文组织的朋友也来了。中国的天文圈不是很大,大家都很熟悉。谢仁江通过电话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爱好者来到论坛,指导初学者进行恒星观测空和天体摄影。这种近乎实时的交流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很多情侣之前只听说过对方的名字,也是通过论坛才第一次体会到真正的接触和交流。尤其是一些新手,第一次在论坛上和自己仰慕已久的前辈聊天,让他们兴奋不已。他们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和设备。条件好的时候,他们拿一张洗好的天文照片,拿到打印店扫描,压缩到很小的上传量。即使是一张不那么清晰的图片,对当时的天文爱好者来说也是非常珍贵的。

就这样,人越聚越多,访问量越来越大。2000年9月,论坛的累计访问量超过10 000次。很多天文爱好者打电话说,每天下班或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来论坛,尤其是阴天下雨,无法外出观测的时候。经过几次服务器更换空,论坛的人气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2001年的总访问量已经超过50万。谢仁强还记得,2001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论坛里的每个人都互祝春节快乐,周兴明先生刚刚在0点发完新年祝福帖,整个论坛一片祥和。

2001年3月,论坛庆祝第二个生日时,正式更名为“牧羊人天文学论坛”。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勤劳的迦勒底人牧夫,他们是古老的牧羊人。就是这些牧羊人把星星想象成动物,从而建立了最早的星座。谢仁江坚信,今天虔诚的“追星者”,不怕冷不怕热,经常忘记吃饭睡觉,一定和迦勒底人有着一样的血脉,继承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星星的崇拜和痴迷空。

天文观测是为了事情,一个人开心也可以,一直开心更好。论坛上的粉丝来自世界各地,来自同一个城市的许多粉丝通过论坛相互了解,成为线下朋友。谢仁江通过论坛认识了大连著名天文学家张立民。通过《牧夫》认识了很晚才认识的朋友的故事,是无法日日夜夜讲述的。就这样,当地的一些爱好者越聚越多,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天文组织。广东南十字星协会、湖南省天文爱好者协会、陕西省天文爱好者联盟、吉林省天文爱好者联合会等天文组织的成立也是如此。论坛上的很多中学生都是伴随着“牧夫”长大的,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天文系毕业,加入了专业天文工作者的行列。

就像用QQ交朋友一样,情侣之间兴趣相投,期待在论坛的虚拟世界交了朋友后有一天能见面。毕竟现实生活中人还是需要沟通的。不要害怕,和天文同道见面不会发生“见光而死”,因为两颗心之间已经有了星光反射的彩虹桥。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要你们一起在农村架起望远镜,你们的手就会紧紧地握在一起,永远不会回去。谢仁强数不清这样的场景发生了多少次,但他经历了几十次,这或许就是“心广于宇宙”的神奇力量吧。“牧夫”里除了大陆的朋友,还有港澳台和海外的中国天文爱好者。天文学似乎能够穿越海洋,拉近彼此的距离。香港天文学会、澳门业余天文学会和马来西亚猎星者天文学会的许多成员与牧夫大陆各地的爱好者建立了联系。

有几个场景很难忘记。2002年,经常活跃在论坛上的张大庆先生发现了-张彗星。大家在论坛上倍感荣幸,像过年一样欢呼庆祝,甚至打出“张大庆,我们爱你!”以此来表达中国天文爱好者在发现宇宙零点上取得突破的兴奋之情。2004年,周兴明先生不幸逝世,论坛气氛凝重。大家都发消息默默悼念他。随后,论坛自发组织捐款,谢仁江代表大家将易送给周先生的遗孀。论坛就像一个微型的国际华人天文社区。朋友一起品味喜怒哀乐,同甘共苦,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天文爱好者心中的那一亩幻境,正在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谢仁江很羡慕国外天文爱好者从小就聚在星空下。朋友聊天,交流天文观测和摄影经验。各种“长枪短枪”一起指着星星空。2001年北京的一次实验性聚会之后,2003年国庆期间,第一届牧夫国际天文交流大会终于在南京召开。这是mainland China天文爱好者的首次大型聚会。来自台、港、日、马、mainland China的粉丝受邀齐聚江苏盱眙天文台。江苏卫视也报道了盛大的开幕式。

然后,2004年国庆,交流会搬到了呼和浩特,大家在四子王旗的茫茫草原上,体验到了“星星从空地上俯下,月亮顺流而下”的感觉。在这次交流会上,活泼多才的台湾天文摄影师陈首次亮相,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日本的松谷先生因为平均只需要10秒就能找到梅西耶天体,所以获得了“活星图”的昵称。

一年后的夏天,第三次交流会来到青岛。在岛城的美星空下,“香港镜王”制作的半米多布森镜显示出巨大的威力。随意看着一个星团,它“充满了DIA”,无数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参与者大吃一惊。

2006年五一期间,在内蒙古赤峰市的达里诺尔草原,借助美国著名天文爱好者肖恩的Celestron8寸镜,爱好者们清晰地看到了73P彗星。许多参加第四届牧夫国际天文交流的学生通过这台望远镜经历了一场真正的观测比赛,结果许多学生获得了望远镜等奖项。在春天生机勃勃的草原上,白天观鸟,晚上观星,是这次交流会最大的特色。

2007年,交流大会组委会带领大家来到丽江天文台,看到了全国最大的2.4米单面镜,感受了丽江古城的魅力和纳西族的民俗风情。

2008年7月底,来自mainland China、港澳台和日本的100多名天文爱好者观看了新疆日全食的壮观景象。通过八天的丝绸之路之旅,大家也感受到了西域的淳朴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时六年的交流会,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美国《Day 空与望远镜》杂志连续四年报道牧夫交流大会盛况,杂志主编也亲自发来贺信。德国的《星与宇宙》、日本的《天文指南》和日本的《天文学月刊》也发表文章介绍了中国大陆业余天文学的这一系列新兴活动。《自然史》、《中国科学深度探索》等国内青年版的《中国国家地理》也发表了相关文章。一年一度的交流大会成为了来自世界各地天文爱好者聚在一起的难得机会。

2009年3月,牧羊人天文论坛庆祝成立10周年,第七届交流大会是一系列活动,北京、上海、长沙、南京、广州、大连等地举行了盛大热烈的庆祝活动。经过十年的发展,这个幻境不再是一块处女地,而是一片硕果累累的“熟田”。

2010年初,第八次交流会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大理举行。参与者成功地观测到了日食。

次年夏天,第九届交流大会回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这是论坛的大本营。谢仁江和大家一起回顾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千里之行,拓宽知识面越来越迫切。自2012年以来,以谢仁江为核心的团队不仅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天文联合会和中国天文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并继续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还开始在欧洲和澳大利亚考察和开拓国际之星空自驾游路线。在此期间,论坛还不失时机地组织赴印尼、美国和北极探险,多次成功观测到日全食等罕见天文现象。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木府天文论坛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趋势,于2014年9月推出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电子杂志,这是最早的微信官方账号之一。谢仁江不再孤军奋战,一个由几十名编辑、作家、翻译家组成的团队,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为中国的天文科普事业做出贡献,包括谢仁江的同行和众多学生。

2016年8月25日,期待已久的好消息来了。大连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大连牧夫天文学会。牧羊人论坛最终得到了社区实体的支持,发展的后劲更大了...

这20年来,刚出校门的小伙子,都是微霜。谢仁强曾感慨地说:“一个人这辈子真正做事的时间不多了。”但是在习惯仰望浩瀚星空的天文学家眼里空,二十年也不过是一瞬间,不是吗?土星还没在天空中完成一圈空,更别说活了几十亿年的恒星和星系了!青山在,人不老。刚刚到弱冠时代的牧羊人天文论坛,依然蓬勃发展。在数以千计的天文爱好者心中,为这一亩梦田付出是值得的!

著名天文学家和学者为牧羊人天文论坛20周年题词

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首席科学家赵永恒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研究首席研究员严毅华

李向东,南京大学天文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颜回卫星有效载荷总设计师鲁方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穗建

陈鹏飞,南京大学天文学院教授

1.《牧夫天文论坛 为了千万天文迷心中的这一亩梦田 ——牧夫天文论坛建立二十周年纪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牧夫天文论坛 为了千万天文迷心中的这一亩梦田 ——牧夫天文论坛建立二十周年纪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7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