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步兵的缺点

从中队战术过渡到旅战术;指挥系统的变化

轻步兵和骑兵改革

所有涉及轻步兵和骑兵的问题,对罗马人来说都是“辅助”武器,只需要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是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真正困扰所有罗马指挥官的是罗马人骄傲的重步兵的问题。

精明之战本身显示的主要是指挥系统的问题。由于缺少与中期军官相对应的指挥所,以及以中队为基础的战术单位的指挥结构,军团无法更好地应对逐渐壮大的罗马军队。为了在战场上拥有一个中等规模的战术单位,一些指挥官开始试图组织更大的单位。大西庇阿曾由一个年轻的中队、一个成人中队和一个预备中队临时组成了一个临时步兵旅。通过将这三个最初分前后两步部署的单位合并成一个单位,大西庇阿能够基于纵队战术进行步兵作战。更早些时候,大西庇阿的父亲和叔叔在上贝蒂斯战役中牺牲后,接任指挥的马修斯展示了类似于步兵旅时代的步兵战术。一般认为最早的步兵旅甚至可能是上述西皮奥兄弟发明的。

▲大西庇阿胸部图片,取自维基百科。

这种由于军团中层指挥水平不足而导致的组织变革,是步兵旅出现的主要因素。但这只是开始。在Canny之后,中队制的缺点越来越暴露。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在西班牙半岛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但在西班牙,罗马人的征服是漫长而艰难的。西班牙半岛的部落顽强抵抗罗马征服近一个世纪。在这个过程中,中队系统吃够了苦头。第一个问题是战役甚至战略层面。西班牙部落习惯于住在高地上的卡斯特罗兄弟,擅长山区游击战。为了对付这类敌人,罗马军队往往需要分散部署,而中队时代的军团缺少一个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单位,步兵旅正好能够承担这个任务。

战术上,步兵中队也有被替换的理由。在战场上,步兵中队之间的空差距往往赋予罗马步兵出色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但是在西班牙,这些空缺口被西班牙人多次使用。随着西班牙步兵和小额步兵楔形突击战术的分散使用,很容易在中队组成的步兵阵线上打洞,使罗马步兵中队陷入孤立。这使得在西班牙作战的罗马步兵比起其他战场更倾向于保持连贯密集的战线。因此,步兵旅中的中队可以保持严密的阵型,在更大规模上保持空的差距,以提高各个作战单元阵型的完整性。

此外,指挥结构的缺乏也影响了战术层面部队的灵活运用。由于步兵中队以上没有常设指挥所,战时很难临时抽调部分中队执行独立任务。经常负责指挥一批中队的应该是护民官级别的军官,与其中队没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中队规模较小,使得他们很少能独立有效地控制下属单位。公元前197年的狗头山战役中,罗马军队对马其顿右翼的决定性进攻是由一个护民官临时决定的,他临时抽调了10个步兵中队进攻并取得了胜利。虽然他的主动性受到了高度赞扬,但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为什么10个中队的攻击需要由论坛报来决定和组织?如果军团一级和旅一级没有空指挥所,那么进攻应该是由统领军队的指挥官决定的,然后每个护民官会带领几个旅执行:10个中队有不止一个军官的能力去控制下一级子单位。

既然明确了要把步兵中队换成步兵大队,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搞清楚步兵大队是什么时候完成这次更换的。在这个问题上,各种原始史料给出的信息是有限而模糊的。

首先,我们前面提到过,步兵旅最早是明确出现的,是公元前210年l .马修斯指挥的所谓Cohors Romana。然而,早在公元前211年,收拾残局的马修斯在遭到攻击时,曾拿出一个特殊的棋盘阵列。由于中队制中普遍使用棋盘阵本身,Frontinus特别提到,很可能有所解释,因此,步兵旅作为一个临时的实验编制,可能早在老西皮奥兄弟时代就出现了。

在与步兵旅进行了一些行动后,大西庇阿搬到了北非。至少在扎马战役中,大西庇阿回到了使用步兵中队的模式。这种复辟的传统也很好解释,因为在战场上需要以连贯、密集、积极的方式对付对方的步兵,步兵中队更合适。出于同样的原因,第二次布匿战争后不久,罗马军队在面对新的正规军对手时,如狗头山之战、西亚之战、马涅之战,面对马其顿式的步兵中队军队,应对密集的马其顿方阵阵线。

在结束东地中海一系列“常规”战争后,西班牙战争再次成为罗马军方关注的焦点。也是在这个阶段,中队制度的旧问题再次出现。在列维的39.31.3和40.40.2中,记载了西班牙人用正面攻击冲垮军团。这种楔形突击绝对是针对中队之间无处不在的空差距。再加上战略上分散使用兵力的组织要求和对中层指挥干部的渴求,步兵旅终于复活了,但这一次,步兵旅不再是纵向上属于第三线的中队组成的纵队,而是战术上偏向于组成一个横队。

这一次,在持续了半个世纪的高强度战斗中——无论是正面作战、治安战争还是频繁的山地要塞围攻——罗马人最终被迫接受了步兵旅的成立。步兵旅虽然没有取代中队作为固定编制,但旅战术的训练和频繁的实际运用,对于中队向旅的正式过渡大有裨益。

在步兵旅的过渡中,指挥官的个人喜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步兵旅在西班牙的广泛使用主要是针对上述西班牙战争的特殊情况。随着西班牙战争的意外延长,在西班牙拥有丰富军事经验的新一代指挥官倾向于使用步兵旅的编制体系,而不是像“老派”指挥官那样使用中队体系。比如卢库卢斯、小锡比亚、鲁弗斯p .鲁提留斯等人都在西班牙服役,这些人在军队中逐渐晋升。当他们被提拔到高位时,他们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塑造罗马军队。

由于这种对个人角色和特殊性的强调,从中队到旅的过渡被重复。比如在旅的改革上比较顽固的Metolaus,在朱古达战争初期就采用了步兵中队制。在公元前133年早期对努曼蒂尼亚的围攻中,步兵旅战术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小锡比亚本人,曾经恢复了使用步兵中队的做法。

但最终,战术上集中而非分散、战略上强调分散使用兵力的客观要求变得更加普遍,更适合这种情况的步兵旅体系终于成为主要选择。美托劳斯本人在朱古达战争中放弃了步兵中队制,转而采用步兵旅制。苏拉、马洛等人在朱古达战争中发了大财,一直在使用步兵旅体系。

到著名的马里乌斯改革时,步兵旅团已经成为领导罗马军队的主流组织。马吕斯本人只是把这种习惯进一步制度化,并从武装力量和部队方面进一步加以提炼。之后步兵大队基本上取代了战场上的步兵中队。步兵旅和军团地位的提升,显著增强了罗马步兵的独立作战能力。

最终马洛改革后的步兵旅已经是大家熟悉的形式:军团下的10个旅,除了第一旅,其他9个旅都属于3个中队,中队和过去一样属于2个100人小队;在实践中,旅从军团中拿出来执行相对独立的任务是很常见的,步兵旅给了指挥官更大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罗马骑兵和轻步兵的弱势表现最终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和西班牙战争中显露出来,罗马人在罗马军事体系中迅速对这些相对较小的势力做出了回应。在骑兵方面,罗马人开始加强训练和武装力量,显著提高了战斗力。虽然罗马骑兵无法与更远的东方骑兵抗衡,但至少他们的表现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盟友可以为罗马提供宝贵的骑兵力量:例如,努米甸人、高卢人或希腊人。在两次马其顿战争和罗马-叙利亚战争中,这些外来的援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起初,这些外国骑兵经常作为盟友或附庸参战。当这些政权逐渐消失的时候,这些高质量的骑兵有的消失了,有的干脆成了提供给罗马的士兵,套用罗马人自己的战术、武装力量和组织形式。

轻步兵方面,西班牙战争期间,无法对抗种类繁多的西班牙轻步兵的军团轻步兵几乎完全退出了前线。早在大西庇阿围攻努曼蒂亚的时候,他就开始用其他方式获得的职业射手来加强步兵中队,而不是团里的轻步兵。

军制改革完成后,共和国的人力集中在重步兵上,轻步兵的需求被辅助部队很好地替代,使军团获得了更好的素质和专业的轻步兵。他们像正规的重步兵一样被组织成步兵旅,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独立作战能力。此外,必要时,军团中的重步兵也将适当减轻装备,以进一步使他们的快速部队能够得到重步兵的支持。B.J.49.6)。狡黠之战后几年,罗马人开始尝试更好的利用步骑共同作战。卡普亚之围,面对意大利半岛最好的骑兵坎帕尼亚,罗马人通过骑兵和轻步兵的配合击败了对手。尝到甜头后,这场混血儿的战斗就成了罗马人的标准战术。

早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期间,很明显罗马人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用多种武器进行合作作战。最常见的情况是,每当战斗力较好的马其顿骑兵及其轻步兵能够在小规模战斗中占罗马同行的便宜时,罗马指挥官就会以其骑兵和轻步兵为诱饵,投入重步兵伏击,很好地击败骑兵、轻步兵和重步兵的脱节对手。

马略改革后,辅助部队正规化提上日程,使得越来越多训练有素、武装精良的外军加入军团。到目前为止,罗马人可以利用整个共和国/帝国内部的军事资源来满足轻步兵的需求,基本上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类似康尼的典型战争案例分析

最后,我们可以参照康尼战役,对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的几个典型战争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狡黠之战中,罗马人面对的环境限制和敌情,其实是相当典型的。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Varo和paulus未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面对类似的情况,罗马人的反应非常程式化。

案例一是公元前190年在Magney的西亚之战.

在中队时代,罗马军团又一次遇到了类似于Canny战役的情况,那就是西亚的BC190战役,Magney。在这场战斗中,罗马军队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Canny,而对方在骑兵方面优势更大,总兵力占优,而步兵力量则完全不落下风。

根据阿皮亚的说法,罗马-帕加马联军参加马涅西亚战役的规模为3万人,其中罗马军团2个,联盟军团2个,罗马骑兵2200人,帕加马骑兵8000人,帕加马轻盾兵3000人。塞琉西德军投入了7万人的军队,其中方阵兵1.6万人,银盾兵1万人,国内军户系统的枪骑兵8000人,其他形式的轻、重骑兵3000多人,凯尔特人近6500人。仅从书上看,塞琉西军队的兵种数量、质量、构成都是极好的。参加战争的塞琉基指挥官都在安提阿三世本人之下,大部分都经历过二十年的战争,优势明显。但考虑到阿皮亚一贯的亲罗马立场,再结合战场上的具体行动,这些兵力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尤其是罗马这边的总兵力和塞琉西德这边的辅助兵力。

罗马军队试图作战的地方在西亚东北部,马格纳伊,赫尔墨斯河和弗里吉乌斯河交界处以东。所以罗马军队的位置看似成锐角,锐角的两边形成战场的边界,可以有效覆盖人数劣势的罗马军队两翼。

有趣的是,作为实力绝对劣势的一方,罗马军队主动寻求战斗的一方。起初,罗马军营位于河的西部,他们渡河作战。当然,一开始他们的位置很西,受两河限制,战场宽度很窄,有利于罗马人的防御,不利于在安提阿部署军队。

因此,安提阿拒绝接受这场战斗。经过四天不成功的挑战,罗马人把兵营移到了河的东面,进一步把战线向东推进。所以空之间的空间,是罗马人布阵的地方,是罗马人引诱塞琉西军队作战的一个小诱饵,但安提阿依然不为所动。最后,卢修斯·西皮奥和他哥哥的顾问多米蒂乌斯第二次向东推进,将战线部署到第三个位置,那里的战场宽度足以让塞琉西德军队至少在一个翼上自由使用兵力,所以安提阿接受了这场战斗。

战斗的过程就不单独描述了。,我们只试从罗马指挥官的部署来分析罗马指挥官面对这种情况的战术思维。罗马军队没有按照正常习惯在两翼部署骑兵,而是直接从弗里吉乌斯河左岸延伸步兵战线,一个字就布置了四个军团,每个军团占据450米长的战线。在步兵战线的左边缘和弗里吉乌斯河之间,只保留了四个骑兵中队,只保留了步兵基本运动所需的最小的空房间。基本上可以认为,在这一部分,塞琉西军队并没有从侧翼迂回。

联军骑兵和3000名帕加马光盾兵几乎全部部署到右翼。在那里,联军没有足够的兵力将前线延伸到赫尔墨斯河,联军只有骑兵在这里。应该说在这里更难对抗敌人的骑兵优势。

总体而言,卢修斯·西皮奥和多米蒂乌斯的意图很明显,这是基于无马镫时代的战术“常识”。第一,无镫骑兵很难从正面冲击优质重步兵的阵型。第二,由于无镫骑兵在与步兵的近距离战斗中处于弱势地位,轻步兵对己方骑兵的有效支援可以大大提高。联军通过特殊的地理条件,迫使敌军骑兵从正面冲击左翼。如果对方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只能将所有骑兵部署到开联军右翼空之间。这样联军至少可以明确对方的主攻方向,更有针对性地加强侧翼。

虽然这种部署在过程上没有达到目的,但这种战术思想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因此成为罗马军队面临骑兵威胁时的标准过程。在中队时代,这种思维方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军团的基本战术单位是步兵中队,即使判断对方的主攻方向,后备队也很难有效利用。

第二个例子,在公元前48年凯撒和庞贝的内战中,法国和萨卢斯的决战几乎是西马涅战役的再现。这一时期旅兵团取代了中队兵团,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萨卢斯战役中,凯撒的八个严重缺乏的军团组成了标准的三线阵,类似于西马格纳伊的战场。恺撒的左翼被恩皮尤斯河覆盖,所以他没有骑兵组成的左翼,而是直接从河边布署步兵阵线,把所有的骑兵都放在右翼。庞贝以牙还牙,大约11个军团也对应凯撒三线阵的三线阵。当然,这些部队的兵力明显得到了充实,达到了4.7万重步兵和数量不明的辅助部队。所有骑兵都放在左边面对凯撒的骑兵,后面是他的弓箭手。

在萨卢斯战役中,凯撒的部署产生了效果。由于河流的限制,他迫使对方将骑兵放在一边,而他数量较少但质量较高的步兵阵线至少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陷入下风。庞贝因此干脆放弃了向步兵阵线发起主攻的想法,希望在他的左翼骑兵部取得突破。

庞贝被迫称霸左翼“胜号”后,凯撒可以大做文章了。庞贝的骑兵数量庞大,但素质确实一般。步兵战斗开始后,凯撒已经投入了他的前两条步兵线。这时候他还胆大包天,从三线拿出六个步兵旅,移到侧翼。这些部队埋伏在凯撒的步兵阵线和骑兵汇合处后面,形成独立的第四阵线,在他们的骑兵被击退后伏击庞贝的右翼。这个动作直接导致了庞贝的骑兵崩溃,却暴露了他们步兵阵线的左翼。最后恺撒的第四线迂回在庞贝的步兵阵线后面,作为预备队的三线步兵进攻庞贝,而恺撒自己的三线剩余兵力则呼应右翼的行动,替换第一批二线疲惫士兵,对敌人的第一批二线部队发动二线进攻。因为庞贝前两条线的步兵已经战斗了很长时间,无法替代,庞贝本人过早放弃了指挥职责,导致庞贝步兵战线的崩溃。

可以看出,凯撒在这种情况下的战术意图是通过地形迫使对方将兵力集中到一翼,从而明确对方的主攻方向,然后利用步兵预备队的高效机动和战斗,摧毁对方的骑兵优势。军团的战术和组织形式改进后,罗马指挥官已经能够熟练地利用战场环境来应付敌人的骑兵优势——尤其是在对方骑兵素质一般的情况下。继法国和萨卢斯之后,凯撒有过许多类似的战斗经历。比如公元前46年在乌兹塔附近的行动,虽然双方最后没有打起来,但从已完成的部署来看,凯撒又想干同样的事,用乌兹塔城掩护自己的右翼,用八个团维持战线,用第九团加强左骑兵,迫使对方把骑兵部署到右翼。在比萨卢斯战役更早的卡隆尼亚战役中,苏拉受到了两翼对方优势骑兵的威胁。他也做出了回应,从第三前线调兵。这些步兵预备队,加上在两翼间快速移动的骑兵,对敌人两翼发起的攻击反应良好。

用步兵旅代替步兵中队的改革成果,基本上可以看出罗马人在这一时期对其他骑兵优势的反应的“过程”:视实际需要,步兵一般会部署成二、三线;当一线或前二线对抗对方的积极进攻压力时,剩余战线就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预备队,而这个预备队战线的运用是整个战斗中最关键的一点。这个预备战线的有效部署需要一个高效的指挥系统,这是坎尼战役后两个世纪罗马军队最大的进步。

回到坎尼之战,如果凯撒、卢库卢斯、卢修斯·西皮奥在坎尼之战中指挥罗马军队,他们会如何决策?显然,罗马人的中心突破战术无法并行。既然指望步兵快速突破是不现实的,那就必须先想办法解决汉尼拔的骑兵优势。由于俄耳甫斯河的存在,最可行的部署是直接从俄耳甫斯河出发,向左翼展开步兵阵线。

步兵战线的长度要延伸到靠近Canny Castle所在高地的位置,Canny City和步兵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空间用于罗马骑兵的部署。根据汉尼拔军队的情况,他们的骑兵无法从正面对罗马步兵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这与马涅西亚战役中的塞琉西骑兵不同。所以,如果汉尼拔还坚持在这个地方接受战斗,他的骑兵就只能被甩到右翼去攻击罗马骑兵。这时候罗马人自然可以选择将多余的步兵部署到自己骑兵的侧后方。

至于这个论文计划能否实施,那还是另一回事。就像我们说的,康尼战役中的罗马军队没有一个有效的指挥系统。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康尼战役的参与者是公元前1世纪中期的罗马军队,那么由新的组织结构、指挥系统和辅助部队组成的罗马军队就不能再承受这样的失败。康尼战役的失败促使罗马军队改善了几个主要缺点,最终为其军事体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最好看的步兵番号 通往征服者之路:汉尼拔经典战役之坎尼会战复盘(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最好看的步兵番号 通往征服者之路:汉尼拔经典战役之坎尼会战复盘(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95432.html