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国家向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支持教师的深造,但调查显示,一些教师存在学习效率低、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线教师平时比较忙,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意识,更谈不上把反思变成成绩。所以中小学出家打钟并不少见。

如何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摆脱这种无效、忙碌、无果的状态,让他们得到真正的专业成长?微书应该是良药。微小说如何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以“简单”为目标。“简单”意味着简单和完整。至于“微写”,“简”的意思是形式简短,语言简练,而“泛”的意思是有思想的、完整的。“微文”首先要“求简”。是作家想要达到的境界,但不是微小说的目标。“微笔”短小精悍,几百字甚至几个十字就能解决问题,形成一个演讲产品。很多老师也写微博,但看它的文字,有形无神,文字毫无意义。所以,“微写”也应该是“力争”。这个“篮子”不仅意味着老师写的东西要有意义,努力杜绝假空等灌水行为,也意味着老师在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考虑自己写的东西以后是否能融入。比如老师写《教学后记》的时候,不一定要从各个方面评价一节课,而是要抓住“亮点”或者“槽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所以,“微笔”要求教师在平时不断加强观察概括的训练,及时掌握关键信息,能一针见血几句。

以“多元化”为途径。“微写”具有“小船容易掉头”的特点,可以写任何东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只专注于一种风格或者一个话题,可能会被自己束缚,写作也会慢慢变得枯燥死板。因此,教师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扩大“微写作”的范围,在教学、课程乃至生活中选择多元化的“原材料”。事实证明,一个优秀教师的“微作品”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可能会有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读书看报时的笔记,或者个别学生甚至全班的观察日记……另外,课程改革的合理化建议,课堂教学的异想天开,对办学理念和管理的思考,都可能出现在教师的“微笔”中。总之,“微写作”风格多样,话题开放,素材丰富,为教师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和成长视角。

以“专业化”为纽带。之所以要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注重“专业化”,是为了实现“微笔”的高效运用。“专题”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逻辑对自己的“微作品”进行分类,使之形成各具特色的专题。比如有的老师在“微写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下话题:课堂管理话题、教学模式与方法话题、师生交流话题、论文写作与发表话题……这里要强调的是,话题不是固化的,而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可以说,关注和练习“主题性”更容易让教师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微写作”的灵感。它引导教师从已有主题问题的角度去寻找材料中写作的突破点,同时不断激发教师从新的上位概念去思考新的写作角度,进行长期的总结和积累,更有利于成果的转化和提升。

以“常态化”为基石。对于“微文”来说,规范化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推动教师华丽转身的必要条件。其实很多人都做过“微写”,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在“质”上有所突破。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不会写字,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毅力或者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说到底,即使他们既定的话语有一些闪光点,结果也只是价值不大的“散珠”。由此可见,“常态化”在教师的“微写作”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每天坚持写一点,把“微笔”变成一种爱好,日积月累达到一定量,“微笔”可能会产生一种“质变”,即通过分类整理形成一串无价的“珍珠”。

中国教师报,2019年9月25日,第9版

1.《微写作 如何开展“微写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微写作 如何开展“微写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8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