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今日头条,知乎上加强了声音。除了继续分享我们在青少年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突破性发现,我还经常对社会新闻和时事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呼吁。
可能以前很少有人会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社会话题。所以我的观点一旦发布,往往会引来很多网友的讨论或好评。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也有不理解和怀疑的声音:
何医生,你总是评论各种新闻人物和事件,推断他们可能有什么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是否有贴错标签的嫌疑。
医生在提供医疗建议或诊断时,不应该遵循一套规范、专业的检查程序,不应该局限于医院诊室或行业内交流,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老实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但是,这种疑惑我很能理解,因为很久以前,特别是刚进诊所,是一个普通的麻醉师和吸毒者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能很好的做好自己的医疗职责,却无法掌控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跟我有什么关系?你在担心什么?
但后来,随着我对青少年心身障碍,如成瘾、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治经验越来越多,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
所以,我觉得写这篇文章,详细说明为什么我总是抱着一种激情,继续在舆论中发言,是必要的,也是认真的;医生特别是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声音对这个社会意味着什么?
我的观念转变始于2006年。
那一年,我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瘾性内科工作,受科室领导委托,带领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开展系统的戒毒治疗。国内首例曲马多成瘾治愈是我们团队实现的。
一开始没想太多,以为自己只是在某个医学学科上有了临床上的突破,可以治愈更多的病人。但后来这件案子和成就引起的轰动超出了我的想象。
由于这是国内首例曲马多成瘾治愈的临床病例,反映了处方药滥用的社会问题,媒体对此话题非常感兴趣。当时我代表团队接受了广东当地9家媒体的采访。随着消息传遍全国,我接受了新华社和央视的采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主流媒体对吸毒成瘾这一社会问题的第一空关注。
这是我第一次在舆论中表达自己的专业意见,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国家、社会和公众对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尤其是涉及青少年的问题。
2007年,我去广东武警总队医院担任心理科主任,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时任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的吕贤祥到治疗中心视察,听取了我们的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2008年1月1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盐酸曲马多列入二类精神药品管理,并进行全球示范。虽然这一政策在临床上有争议,但它有效地遏制了曲马多滥用的社会问题。
我记得,我当时的感受非常强烈——本来医生的责任不仅仅是埋头治病、做研究,还要积极与社会分享临床发现和问题揭示背后的根源,通过媒体发出声音,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和预防疾病,减少危害。
而且,谁说人懦弱,就一定轻言?我们团队的临床突破,以及我们不断的专业发声,不仅引起了国家决议层面的关注,也助推了处方药管理的进程?
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专业人士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
但是我当时就意识到,对某种药物滥用的成瘾只是一种症状,只要成瘾者的心理根源和需求还存在,成瘾者就会在不同的成瘾药物之间发生变化。
果然,盐酸曲马多升级管理后,咳嗽水滥用越来越严重,部分盐酸曲马多成瘾者变成了冰毒、k粉等新型合成药物。
这个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也增强了“传播临床发现,思考问题根源”的责任感,先后接受了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走近科学》、《每周质量报道》等栏目的采访,希望能帮助国家和公众从更深的角度了解问题。
我接受了新闻网的采访
我接受了《走近科学》的采访
2012年前后,由于很多媒体人员对相关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邀请我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到中央层面媒体人员进行讲座,分析吸毒成瘾的根本原因。
自2015年5月1日起,含可待因的止咳糖浆被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为国内外二类精神药品管理,大大减缓了当时的滥用势头;我和我的医疗团队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后来接触了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诊治,逐渐形成了自己从一个半道和尚和前辈大咖啡眼中对精神心理障碍的独特认识,发现了疾病的心理根源,开发了高效、专业、人性化的深度心理干预技术和系统的诊疗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精神障碍对家庭的破坏力很大。很多父母因为孩子得了心理疾病,对未来没有希望,整个家庭都失去了重心,甚至父母和孩子反目成仇,家庭破裂。
还有我自己独特的家庭经历,从小父母双亡,五兄弟姐妹相依为命,让我特别注重家庭纽带。看着每个病人患病的家人,我觉得自己很有责任感。
而且,仅仅因为看到了心理根源和本质,我就发现,精神障碍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到很多社会心理因素。但是一般大众甚至一些精神科医生缺乏意识。
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犯了错误,很多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造成了心理伤害,这是很多青少年患上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还有更多的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和他人置于安全隐患之中!
现在看到了这些隐患和问题,难道还要我坐在诊室里,不去听窗外的事情,等悲剧发生,等疾病成型,等病人和家属上门,我才开始做自己的“内政”吗?
而且,那时候就算我有最好的技术,我自己能帮多少人?你能为多少痛苦的家庭解决问题?
2013年,我去郑州参加一个全国精神病学会议。当时有一位很权威的精神科医生在会上说,“我们精神科医生应该老老实实坐在诊室里看病,不要再对外界的事情发表评论,这和我们无关。”
我当时觉得有失偏颇。我能理解很多该领域的专家希望专注于临床实践,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如果你太沉默,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某些不良现象的“帮凶”。
2009年,“杨永信少年触电”事件首次被媒体披露。看完报告,忍不住怒火,在博客上写了一篇评论,成为第一个站出来公开反对他的心理医生。
杨永信,图片来自网络
我之所以站出来说出来,不是想当英雄,而是意识到杨永信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对他们的身心伤害更大。我也充满希望其他精神科医生能给出权威的声音,引起国家的重视,共同努力,防止这种不人道的所谓“待遇”。
但当时国内精神卫生学界对杨永信的行为保持沉默,“杨永信大仇少年”事件也沉寂了好几年。临沂第四医院网络环中心继续救治数千名青少年。
2016年,杨永信及其机构再次被推到舆论前沿。我给当时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发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依法彻查,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复。其他精神科医生一如既往的沉默。
2016年,我就“杨永信少年触电”事件给国家卫生计生委写了一封信
10年来,我成了唯一一个站出来反对杨永信的心理医生。不排除业内有人把我当成异类。
直到临沂市第四医院网络戒中心迫于压力关闭,去年终于有第二位精神科医生出面,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牛亚娟公开批评杨永信及其机构的做法。
直到今年年初,我国心理健康领域的领军人物卢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击疗法没有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的基础,会给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国内精神科界“默默”达成共识。
直到今天,我心里还是放不下一个遗憾:如果国内的精神科医生能早点关注这个问题,早点站出来说出来,又能阻止多少青少年被杨永信摧残呢?
同样,如果精神科医生可以利用发达的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热点发表专业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正面意见,又有多少人可以幸免于病呢?
医学上有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的概念。一级预防是指病因学预防,关注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在疾病形成的早期及时干预,控制疾病的发展。
三级预防是指对病人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和致残。
在心理健康领域,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做三级预防,二级预防较少,一级预防基本上空白。即使有,也仅限于传统教科书式的科普,枯燥正规,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精神心理障碍的形成和表现与家庭、校园和社会密切相关。对于很多社会事件来说,直接对患者进行诊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适的,但是结合临床经验和心理规律,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甚至可以预测可能产生的疾病和心理问题。
因此,如果心理和心理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结合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公众从更积极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尤其是对于父母来说,可以避免雷区,防止孩子出现心理和心理问题。
即使不能完美,一些专家的观点导致分歧,但真相却越来越清晰。只要有理有据,没有恶意攻击或侮辱,那么多元化的声音本身就是正面讨论。
在国外,很多精神科医生把必要时公开演讲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对社会安全负责。
1937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为了保护患者和潜在患者的隐私和名誉,防止公职候选人的精神健康问题被政治对手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防止精神疾病被肆意污名化,制定了“戈德华特规则”,明确禁止精神科医生在未经患者自己诊断或授权的情况下对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但在2017年,35名美国精神病医生毫不犹豫地打破了这一准则,并发布了联合公开信,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极有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并要求他接受规范化医疗,否则可能无法胜任总统工作,危及国家稳定。
川普,图片来自网络
毫无疑问,这份联合公开信受到了批评,但35位专家没有改变立场,表示必须站出来说话。“在这个关键时刻,沉默将使我们无法向媒体记者和国会议员提供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担心继续沉默会付出太多!”
之所以一直说出来,是因为参与社会讨论是我的职责!
作为医生,我个人能治疗的病人极其有限。不敢奢望自己“去看医生”,这更多的是在政治家的能力范围之内。
我只是希望通过努力,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的基础上,成为一名“中医”,改变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改善家庭关系,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我们的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为“中国梦”的实现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1.《何日辉 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成为优秀“下医”后,争取成为一名“中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何日辉 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成为优秀“下医”后,争取成为一名“中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9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