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北京、上海、成都流行的共享睡舱已经“蛰伏”,使得“共享经济”成为公众话题。从分享充电宝,分享雨伞,分享篮球,分享旅游,甚至分享睡舱,分享经济的浪潮此起彼伏,不断“刷新”大众对“分享+”可能性的认知:除了手里的牙刷,还有什么是不能分享的?

的确,互联网让共享经济变得“豁达”,风起云涌。然而,目前,少数共享的新格式越来越带有“摩擦概念”的味道。

以共享睡舱为例,虽然在“胶囊酒店”的基础上增加了WiFi、扫码支付、充电等功能,但在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却不断遭到各方抱怨。这也说明了“共享睡舱”的运营者在前期的开发和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经验不足,考虑不周,对一些隐患的认识和处理不够。

以共享旅游为例。出国旅游,手机下单,找本地人玩,类似于“线上导游”的性质。而且,“共享旅游”没有明确界定供需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更容易成为滋生混乱的“导火索”。试想,大家都可以当导游,谁会费心去领导游资格证呢?如果“共享旅游”只是一个炒作概念,含金量会大大降低。

单车共享、共享伞、共享充电宝等。都是创新的结果,但“分享”本身也需要创新。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和性能体验的加深,他们对产品情感、美感和价值有不同的兴趣和判断。我们也要警惕那些打着“共享”幌子哗众取宠,浪费资源的人。只有真正的无水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挖掘出蓝色的海洋。

1.《警惕"共享泛滥" 致力"共享创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警惕"共享泛滥" 致力"共享创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93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